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美大學會有這麼大的差距?

現如今國內人對於中國教育批判的聲音層出不窮,而對於美國教育卻大多持著褒獎的態度。誠然,中國教育也許實實在在地存在著問題,但這種問題的由來是有著自己的歷史根源。在我看來,一杆子打死我們自己的教育體系實在是有失偏頗,畢竟中國式教育的很多特點與優勢在許多學生身上的成果有目共睹。從大鍋飯的角度來講,中國式的教育對於很多學生反而是最合適的教育體系,諸如我不少的朋友就在中國的大學裡就如魚得水。總的來說,中美教育著實在諸多地方都存在著不小的差異。今天我想與大家一起分析一下這種差異形成的原因。

我們不妨就先從歷史背景入手,眾所周知,美國當代大學的概念最早源自於啟蒙運動。在大學這個機構產生之前,很多活躍的科學家或是思想家總是會因為自己積極進步的思考和言論而遭到迫害。長期以來,這些過的像過街老鼠一樣生進步人士們便非常渴望能有一間安全的象牙塔作為他們躲避世俗紛爭,清心思索的凈土。因此,大學就作為一個時代進步所需要的機構誕生了。在那裡,有思想的人士可以不受政治權勢的壓迫和宗教力量地干擾,自由果敢地思考。

所以,早在蘇格拉底的時代,這位大哲學家就在他的申辯篇里蠻橫地要求民眾來贍養他,就好像大學的設立, 就是為了養著這些腦力思考者們一樣。 可是,為什麼人民要養著這些人呢?因為在一個民主的社會裡,最容易就是缺乏理性的思考者。人民投票大多都只是為了眼前的利益,而執政者又容易過於奉迎民意,所以獨立的思考就變成一件非常危險而且不易的事情,但民主又恰恰需要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上。於是為了維持這種理性,大學這間與世隔絕地地方就順勢出現了。

大學的發源地在歐洲。大部分歐洲人從小就有閱讀當地思想家著作的傳統,德國有康德,法國有笛卡爾,帕斯卡, 英國有莎士比亞。歐洲人在經過從小到大的人文薰陶後,到了大學裡為自己選定專業的方向,開始接受特定的教育。

而美國大學卻不盡相同。從歐洲脫離幾代後美國人,因為缺少原生的文化土壤,並沒有從小開始閱讀。但因為建國之初對實用人才的需求又十分迫切,所以那時美國實行的是非常職業化的教育,這樣的情況一過就是一百餘年,直到19世紀才得到改變。隨著歐洲思想的傳入,美國人想起了希臘人的全人教育,於是從那時起開始大力發展所謂的近代美式博雅教育,整個風潮在20世紀30年代左右達到頂峰。很多因為戰亂流亡到美國的德國思想家,使美國的人文氛圍激增。不過到了60年代,美國國內反越戰運動、民權運動、黑人運動、女權運動風起雲湧,青年普遍對傳統的價值觀念產生懷疑而採取抗拒或蔑視的態度。人文教育一度遭貶,博雅教育也開始受到打擊 ,這種低迷的學術風潮一直到80年代才得以恢復。

相較之下,中國的當代大學起步非常晚。真正開始重建應該是在建國以後。和美國開始的路子很像,那時的大學負責培養國家最需要的專業人才。因為教育不可避免地要為政治服務,我國效仿蘇式教育,重點培養了一大批工業人才。而後因為文革風暴,老一輩國學大師們被趕盡殺絕,傳統的國學被蹂躪踐踏,中國人自己的人文由此基本斷層。 值得慶幸的是,隨著蘇聯解體, 美國晉陞為老大,我們國家也開始學習美式的教育,讓人文學科有了一次大的復甦。我們所熟悉的很多名校現在都在普及通識,比如清華的清雅學院,中山的博雅學院,北大復旦全校通識。不難看出,中國正在向美國教育不斷靠攏。

然而,不得不承認的是,不管我們如何靠攏,由於歷史和國情的巨大差異,兩國的教育還是非常不同。最為明顯的就是學術上的差異,尤其表現在兩個方面上。第一是學術條件上的硬實力,第二就是理念方式上的軟實力。

我們先來談談美國在學術硬實力上的優勢。相信大家對留學黨們在考試期間從圖書館發來的「戰地實況」並不陌生。夜深時分的圖書館總是一派燈火通明的景象。不過有小夥伴就要發問了,為什麼類似的這種照片在中國大學的圖書館就不曾看到呢。要知道絕大多數中國大學的圖書館在晚上十點就大門緊閉了,而美國的大學的圖書館普遍在凌晨一兩點才關門。如此一來,中國的莘莘學子恐怕想熬夜勵志一把都沒有場地呢。另外,美國大學在細節上的講究也不愧是「財大氣粗」。就拿校園裡的座椅來說,美國大學不吝嗇購買符合人體工學的座椅,為學生們提供至尊的座位體驗。而在國內,大學對這項不起眼的施工恐怕是能省則省。

除了硬體設施上的細緻與人性化,美國大學在學術資源上的領先也可見一斑。在美國大學,助教的自身實力是優中選優。從中國內地名校輸往美國校園裡的研究生不在少數,這些來自清華北大復旦的佼佼者們在美國校園裡組成了豪華的助教戰隊。他們為你提供的從修改技術bug,講題,到看論文的一條龍貼心服務。這樣的待遇,在國內大學恐怕是可望不可及的。

而再說到教授的資歷,美國大學更是不留情地甩了咱們好多圈。在決定了教學質量的師生比上,美國堅持了小而精的理念。根據哈佛大學2000-2001年的數據,在學校開設的5000多門課程中,50%的課只有8人以下的參課人數,而75%的課,只有15人以下的參課人數。

乍聽起來似乎不可置信,可在一位自身體驗過小班制的優越性的哈佛校友的知乎回答中便可對真實性窺得一二。

哈佛的課是小得多的,99.9%的課是不用搶的,上一半隨便退這種事情也完全無所謂。你要是就一個人上這個課也給你開,你想上這個課學校里沒人能教給你去外面請人來教。我系German 71似乎有一年就三個人,還是大牛教授帶,而今年來了個英國姑娘想學丹麥語,系裡給她請了個私人教師。

除了硬體的領先,優越的教育理念與培養策略讓美國教育又勝一籌。

首先我們來看飽受關注的誠信問題。大家都知道在美國念大學,抄襲是最大的禁忌。相比起國內大學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放水處理,美國大學對於抄襲是說一不二的零容忍。校方有各種各樣的軟體來檢測學生上交功課的原創性,一旦發現抄襲,直接掛科。

再說美國大學教授對教學的重視程度。在國內,尤其是理科,很多大學教授只關注研究卻不太注重教學。然而在美國,會有專門的teaching track 或者lac。教授的本分就是好好教書。極低的師生比使學生和老師之間的關係十分密切。不僅可以經常聊天吃飯,彼此成為忘年交,一同談笑風聲的事也是常有的。

美帝的學校以學生為參照物衡量一個老師的表現。每個教授在學期末時都會接受學生的打分,這個打分實實在在地影響這位教授的任期和去留。就拿主頁菌個人的例子來說,當時我 參加了一個independent study。在這個項目結束之後,校委會特別發郵件給我們每位參與的學生,詢問我們對於指導教授的看法和意見。 這份對於學生體驗的重視,在中國校園並不多見。

最後我們再來比較下兩地的課量和深入程度。

在中國,一個學生一學期上十多門課似乎是常態,但每門課也就是囫圇吞棗,無法學透。而在美國,上4門課是正常,5門課是超標,6門課大概是學神了。 主頁菌有一個在清華計算機系的朋友說過,他們大一一學期總共才編寫了約2000行代碼,而在CMU,平均每周就要完成700到800行,更不用說一學期有十多周了。主頁菌甚至聽說,中山大學的計算機網路和操作系統都已經上成文科的課了,上課除了歷史和背背過時的演算法外沒有任何實踐部分。而在任何一所美國大學, 任意一門課一星期的編程量至少20小時,對於操作系統這種最虐的課, 一周50小時的coding也未必擋得住。

課量的差別在文科課程中體現得更明顯。在復旦歷史系,教授講課時會布置十幾本參考書目,但因為知道學生也不會去讀完,所以上課的內容並沒有紮根在閱讀書目上。也就是說即使學生不讀書也能上課。但是在美國,這個就完全行不通了。美國大學大部分的文科課都以討論的形式展開,純講座少之又少,一節課下來教授不斷地拋出問題讓學生們討論。討論的表現直接計入你的課程成績不說,每兩周還有關於閱讀內容的千字論文要上交。在這樣的形勢下,一周200面的閱讀你還能逃掉么?不讀書的你可能就跟文盲一個樣,既講不出也寫不出,想及格都是天方夜譚。但如果這些環節你都想跳掉,那跟上網課又有什麼區別呢?如今在國內也有一些大學開設了要求討論的課程,但帶低年級的往往是助教,經驗不足,導致課堂秩序也凌亂不堪。

通識教育就更不用說了, 美國的通識教育最是重討論,而中國很多都是用講座搞通識,實在沒有抓住精髓 。從這裡幾個方面看來,中國大學跟美國差的可並非一點點。限於篇幅,便不再這裡過多贅述了。

本文節選自三士渡導師周子涵在破殼峰會的演講

更多申請的乾貨,留學的趣事,哈耶普思麻學長學姐的經驗分享

請關注三士渡公眾號:StooogesEducation

推薦閱讀:

美國大學柔性的錄取標準是否有違社會公平?與「美國夢」是否矛盾?
普斯留學專家解析2017年Usnews美國大學綜合排名【知乎獨家首播】
為何我對耶魯教授陳志武的「為什麼世界一流大學不愛招中國學生」 一文中所表達的觀點不敢苟同?
英國有哪些相當於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名校?
加州大學的DeCal是什麼樣的?美國還有其他學校有類似制度嗎?

TAG:美国大学 | 中美差异 | 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