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人面臨的終極問題是什麼?
前一陣子有許多關於「諮詢公司入侵廣告界」的新聞炒得沸沸揚揚;在此之前,還有各種in-house崛起、大數據替代廣告人等新聞,知乎上也有個問題:廣告人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什麼? - 知乎
那麼到底咱們行業有沒有毛病?
「廣告人與廣告行業面臨的終極問題,到底是什麼」?
這篇內容分三部分:
一 過去篇:討論營銷的不變本質,及Digital 數字營銷
二 現在篇:科技帶來的真正變革,及諮詢公司、內容主、In-house之爭
三 未來篇:AI+大數據 VS Gut feeling,終極問題和武器
01過去篇
在變化中,理解營銷的不變本質
橫跨過去未來,技術、趨勢、方法...關於營銷的一切都在變,有沒有什麼東西是不變的?我認為不變的是「營銷的本質」。
菲利普·科特勒說營銷是「創造、傳播、交付價值」,這是我最喜歡的一種理解:
創造價值是指營銷人員要參與產品/服務的源頭設計,產品既是最好的營銷;同時,當營銷到末端,也應該根據用戶體驗和市場反饋及時回到產品/服務,進行re-design;
傳播價值是指營銷人員要解決好的產品/服務如何被人所知、所記憶,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大腦決定行為、認知決定行動,傳播既是關於心智觸達的戰爭,好的心智觸達當然是價值;
交付價值是指營銷人員要關注產品/服務如何及時、準確、體驗好的交付到消費者手中,涉及到渠道、物流等等方面,zara做好7-15天貨品更新即是交付價值的體現;那服務性產品,例如APP的用戶體驗本身,即是交付價值;
但這個定義有個毛病,就是把市場營銷(marketing)拔高到了商業戰略,層次太高,和絕大多數廣告人理解的營銷不一樣。
大多數廣告人自認為自己所從事的「營銷」,更像是「傳播」,解決消費者的心智觸達、品牌的信息優化問題。其實這只是是三件事情里的一件,即「傳播價值」。
有了對marketing更全盤的理解,我們就順理成章的能夠理解digital marketing給行業帶來的真正衝擊在哪,請繼續往下看。
數字營銷(digital)粉墨登場首先帶來對傳播的改造
數字營銷的歷史,按說從1971年 美國BBN公司工程師Tomlinson 發送第一封電子郵件就算拉開序幕了。但我國行業人員真正感受到,還是近10年。
在中國,從21世紀初我們陸續經歷了門戶時代、社交時代、電商時代、移動時代.....等等。這個過程中,最容易被注意到的是消費者的行為演進:消費者們從電視轉移到網路、從線下過渡到線上、從固定到移動、從單向信息輸入到多向互動....顯然這種演進最表面的現象就是 —— 消費者不在以前的渠道了。
巨大的B2C消費型企業首先開始惶恐不安,它們最先開始提出數字傳播的要求:「要做搜索營銷、要建立互動網站、要更新官網」....衍生到現在,這些需求逐步變成了:「一定要整合營銷、一定要跨媒介創意、一定要引流到店....」
這正是2005-2013年以來崛起的、傳說中的【數碼行銷】,洋氣的叫法是【Digital】
我要強調的是,這個時代的數字營銷(digital)暫時還沒有逃脫過營銷本質里的「傳播價值」。尤其是所謂的「數字營銷公司」,我們做的事情就是把內容嫁接到新誕生的互聯網上,相應改變了與消費者的觸達方式,但本質還傳遞出對的message、產出好的內容。
過去的KEY POINTS:
營銷創造、傳播、交付價值的過程不會變
互聯網給營銷帶來的第一波衝擊是digital
02現在篇
數字化的核心是科技互聯網真正變革正在進行
互聯網革命帶來不止是數字營銷 —— 互聯網帶來了數據革命、自動化革命、互聯網和其他前沿科技的突破,而這些一般被我們在新聞、報道里看的內容,正在快速改變現實,衝擊所有企業。BCG就這場革命對企業的影響做出了如下表述:
在消費者行為變化、技術進步、數據爆炸式發展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數字化轉型變得愈加緊迫。CEO們需要積極推動數字化轉型,從而變被動為主動,改寫其企業在數字化時代的命運。
—— source: BCG 波士頓諮詢
沒錯,大企業們實際上面臨著從頭到尾的改革,「真正的數字化變革。」
啥事真正的數字化變革嘞?
答案是 —— 它把之前獨立的傳播價值,放回鏈條中,要求企業綜合看待從創造到傳播到交付價值的一體化循環過程。三件事,逐漸變成一件事。
拿本身就是互聯網企業的陌陌舉例:
陌陌現在快變成了直播平台,那麼直播業務既是它主動創造價值,又是它直接交付價值的過程(服務)。而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右上角分享,這就完成了傳播價值。深層一些看,消費者使用該價值所產生的數據完全貫通了三件事,創造價值(版本迭代)、傳播價值(創意洞察)和交付價值(服務提升)。
再拿轉型中的B2C企業來說,如GAP:
從CRM系統中收集的數據(交付價值中產生的),是否要運用到創造價值(設計)和傳播價值(內容)。雖然品牌精神、品牌故事、TVC、數字營銷都繼續進行,但面對成衣快時尚的競爭,從運輸、倉儲、設計、運營和後台、門店,甚至是內部的企業ERP系統、人才招聘,GAP都必須整體改革,一個不能落下。
就像你抱怨:不是傳播做不好,而是品牌的產品本來就不好,我們做的在棒有什麼用?現在閉環的數字體驗,讓你可以根據實時反饋調整產品、服務,再進行傳播的修正。
解決價值創造、價值交付,再來搞價值傳播。
總而言之,數字改革動搖了企業的整體價值鏈條,他們已經到了不轉型就死亡的近況,這不是危言聳聽。
數字化顛覆正變得愈發強烈,不再僅僅表現為數字化企業對傳統企業的顛覆,而在純數字化企業之間這種情況也時有發生:比如HomeAway正在成為Airbnb的強勁對手,而蘋果音樂正在蠶食Spotify的流媒體音樂服務。科技巨頭如谷歌、蘋果、臉書和亞馬遜是數字化的引領者,同時也在設立數字化的新標準。
—— source: BCG 波士頓諮詢
所以緊接著的新聞就來了:
諮詢公司是否在進行降維攻擊?
「什麼?諮詢公司要來搶我們的生意了?」
七年前,《AdAge》的全球100大廣告和營銷公司榜單中,只有IBM一家諮詢公司勉強上榜。七年後,諮詢公司強勢逆襲,IBM、埃森哲(Accenture Interactive)、德勤(Deloitte)等諮詢公司的數字部門瓜分了這份榜單的前五。在這份榜單中,上升最快的公司還包括KPMG、EY、PwC等曾經一度剝離諮詢業務的傳統「4大」。
—— source:界面新聞
WHO:
我們一般稱這些「穿黑西裝男人們」做的工作叫做「戰略諮詢」。可惡的是他們一直被認為是站在agency鄙視鏈頂端的公司們 —— 管理諮詢>IT諮詢>財務諮詢>品牌諮詢>廣告諮詢....
WHAT:
你可以姑且認為,他們就是站在第三方給出企業【關於創造價值、傳播價值、交付價值】高屋建瓴建議的行業。換言之,他們的任務之一,正是把價值的創造、表達、交付,站在企業系統中看成一件事進行統合。
WHY:
這是他們為客戶創造出的新價值 —— 在變革面前轉型困難的巨頭,第一步是砍成本,縮減低端供應商數量;第二部則是把第一步剩下來的錢用來提高效率,比如讓諮詢公司統合「top-down」戰略。
HOW:
於是諮詢公司就從之前的給宏觀分析、建議,落地到指導和完成數字轉型。在有數據的時代,收購了廣告公司的德勤可以在完成產品生產建議、渠道零售體系建議後,根據數據實時完成電子商務、用戶視覺體驗、移動營銷。
SO:
有人把這看作是搶生意,尤其是WPP、陽獅、宏盟等巨頭從前五名的榜單消失,會給我們廣告人心理上巨大的失落感 —— 地盤被佔了。對此我是不太認同的。因為諮詢公司的到來只能進一步告訴我們,企業數字轉型市場有無限的市場空間,更多的利潤可以在細節挖到:
1.真正懂內容的人有了更多的合作空間:傳統廣告公司發現洞察、講故事的能力不可能消失,反而會在信息碎片化的當下越來越寶貴。
2.真正懂數字化的人甚至可以溯流而上,獲取更上層的創造價值的工作。如同IDEO和R/GA等,它們正是先驅者。他們的做法是帶著creative thinking解決戰略問題,真正的右腦+左腦。
3.真受到威脅的大概是水貨公司們吧,即使是水貨公司,在中國的環境一時半會也不用擔心 —— 會有更水的客戶買你的服務的。
在數字化轉型的大潮下,我們能夠獲得更多數據、更多信息進行更準確的創造。我們應該興奮!
順帶崛起的其他威脅
講到這,順便也聊一下另外兩個常被看作是威脅的陣營。
一個是品牌主in-house:
in-house我認為有兩個來源,崛起的90後一代,本身就是互聯網內容體系的參與者,他們沒去過廣告公司。還有就是來自廣告公司的資深人員,默默地、大批量地轉移。總體而言都是「懂內容」者的蓬勃生長,他們在哪好的內容就在哪。
長期來看,in-house趨勢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我認為不影響代理商作為第三方外腦展現的客觀性、中立性的優勢,但削弱了許多agency的實力。
另外一個是內容主:
內容主就是那些既有媒介又有內容的新勢力 —— 品牌想和年輕人溝通為什麼不直接找someet、新世相?找高知人群為什麼不和羅輯思維合作?拍一隻有范兒的視頻為什麼不可以是一條、二更,甚至優酷騰訊?內容主同樣是「懂內容」的人,已經註定在碎片化時代搶佔了一部分人的心智;但一部分畢竟是一部分,對於絕大多數想要完成整合傳播的企業,代理商可以客觀的完成資源分配。
內容主的繼續強勢,則會幫我們篩選出有實力、能留下來的資源整合、戰略策劃型agency。
現在,還不是擔心這些的時候。
重要的是,未來何時會來?
現在的KEY POINTS:
互聯網變革越來越讓三件事變成一件事
諮詢公司的入侵正是在變革發生、企業急需數字化轉型的當下發生,這不一定是威脅
in-house內容主媒體平台都在崛起,好的人才和優秀agency會留下,這是好事
03未來篇
回顧歷史是為了看未來,因為廣告人真正的「威脅」還隱而不發。
絕大多數人都看好大數據、AI這類未來科技,業界也熱衷於討論他們對行業的衝擊,但這種衝擊到底到了什麼地步?
大數據厲害,但還不夠不厲害
對於大數據,建議大家至少了解定義。wikipedia對大數據定義的核心是「so large or complex that...傳統技術沒法處理」,這代表了大數據其實是個「目標性、趨向性概念」,我們在接近大數據,而不是已100%實現。此外要理解4V特徵(volume、variety、velocity、veracity)和分類(企業傳統、機器感測、社交數據)。
我們口中的「大數據」描述的是基於人類過去及正在產生的廣義的「數據」來精準預測未來的行為。你我都應該毫不猶豫相信:大數據將會讓某些人成為全知全能的神,PS,在技術突破之後。
我認為這個技術突破和AI的技術突破某種程度是一個事情,反正現在還沒突破,而且遠的很。既然遠的很,我們就要明白現在還沒進化成完全體的大數據有特別多bug,而矛盾特別容易體現在廣告營銷行業,因為我們是應用的最基本陣地之一。
最主要的bug就集中在前面提到的4V上,因為營銷行業的數據常常出現:volume(數據量達不到)、variety(非結構化數據太多)、veracity(真實性待考證),所以給到實操的策劃、創意人員時常常被認為是一坨屎。但我想討論的還不止是這種淺層問題,先看兩個例子:
假設我們只要知道83%的男人在超市購買了尿不濕以後會購買啤酒,於是我們就可以把尿不濕放在啤酒專櫃的不遠處來提升銷售額。
再拿淘寶的「千人千面」技術來說,用戶海量行為反饋直接用來優化下一次的投放,將展示素材分級分層建模,做到點擊率、轉化率的大幅提升。
這些都是數據作為一種結果產生的透徹骨髓的直接力量。有問題?哪裡有問題?找到、改進,提升。最終銷售額得到提升,企業獲取利益。這很好,但不能讓「品牌獲得長久生命力」。
舍恩伯格在他的《大數據時代》說「不是因果關係,而是相關關係」,這個觀點流傳甚廣。從技術的初級層面來看這是肯定的,但我認為「對數據的分析應該深入到因果關係」,因為因果關係揭示人類本質動機,而這個why才是說服的本質。讓我稍作解釋:
如果我們希望讓企業/品牌基業長青,那麼所有老闆都懂得在消費者心智中塑造出美好形象的重要性,因為這能讓大眾一步一步愛上、跟隨品牌/企業,甚至讓某些企業成為他們的精神象徵。毫無疑問,為消費者提供合理的why,找到潛在的動機(insight)才能解決這一問題。大數據給我們的「關聯性」只能解決購買問題,卻解釋不了行為,更不能只靠機器揭示人類潛在的動機。動機必須經歷人後天去尋找「因果關係」來完成,這一過程幾乎只能通過人本的「gut feeling」來完成。
所以在影響心智的高級營銷活動中,大數據與人腦並非誰替代誰,而是緊密配合的,但人腦更可能是分析的主角。
AI創意總監?先區彆強人工智慧和弱人工智慧
去年4月日本麥肯搞了一個大新聞:僱傭了「世界上第一個人工智慧創意總監 β」。之後這位AI總監還與人類創意總監進行了一場PK,雖然結果是人類以8個百分點獲勝,但這個結果不得不說嚇人。看來AI真的要替代人類! —— 但真的么?
source:http://iwebad.com/case/5804.html
其實這位AI總監本質上做的還是一種數據分析工作,即根據消費者數據進行合理拼湊,屬於弱人工智慧,並不能真正替代人腦從事創意性、智力性活動。
這裡要先聊聊什麼是弱人工智慧和強人工智慧。
很多機器雖然嘴上說著人工智慧,但真的是「智能」么?連網站校驗碼都回答不對的電腦們,能不能被稱為「智能」?其實強弱的定義是這樣的:弱人工智慧:
我不喜歡網路上「弱人工智慧就是擅長單個領域的人工智慧」這種解釋。我的理解是,弱AI是指目前還倚靠「強算」解決問題。比如你看到的google翻譯是因為餵給它足夠多的內容,編出足夠多情況的代碼來解決你的特定情況的。Alpha GO雖然用了最牛的Deep Learning等技術,本質上也還是強行收集數據進行強算、窮舉,我們也不能說它有智力。
因此,弱人工智慧其實早就出現在我們身邊、涉及方方面面。
強人工智慧:而強人工智慧,引用人工智慧方面的教授Linda Gottfredson的說法就是「一種寬泛的心理能力,能夠進行思考、計劃、解決問題、抽象思維、理解複雜理念、快速學習和從經驗中學習等操作。」
一些我們覺得困難的事情——微積分、金融市場策略、翻譯等,對於電腦來說都太簡單了 我們覺得容易的事情——視覺、動態、移動、直覺——對電腦來說太TM的難了。
怡叔認為的強人工智慧,就是要摒棄「強算」和「數據」帶去的全知全能,它必須真的能「理解」人的思路、用人的方式去思考和看待問題時,才真的有了內在智力。
(美劇西部世界描述的就是從弱跨越到強AI的故事)
而在強人工智慧出現之前,我認為AI做內容、做創意和傳播,本質上還是大數據,是基於數據反饋和模型的強算和匹配。
基於此,現在聊人工智慧替代廣告人、營銷人還太早。沒有智力含量的工作本來就應該被機器替代,而更高端的理解用戶、感受消費者,客觀運用想像力和創造力的創意人員、策劃人員是不太可能被替代的。
Btw,如果他們可以被替代,那麼高管、老闆等相同心智能力的角色也可以被替代。(想進一步了解人工智慧,推薦BBC的一個紀錄片,非常有意思,適合入門,回復【AI】可見)
問題是:與技術一起進步
雖然前面我說大數據、AI意義目前無法替代我們從業者,但實操中對營銷科學化、解決「認知黑箱」幫助巨大。
人類的大腦一直是個黑箱:
營銷中我們設計各種消費者心理的變化路徑、消費旅程,但誰真正能說清楚為啥我們就買了iphone,為啥我們看過廣告半年後,才突然決定購買某款耳機?為什麼一半的廣告費被浪費,而我們不知道在哪?我們輸入(接收信息)和輸出(行為表達)之間,大腦的處理過程並沒有被公之於眾,就像黑箱一樣,我們摸不透人類是怎麼產生意識、怎麼激發行為、怎麼做決策,以及記憶對認知的影響等等....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營銷人的策略模型、消費者旅程做的都是假設,其科學性、體系性都值得被懷疑。
有人稱「大腦是整個宇宙中最複雜的事物」,人類自己都沒對大腦的機制弄清楚....所以越來越新的技術讓我們有更理性的機會看待市場營銷。
隱藏的大boss們是誰?
是以BAT為代表的科技巨頭們,而他們正同時進行技術突破和營銷應用,更恐怖的是訓練大數據和AI的原材料「消費者的數據」掌握在他們手裡....現在,他們仍是廣告行業的合作夥伴,未來還會是么?誰知道呢。
未來的KEY POINTS:
大數據擁有複雜的維度,暫時還是理想,肯定需要人類
AI目前沒有突破強人工智慧,里真正改變生活還有很遠,更別提替代營銷智力活動
落後的營銷人如何與技術共同進步是個問題
結語:
全世界的智能專家都在預測突破技術奇點的時刻。有人說2040年、也有人說2080年,總之一定是在21世紀。我個人覺得沒那麼快,但在此之前的幾十年里,我們除了磨練人類創作本能之技巧,也應該適應、學習科技互聯網帶來的上述「武器」。
終極時刻早晚會到來 —— 廣告人會被技術取代,人類也會進入新階段。只不過那時,被取代的肯定不止是我們~
參考:
1.Five Lessons on Digital Transformation from B2C Leaders
2.埃森哲、德勤、IBM這些國際諮詢公司正在重塑營銷格局|界面新聞
3.大數據最核心的價值是什麼? - 知乎
4.http://waitbutwhy.com/2015/01/artificial-intelligence-revolution-1.html
5.https://en.wikipedia.org/wiki/Big_data
你可能也感興趣:
打磨內容的「基調與風格」,讓「創意策略」更上一步"甲方不上心,乙方不儘力"?「中國式Marketing」是你我的敵人青年職場鴨湯(2):2月29號,晴,你八成在準備離職的路上口口聲聲內容營銷,但你根本不懂怎麼做?青年職場鴨湯(1):如何避免尋找人生目標、理想職業時的誤區?廣告公司的方案邏輯一般是怎樣的?都有哪些套路?構建你的筆記系統丨把「收藏的」變成「自己的」!關於【什麼是洞察】的終極討論推薦閱讀:
※如何考察一個新產品是否能在市場上被接受?
※如何在互聯網或移動互聯網推廣實體體驗店?
※揭秘網紅喜茶如何實現銷售大突破
※如何理解樂視電視對 618 「強行降價」的指責?
※小勝靠智 楊胖子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