她們被中國父母拋棄,被美國人領養,回國尋親卻常失望而歸
2011年8月,江西九江少女淑敏和來自多倫多的同齡人Vivian第一次見面。
15年前,兩人在九江被遺棄,分別被九江某農村家庭和加拿大家庭收養。
15年後,Vivian一家來中國尋根,淑敏為籌錢上學接受國外媒體的錄像採訪。鏡頭前再次相遇。
有人說,去了美國就走進天堂,留在中國就原地踏步。
霍爾特說,「所有的孩子都是美麗的,只要有人愛他們。」
一個尋親的揚州女孩用清晰的中文一字一頓地說,「我希望有一天,我自己的孩子,不管是親生的還是收養的,也能說中文,會用筷子,有中文名字。我會為此而驕傲。」
每個棄兒的背後,都有一段悲傷的故事。
化州廣播電台報道,今年6歲的「吉樂怡」比較幸運。
因為有唇齶裂,2011年5月20日,剛出生的她就被父母遺棄,後被好心人送到福利院安置。
後來,她被一對夫婦領養,跟養父母遠涉重洋去了國外生活,得到更完整的愛。
年齡漸長,小女孩希望能找到親生父母,道一聲想念。
於是,她的養父母委託別人前來化州尋親,希望能找到親生父母。
其實,她只是數萬名被外國父母收養的孩子之一,而中國孤兒來華尋親的情況也不是頭一樁。
十幾萬孤兒被領養 多因特殊需要或是女嬰
中國有多少孤兒?
據新京報報道:
僅《中國兒童福利政策報告2011》數據顯示,中國孤兒人數已經從2005年的57萬上升至2010年的71.2萬,5年增長約24%;0-17歲各類殘疾兒童共504.3萬人。
中國有多少孤兒?
而去年,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5年中國孤兒數量為502105人。數量如此龐大,同樣龐大起來的,還有外國收養隊伍。
1992年,中國頒布《收養法》,外國人收養中國兒童合法化。從此,外國人收養中國孩子的數量與日俱增。據不完全統計,目前被外國家庭領養的中國兒童約有十幾萬人。
據廣西新聞網報道,2008年3月15日前後出生的江梅,出生後不久被遺棄在北流市,後被送入當地福利院。兩歲時,被英國女士Caroline 收養。
據中國日報報道,來自西雅圖的手語翻譯Molly Sano與同樣是失聰人士的丈夫,三年前,從寧波一家福利院收養了兩歲的失聰男孩龍淼。
去年年底,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報道,出生不久後漢娜因為裂唇,道森因病導致腦積水均被家裡遺棄,在中國同一家孤兒院長大。後來,3歲的道森和4歲的漢娜在美國德州相聚,他們的收養家庭是鄰居。
姑蘇晚報報道,2006年,出生三天,有明顯先天唇裂癥狀的女嬰顧怡蘋,被遺棄在崑山市中醫院急診室門口的長椅上,後被送至福利院。一年後,荷蘭籍夫婦領養了她,並將其帶回荷蘭。
為什麼這些孩子成了孤兒?
以上例子,除了意外事故導致的父母雙亡,無人撫養,更多孩子是被親生父母遺棄。
有的孩子有特殊需要,家庭負擔太重,無力治療,無奈放棄。
據環球時報報道,美國收養理事會掌握的數據顯示,從中國收養的孩子中,約有八成是特殊需要兒童,包括患有先天殘疾,或出生時患有嚴重病症的兒童,如先天性脊柱側彎、出生時並發腦積水等。
正如收養了龍淼的Molly Sano。
她找到了龍淼父母的一封親筆信。開頭寫道,「寶寶對不起」,希望能得到孩子的理解。同時,道出自己經濟困難,實在沒辦法才將孩子遺棄。他們在信中反覆感激收養人,「如果有來生,我一定做牛做馬來報答您。」
收養有特殊需要兒童的美國人克羅爾則表示,自己有能力照料特殊需要兒童,美國當地也有很多保育設施可利用,但在中國,特別是偏遠鄉村則不具備這些保育設施。
此外,也有部分被丟棄的孩子身體健康,大多是女嬰。
2012年,據重慶商報報道,美國婦女時隔3年收養兩名女嬰發現系親姐妹。「這真是一個奇蹟!」美國媽媽又非常氣憤:一個母親竟狠心先後丟掉兩個親生女兒。
而當地福利院的工作人員猜測,十多年前重男輕女的現象比較嚴重,有的農村家庭為了要兒子就將女兒狠心遺棄。
美國為什麼成了中國孤兒的收養大國
而在收養中國孤兒方面,美國無疑是最積極的一個。
據《世界日報》報道,美國人領養中國兒童在2004年前後達高峰,當年約有23000名國外孩童被美國家庭領養,其中中國兒童上萬名。
而美國收養理事會數據顯示,2014年美國家庭從中國收養兒童2040名,仍占當年美國家庭從海外收養兒童總數的2/5。
2016年初,《南華早報》報道,自1991年中國對海外開放兒童領養政策以來,美國家庭領養了約有8.8萬名中國兒童。 美國國務院數據顯示,當中88%為女童。
近九萬個美國家庭,改變這些孩子的一生。
那麼,美國為什麼是對中國孤兒跨國收養的重要力量?
復旦大學社會學院教授于海認為,「美國人領養孩子離不開本國文化和宗教背景的支撐。」
中國社會工作協會兒童救助工作委員會執行主任張雯從1992年就開始接觸涉外收養領域:
「中外養父母在理念上差別很大。大部分中國養父母首先希望養子可以孝敬他們,這跟傳統的養兒防老觀念有關。而西方養父母,更多是把孩子當作一份禮物,一份祝福。養到18歲,孩子可以獨立了,兩者沒有契約式的關係。」
據東方早報報道,于海也認為,相比大多數中國家庭領養,是因為本身沒有孩子,有養兒防老心態,而且喜歡找聰明伶俐的、健康的、漂亮的孩子。
而在美國,多數領養家庭已經有了自己的孩子,同時他們大多有宗教背景和信仰。「這些家庭有種很強的使命感,在他們看來,孩子無論有什麼生理缺陷都不該被遺棄,他們都是上帝的孩子。」
而據搜狐世界觀專題報道,很多領養家庭是美國最普通的百姓。
領養是出於強烈的熱愛孩子之心,希望失去家庭的孩子能得到人間最可貴的親情,家庭的溫暖,良好教育,健康成長;同時也能得到人間最可貴的子女對父母的愛。正如一對美國夫婦說的,「給孩子好的未來也就是我們的未來。」
當然,這份信仰也需要物質基礎,「在西方發達國家,他們不用考慮醫療、養老問題,人在生存方面壓力比較小。」
被跨國收養的孩子,在美國過上了什麼樣的生活
于海強調,對於被收養的孤兒而言,被美國家庭領養是一個好的歸宿。
數據也顯示,中國孤兒到了美國,大部分人都得到很好的照顧,能接受很好的教育,「而且美國的文化很講究大人和小孩的平等,對孤兒來說,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性上的發展都是有利的。」
儘管大多數孤兒遇見了幸福,甚至有人稱「去了外國就是天堂」,也有例外。
早在2009年底,揚子晚報援引美媒報道,一樁埋藏四年的幼女強姦案被曝光:時年51歲的美國男子惠森哈特與47歲的妻子唐納·瑪莉7年前從中國領養一名女嬰,並帶回美國。
養女長到3歲時,惠森哈特強暴了她,其妻不阻止,反而成了幫凶。女孩7歲時向學校輔導員揭發,於是,養父母雙雙被捕。
而在2014年,美國僑報網報道,美國男子雷蒙恩被曝涉嫌虐待其「收養」的8歲中國女童菲比。
事發前,他一直照顧11名年齡介乎3個月至17歲、且多患有先天疾病的孩子。因為「愛孩子」才決定在中國「收養」棄嬰,他堅信自己有能力為這些被送來的患病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
可是,菲比曾因「腎部挫裂傷」、「十二指腸梗阻」和「腎部損傷」等先後接受5次手術,最終因嚴重心力衰竭而死亡。
除了收養家庭給予孩子的成長環境,不少被收養孤兒也經歷了痛苦的心理掙扎。
其中,最主要的問題是:我是誰?
被收養兒童,來自中國,但同時是美國人,說英語長大,那麼,我的身份到底是什麼?
據北美留學生日報報道,不少在收養家庭長大的中國孩子經常會有identity crisis(自我認知危機)。
各種環境和人為因素能隨時觸發他們輕微的恐慌症,有些孩子甚至因為嚴重的panic attack 住院。
有孩子說:「小的時候,我和爸媽發脾氣,總有點害怕他們把我扔回中國去。」他們在父母面前是乖寶寶,但內心深處知道自己並不完全屬於這個地方。
而家庭之外,被收養兒童會經歷更多困難。在成長過程中,他們面臨了更多不是赤裸裸的歧視,而是含蓄的輕蔑和無故的侮辱。
這些孩子不避諱被收養的事實。
但是,「這個事實,對我來說很痛苦、沉重,我不清楚我到底是中國人還是美國人,在學校作為唯一一個亞洲人被欺凌過,還因為不夠中國被一些中國人排擠。我每天都在想,我到底屬於哪?」
他們不知自己到底是誰,應該扮演什麼角色,站在什麼角度看世界。掙扎蔓延開來,在美國,每年都有收養子女自殺的新聞,也有人在青春期開始自殘,而家裡人對此一無所知。
這些孩子面臨了一道永恆的難題——是承認自己的與眾不同並以此為豪,還是否認彼此的差異、努力證明自己是平常的、大眾的。
解題過程中,他們中的一部分也走上了尋親之路。
中國尋親,心愿得償或失望而歸
于海介紹:「部分孩子長大成人後,想回中國尋找父母,想知道親生父母是什麼樣的人,這源於孩子想滿足對自身血緣的想像,渴望解開自己的心結,畢竟血濃於水」。
但在美國的收養家庭,家長對孩子親生父母的態度不盡相同。
有些家長,對他們一無所知,也不想深入了解。部分孩子寧願自己胡思亂想,不願問出口。
而另外一種就很積極。據搜狐網世界觀專題報道,為解決孩子的身份認同問題,越來越多的美國收養家庭採取「開放式收養」,讓孩子了解自己的民族和中國傳統文化。
美國的養父母們相信:對於本族文化感到熟悉和驕傲,有助於被收養兒童樹立自信——並不想把孩子變成「香蕉人」,他們在儘力維護孩子文化和血緣的根。
比如,2012年,美國耶魯女孩夏華斯想找到、並感謝自己的生父生母,前往中國尋親曾引起轟動,50對父母前來認女的故事被媒體廣泛報道。
2014年,揚子晚報報道,九個收養揚州孤兒的外國家庭相聚揚州福利院。一個女孩說:「中國會永遠在我心中,即便我人在美國,我永遠不會忘記我的中國根。」
據中國日報報道,收養龍淼的Molly Sano 長途跋涉來中國尋親,是因為龍淼被確診,可能很快要失去視力。「我希望淼淼能在失明前親眼見到自己的親生父母,並在腦海里留下印象。」
終於,找到了,兩位母親抱頭痛哭。
更多孩子只探望了當時的福利院院長與照顧過自己的護工。來到出生的城市,發出尋親的傳單,卻發現這陌生的地方跟自己似乎什麼關係都沒有。
有人心愿得償,有人失望而歸。
有人,比如,吉樂怡,還在路上。
寫在最後:
其實,沒有遺棄,就沒有收養。
這些孩子夢在他鄉,根在中國。
在崑山遭棄的兔唇女孩,得知自己是一名棄嬰時,也沒有很多怨恨,更多是一種包容、理解與感恩。
可是,一對被收養的姐妹寫下她們聽過最傷人的話:「她真正的家為什麼不要她?」
http://money.163.com/16/0104/11/BCG0GIUU00253B0H.html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