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你可能學了假知識

先來一起做一道選擇題。

以下哪條信息是知識?

A.孔乙己說,「回」字有四種寫法。

B.父母告訴你,每天要喝8杯水。

C.數學老師講,三角形內角和等於180度。

猛然一看,這三個選項好像都是知識,我們都應該學來。如果這是你內心的想法,那說明你還沒有理解「知識」這個概念,你的學習還在盲目的狀態。如果不搞懂什麼是知識,那你很可能學錯了東西。

要搞清楚我們該學什麼,要先理解四個概念:數據、信息、知識和能力。

1 別把數據當成知識

我隨意亂敲5分鐘鍵盤,打出幾頁亂碼,這無疑只是數據,幾乎沒有信息。

同樣1000字的文章,數據量相同,但普通中學生寫出來的,和大學教授寫出來的,信息量顯然有很大的差距。

一個30分鐘的課程視頻,在電腦硬碟中以數據的方式存儲,如果你從未打開它,它只是一堆數據。只有看過一遍,這些數據才能轉化成信息在你腦中或筆記本上。

上面3個例子,是3條數據,有的人讀過後,得到的信息只是3件事。但有的人讀過後,能明白數據和信息的差別是什麼,而且能舉一反三,說出更多例子。

上面4段話,我得出了這樣的信息:數據不等於信息,數據量相同不等於信息量相同,沒經過解讀的數據不是信息,同樣的數據不同的人能解讀出不同的信息。

那我們重新審視讀書這件事。都是20萬字的書,信息量卻千差萬別,所以讀多少書沒用,關鍵是讀了什麼書。存1千本電子書在電腦里只是數據,讀過之後才算信息,很多人喜歡屯書,把收藏和購買當成了閱讀,可惜真正讀過的沒幾本。同樣讀一本書,高水平的讀者能讀出高水平的信息,所以埋怨書寫的不好,不如埋怨自己缺少解讀信息的能力。

這是數據和信息之間的關係。

2信息不一定是知識

信息和知識的關係更難分辨。孔乙己認為自己有知識,知道「回」字的四種寫法,但他的生活卻那麼糟糕,知識竟然沒有改變他的命運。其實,孔乙己誤把信息當成了知識。

我們這裡需要給知識做個精確的定義:從長期來看,能通過改變你的行為,大概率讓你處境變好的信息才是知識。

「回」字的四種寫法並不能讓孔乙己通過行為改變自己的現狀,所以這不算知識,只是信息。而某個面試的方法,能增加你通過面試的概率,並有更多機會受到公司重視,那這個面試方法就是知識。

可見,很多冷知識都不是知識,它們就像惰性氣體一樣,孤立地存在,不能和其他知識發生反應,也指導不了我們行動。比如「金魚有7秒鐘記憶」就只是一條信息,這種信息穀歌不到1秒就能檢索出來,我們沒有記憶的必要。

這裡要注意定義知識的兩個關鍵詞「大概率」「長期」

同樣應用一個面試方法,不同能力的人、不同的行業、不同的企業、不同的面試官甚至不同的面試時間,都可能有不同的結果。所以一個學長成功的面試經驗,不一定就是真理。很多知識不存在絕對的真理,只是大概率正確。

比如讀書改變命運,從概率的角度來看就是正確的。因為從統計學來看,讀過書的人,比不讀書的人有更大概率改變自己的命運。而宣揚「讀書無用論」的人,只是看到了少數讀過書卻依然平庸的個例,就以偏概全地說讀書沒用,顯然是沒理解知識的概率意義。

大多數能轉化成知識的信息,要以概率的眼光來看待,不能因為個例就否定了這個知識的準確性。我有個同學每次了解到自己沒接觸過的新知識,都喜歡舉個例來反駁,這樣就很難進步。

另外,我們要把處境變好這件事,放到長期來看。比如學英語,從短期來看,除了費時和受苦,並不能讓我們的處境變好,但是從長遠來看,我們有了使用英文的能力,就能接觸到更多高質量的信息,這些信息又變成高質量的知識……這是一個極佳的正向循環,最後產生複利效應。所以學習要有回報後置、拒絕即時滿足的心態。

而那些短期能讓你獲益,但是長期來看有損你處境的行為,就要當心了。比如某些商家壓榨消費者、學生考試作弊……

3知識是為能力服務

那些能讓你處境變好的信息,如果沒有落實到行動上,就不算你的知識。

道理分兩種,一種是嘴上說的道理,一種是行動上在做的道理。經常有人說,明白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就是因為沒有踐行這些道理。就像人人都知道要活到老學到老,但離開學校後,大多數人就停止了學習。於是這條信息只存在於嘴裡,不能轉化成行動上的知識。

信息被你讀取後,只存在於「知道」的層面,要經過收集、整理、內化、實踐後,才能變成行動,長期保持這個行動,你的處境才會大概率變好,否則讀多少書也沒用。比如同樣讀一本關於時間管理的書,有的人讀過之後就放到一旁,繼續抱怨自己沒時間。但有的人把書中的所有觀點和方法收集整理起來,一條一條實踐,結果真的多出很多時間,這時候他讀來的信息才變成知識。

當這些關於時間管理的知識被組合在一起,不斷實踐、改進、形成自己的習慣後,就自然擁有了管理時間的能力。

我們要把相關的知識組合在一起,通過刻意練習讓這些知識習慣化,才能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知識的最終用途,將知識的價值發揮到最大。 學習成長的最終目是獲得能力,這是一套系統的、能解決問題的、習慣化的知識。

有些人學習很盲目、跟風,或者學了很多知識卻找不到它們的意義,尤其許多大學生都抱怨自己學到的東西沒用。這就是沒有意識到,知識是為獲得某個能力服務的

至此,我們分清了數據、信息、知識和能力這四個概念,可惜絕大多數人一直在混淆這四個概念,學到了假的知識,根本得不到相應的能力。

為了幫助你更好地理解,下面我們從一個立體的角度來重新審視知識。

4從單點知識到能力晶體

一個知識點,雖然容易傳播和記憶,但不算完整的知識。

傳媒如此發達的今天,很多知識的傳播都是偏頗的、不完整的。往往都有斷章取義和誤讀之嫌。但往往這樣的知識更容易傳播,比如「每天要喝8杯水」這條信息,形象化、好理解、易操作,但這不是一個完整的知識。

每天要喝8杯水,從前面知識的定義來看,這是一個能讓我們處境長期變好的信息,應該是個知識,但是再套上「立體」的限制,就不算完整的知識了。

什麼才是立體的知識?立體的知識是三維的。「每天喝8杯水」只是一個點,沒有維度。

當我們加上一個上下文,有前因後果的邏輯,知識點就變成了一條知識線,這是一維的知識。想要找到知識點的上下文,需要我們回到這個知識的原始出處。

於是我去查了「每天要喝8杯水」的原始出處,是這樣說的:

每1大卡的熱量,大概需要1毫升水來燃燒。一個人每天大致攝入2000大卡,所以需要2000毫升的水分,一個杯子的容量大概是250毫升,所以每天要補充8杯水,但這其中包括食物攝入的水分大概佔20%,所以我們每天喝六杯左右的水就可以了。但不必刻意強調這個數值,因為這和個人、天氣、食物等差異性,會有差別,這只是一個參考量而已。

有了這樣一套帶邏輯的解釋,雖然比「每天要喝8杯水」複雜、難以傳播,但是更豐滿了一些,不會讓我們盲從。但是一維的線性知識還不夠,我們還需要加入第二個維度:知識的邊界。

經過分析,我找到了這個知識的適用邊界:

1、成年人

2、腎功能正常

3、茶、咖啡等飲料也包括在內

4、一天攝入2000大卡左右的熱量

沒有邊界的知識不算知識。前面說過知識是大概率正確的信息,就是因為它只能在一定的邊界內有效。比如有些面試方法只適用於互聯網行業,不適用於傳統行業。

當我們加上了知識的適用邊界,這個知識就成了一個二維的知識面。但是這還不夠,我們要加上第三個維度:過去的經驗和未來的計劃。你要思考一下,這個知識在過去有沒有相關的經驗?未來該怎麼應用這個知識?

每天要喝8杯水,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那我自己過去怎麼做的?我從前都是感覺很渴才喝水,不渴的時候想不起來喝,水分補充不足。這顯然是個不夠健康的習慣。

於是我要做出一些思考——我未來該怎麼做:

1、搞清楚自己杯子的容積,讓每天飲水量可控;

2、根據每天飲食的攝入熱量、出汗量稍微調整飲水量;

(飲水量=攝入的熱量X80%)

3、不要渴了才喝,有規律地飲水。

當我們加了3個維度,讓這個知識由「點」變「體」後,這才是一個完整的知識。不過這還沒有結束,我們要把這一個個知識體相互連接,按照一定體系連接成晶體,成為一套能力。比如把飲食、健身、生活習慣等知識組合在一起,成為你「管理健康」的能力。

組建能力晶體,才是我們學習成長的最終目的。你不妨重新審視自己學過的知識,它們是點?線?面?體?還是一個能力晶體呢?

5最後

很多人以為自己在學知識,其實根本沒學到知識。

總能聽到這樣的抱怨:看過的書都忘了怎麼辦?你這時候就要分清,要記住的是知識還是信息?如果只是信息,那不必記住,需要的時候檢索即可。所以很多書上的信息根本不需要記住,只需要知道它存在就好。

而所謂的沒記住讀過的書,不如說自己沒有實踐書中的知識,沒有將這些知識組合成你的能力。知道三角形內角和等於180度,只是一條數據,你理解之後才變成信息,在解題的時候用上這個信息,得出了答案,這才是一個知識。當你學會了數學課本中所有關於平面幾何的知識,能解答出關於平面幾何的相關題目,你就擁有了解決平面幾何問題的能力。

從數據到能力,是我們追求成長的終極目標,但這條路不僅漫長,而且這條路本身,也是一個需要長期刻意練習才能得到的學習能力。

回顧

1、數據、信息、知識、能力這四個概念的關係?

2、如何從單點知識構建能力晶體?

3、找一個知識點,試試將它立體化。

Glax成長營-更科學地成長

回復「成長」到公眾號Glax,即可和數百位戰友一同踐行知識,加速成長。

推薦閱讀:

如何在 Mac 上管理 Kindle 讀書筆記 - Klib
你認為碎片化的知識,是有用的嗎?

TAG:学习方法 | 知识管理 | 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