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鄙視別人越代表內心的虛弱
近日被一篇文章《 中產教育鄙視鏈:絕不讓娃和沒英文名的孩子同讀沒外教的幼兒園 》刷了朋友圈,因為一個孩子沒有英文名從而被別人排擠引發的關於中產家庭教育現狀的觀察,文中的觀點也備受討論。
為什麼會有鄙視鏈?過去說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現在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階層,小到一個英文名字,大到人的價值觀。網上也有人感慨,如今生活於無處不在的鄙視與被鄙視中,翻開朋友圈除了心累就是心塞。
在這個鏈條里,高處者通過碾壓低處者滿足心理上的優越感,一層壓著一層,玩著同款「你高級我比你還高級」的遊戲,獲得樂此不彼的快感。實則,不過是想通過「鄙視他人」,來換取暫時安慰和掩蓋自己內心不安與焦慮的心理。
比如文中有英文名的孩子和沒有英文名的孩子之間形成了一種不可逾越的鴻溝,孩子的行為讓有英文名孩子的母親感到安慰,慶幸自己給女兒報了價格不菲的英語補習班。
由此可見,鄙視鏈的生成是換取優越感的籌碼不斷提升的一種攀比,它從側面暴露了鄙視者的無知。這種戾氣十足的背後是自卑,它說明了鄙視者內心的虛弱。
這讓我想起前段時間我的一個閨蜜同學聚會,回來她跟我說了一件事,她在聚會的時候聽到了班裡曾經處於鄙視鏈頂端的小R的事,我問為什麼是曾經?她說清涼你先聽我慢慢說啊,我點了點頭,繼續聽她講。
小R在上學那會兒是她們班,乃至於她們那個年級里最出風頭的女孩,不是因為顏值也不是因為學業,是因為她老爸經常開著不同的高級轎車接她上學放學,也引起很多人對她的圍觀,一時間成了校園紅er。
小R無論是用的東西還是吃的東西永遠比同齡人高級,這也在她那個年紀里產生了一定的優越心理,常對別人指指點點,甚至熱衷批評他人,她總是以一種俯視的眼神在看著你,彷彿在說「你跟我不是一個階層的。」
後來小R去了美國讀大學,那邊的環境顯然和之前的環境不一樣了,但她還是保有一貫的做派,鄙視他人成了她生命中的「政治正確」,漸漸的有派對大家也不會叫上她。
最令她感到意外的是,她也遭到了別人的鄙視,在那所大學裡比她有錢有背景有才華的人多的是,她很難混進那個圈層里,就這樣,小R漸漸被人排擠,從一個鄙視鏈的頂端一下子墜落到了末端。
小R得了抑鬱症,難以適應所在的環境了,大學最後一年小R的母親親自來美國陪著她,可是最後也沒有拿到畢業證,提前回到了國內。同學聚會的時候有個在國內見過小R的同學把這個故事告訴了我閨蜜,我也終於明白故事一開始說「曾經」的緣故了。
通過鄙視對方的缺點從中達到自我的優越感,而此時自己也會成為被鄙視者,成為下一個被鄙視的對象,使其陷入一種怪圈中,鄙視別人的代價就是被別人鄙視,實在悲哀。
這個悲劇的釀成,主要是由小R的原生家庭所帶來的扭曲教育造成的,父親一心想給女兒更好的環境,然而適得其反,無形中將潛在的優越心理根植在了小R的意識中,把她推向鄙視鏈的頂端,陷進了人生的枷鎖里,也區隔了女兒和同齡人一起成長的快樂。
事實上,那些真正有學識、內心豐富的人不會整天處於鄙視別人的沾沾自喜的狀態里,更多時候他會意識到自己的渺小與不足,會懂得自省,因為內心成熟與真正強大的人不會輕易去鄙視別人。
企業家李嘉誠曾在接受媒體採訪的時候說過:一個人的一生非常短暫,一個人的價值不在於他用於什麼,而在於他幹了什麼,付出了什麼。
鄙視的心理代表的是個人看待事物的一種主觀意識,但並不代表所有人的想法都與它一致,只要自己內心足夠強大和自信,就不會受其外界的干擾和左右。
這世上沒有人是通過鄙視別人而獲得掌聲和金錢的,人生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世界上大多數頂尖的運動員並不是鄙視不如自己成績的人,在他的心中超越自己才是人生最大的追求目標。
我喜歡的作家菲茲傑拉德,在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里曾這樣寫道:每當你想要批評別人時,你要記住,這個世界上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有過你擁有的那些優越條件。
有種成功叫「不和別人比較,做好當下的自己」。
微信公眾號:藝文生活館
推薦閱讀:
※日韓社交網路上中有沒有將「嘲諷雷亞(的MUG)」作為一種「政治正確」的現象?
※國內律所之間的鄙視鏈是怎樣的?
※如何評價文章《南京相親鄙視鏈:十代須是本地人》?
※對醫生來說,不同科室之間有「鄙視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