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不需要獎勵,學習也是! | 遊戲力

孩子不愛學習,恐怕是當今家長們最頭疼的問題了,沒有之一。

如果你常常會對孩子說「寫完作業再看電視」、「考100分就能買玩具小汽車」、「彈完鋼琴我們就出去玩」……

看完今天的文章,你就知道為什麼孩子不愛學習了。

「過度理由效應」

心理學家馬克·蘭博等人1973年對一群3~5 歲大的孩子的實驗。

實驗分三組:

  • A組孩子只要用氈頭筆畫畫,就會得到一條「幹得棒」的緞帶;

  • B組孩子會不定時地收到同樣的獎勵;

  • C組孩子則不給獎。

第一階段,所有的孩子都用同樣的畫筆自由畫畫,繪畫對於學齡前孩子來說是非常受歡迎的活動。

第二階段,研究人員讓所有這些孩子都再次自由畫畫,結果發現,第一階段每次畫畫都會得到獎勵的A組孩子,明顯比其他人使用氈頭筆畫畫的幾率要小。

期望的獎勵會損害人們之前對一些很有意思的活動的內部動機,這種現象被稱為「過度理由效應」。它不止出現在孩子身上,在成人身上同樣存在。

心理學家德西和他的助手使用實驗方法,以大學生為被試對象,請他們分別單獨解決誘人的測量智力的問題。

實驗分三個階段:

  • 第一階段,每個被試自己解題,不給獎勵;

  • 第二階段,被試分為兩組,實驗組被試每解決一個問題就得到1美元的報酬;另一組則保持自己解題,不給獎勵;

  • 第三階段,自由休息時間,被試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目的存在考察被試是否維持對解題的興趣。

結果發現,與獎勵組相比較,無獎勵組在休息時仍繼續解題,而獎勵組雖然在有報酬時解題十分努力,而在不能獲得報酬的休息時間,明顯失去對解題的興趣。

第二階段時實驗組的金錢獎勵,作為外加的過度理由,造成明顯的過度理由效應,使獎勵組被試向想獲取獎勵來解釋自己解題的行為,從而使自己原來對解題本身有興趣的態度出現了變化。

到第三階段,獎勵一旦失去,對態度已經改變的被試,沒有獎勵則就沒有繼續解題的理由,而控制被試對解題的興趣,沒有受到過度理由效應的損害,因而在第三階段仍繼續著對解題的熱情。

有點複雜?相信大家都聽過那個機智老頭的故事。一個老頭因為總被在他家附近玩的小孩吵得不行,屢次勸說、威嚇都沒有效果。

後來老頭改變了策略,給這些小孩錢,讓他們來玩,第一天給1塊,第二天給2塊......到了第七天,老頭忽然不給錢了,這下孩子們不幹了,「走走走,不給錢,不來這裡玩了。」

於是,老頭得到了想要的清凈,他成功把孩子們想玩的內部動機,轉化為有獎勵才玩的外部動機。

玩,是人類發展過程中的天性,我們都知道不需要特別誘導孩子,孩子就想玩,如果給玩加上一個外部獎勵的理由,想玩的內部動機就會下降,遊戲就變了味道。

哲學家席勒說:「只有當人遊戲的時候,他才是完全意義上的人。」聽起來很誇張,實際他的意思是說,遊戲不同於其他的活動,是人們完全自發自主和自由的。不是自己自由選擇的,受到限制的,就不是遊戲了,就像被強迫的愛情一樣令人失去興趣。

那麼,學習呢?

為什麼很多孩子不喜歡學習?

其實跟遊戲一樣,學習也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嬰兒從出生開始就不斷學習,試圖去理解周圍的世界,當通過努力獲得進步時,那種快樂是不亞於遊戲的。

我的兩個娃,在第一天敢自己放手走路的時候,都非常開心,快活地走來走去,即使跌倒,也會自己想辦法爬起來繼續練習。

對學步兒來說,學會走路是一個里程碑式的時刻,沒有人告訴他們這一點,但他們就是知道,從此以後,他們也可以像大人那樣直立行走了。

可到了小學階段,學習卻變成了大部分孩子不喜歡的事。有調查數據稱,中國小學生中喜歡上學的比例僅佔8%,也就是說,100個人裡面,有92個是不喜歡上學的,為什麼呢?

可能有這些原因:

1、孩子不清楚,學這些知識有什麼用?

之前我驚訝於支持特朗普的這個11歲女孩對自己的人生規劃竟能如此具體——從賓州大學畢業,從軍5年,然後警察、兇案警長、私人偵探,將埃及神學和天文學作為業餘愛好,然後成為法官。

天哪,我大學畢業的時候還不知道自己幹什麼好呢......

11歲女孩似特朗普附體侃政治 神還原特式經典翹手指_特朗普執政百日盤點_騰訊視頻 https://v.qq.com/x/cover/irzhulscaxo8lic/g03832g04j8.html

朋友說,當然,我們可是從小時候吃什麼穿多少這種小事,都是父母決定的。確實如此,我記得我以前都是不吃完父母給的早餐不許出門上學的,哎~

對於學習幹什麼用,我們頂多有短期目標,為了期末考,為了上大學,然後呢?有多少人上學時候學的知識用在日後的工作生活中了?

是時候想清楚,與孩子討論清楚,他們的目標是什麼,他們長大想做什麼了。有了目標和規劃,才知道當前做的事情的意義在哪裡。

如果孩子還比較小,確實不清楚自己的目標,至少我們要和他討論一下,學習對他的意義,不是學習具體的課堂知識,而是通過學習具體的知識培養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這些能力就是他未來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工具。

2、也就是今天討論的重點,孩子對學習沒興趣,是不是我們採用了不恰當的獎勵方式?

孩子一進入小學,大部分的家長就開始接收到來自學校的壓力。老師經常會發這樣的消息:「XX已經能認識500個字,請其他同學加油,在下一次的測試中取得好成績。」「這次小測全班有XX個人考了100分,請其他同學迎頭趕上。」「XX今天作業沒有家長簽字,請注意檢查孩子作業。」......

孩子寫完作業,要家長檢查簽字確認,這個行為本身,就是強化孩子學習的外部動機,學作業是為了給家長檢查,檢查什麼?當然是做完沒有,有沒有做錯。被挑錯,當然不可能有好的感覺,於是從低年級開始,學習和寫作業就變成了任務和煩惱的事。

看到孩子不喜歡做作業,拖拉,家長們開始著急,很多人開始試圖用獎勵的方式:做完作業就可以看電視了,小測100分帶你出去玩......

反觀剛才的心理實驗,我們是不是一步步把不需要外部動機的學習,變成了期望獎勵的任務?

你說吧,該怎麼辦?

But,難道跟老師說我反正不簽字?

臣妾做不到,只好採用變通的方法。

方法一:讓孩子為自己的學習負責。

情景一、

孩子:媽媽,老師讓你檢查作業,還要簽字。

媽媽:你的作業你做主,你確認沒問題,我就給你簽字了。

孩子:那,我在檢查下。

媽媽:贊,你很有責任心。

情景二、

孩子:媽媽,老師讓你檢查作業,還要簽字。

媽媽:恩,我看看。哦,你大部分都做對了,很不錯,這道題我不太明白,你給我講講,好不?

孩子:這道題我是這樣想的,巴拉巴拉巴拉,哦,好像有點不對,我再改改。

媽媽:你很厲害,自己發現自己的不足,是最不容易的。

太勤快的媽媽不好,別總急著顯擺自己,懶一點,讓孩子自己動腦筋,學習就不會變成爸爸媽媽或者為了爸爸媽媽。

方法二:讓孩子定目標,並做自我評價

不要以為和孩子談未來太抽象,他們不懂。尊重他們,讓他們自己定目標,並做自我評價。

番茄妹妹幼兒園要做一場職業秀,番茄妹妹當前的理想是當護士,因為她羨慕護士可以掌握病人的控制權,打針很威風的樣子(?ì _ í?)

外婆很反對,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護士工作辛苦,收入少還高危,就說番茄妹妹的護士服難看,當護士不好……

番茄妹妹很委屈地扁嘴,我對她說沒關係,你想要做什麼就儘管做,媽媽支持你,不過呢,如果你要做護士,就要知道護士的工作內容都是什麼,為了能做護士,你要學習什麼知識。

番茄妹妹點點頭說:「我知道,護士要照顧病人,要給病人打針。」

我說:「好的,那你會打針嗎?」

番茄妹妹:「我會用玩具針。」

我:「真的病人就要打真的針哦。」

番茄妹妹:「那,我有點害怕血,不知道怎麼做。」

我:「做護士要先學習護士的技能,因為如果護士做錯了,病人會很痛的。」

番茄妹妹:「那我要好好學習。」

有了目標和正確的自我評價,學習就會有動力。

方法三:讓孩子增強自我掌控感,讓學習有好的感覺

冬瓜哥哥去澳洲布里斯班學習兩個月,澳洲這個時候,快進入冬天了,從天氣預報看,白天雖然有25度左右,夜晚卻只有十來度,於是「有一種冷,叫你媽覺得你冷」,看照片他總是穿著短褲短袖,我總覺得不放心。

但學校實行「隔離」政策,每周只讓我們通話5分鐘,基本上「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也受不到,也就沒辦法。

回頭想想,我們真是管太多,一個10歲的孩子,完全應該決定自己該穿什麼吃什麼,不是么?

如果我們想要一個有自己想法,知道自己要什麼的孩子,還是要從日常做起,放手讓孩子自己做決定,讓孩子增強自我掌控感,從自我的錯誤中總結和學習,是不是比從爸媽的嘮叨中學習更好呢?

前兩天在看一本寫劉伯溫的書,說劉伯溫非常聰明,過目不忘,從來都覺得學習是好簡單好愉快的事情。但是他的老師很不高興,覺得雖然他學習好,卻弔兒郎當,中國自古崇尚「寒窗苦讀」,不苦,怎麼能表現出學習的重要性和難度呢?

這是不是我們根深蒂固的錯誤想法?學習一定是辛苦的?不盡然吧,有好的感覺,才是興趣的起源,有了興趣,才能真正把控學習,成為學霸。

想一下,我們把學習是苦的的信念傳遞給我們的孩子,我們的孩子需要多大的毅力去穿越自己的學習呢?

我一個朋友的孩子在三年級的時候遇到了一個比較嚴厲的數學老師,從此開始不喜歡數學,朋友經過一段時間的引導,讓孩子認識到,數學老師不等於數學,既然不喜歡老師那就需要加倍努力自學好數學。

某天孩子自己解出了一道附加題之後,興奮地大叫,那種成就感是無法用語言形容的。

朋友趁機固化這種成就感:「寶貝,你自己解出這道題真得非常不容易,你是怎麼做到的呢?」

孩子總結:「多翻書,翻看筆記,再結合題目自己思考。」

朋友:「哇,你總結得這麼詳細,看來你真得掌握了學好數學的訣竅。」

引導孩子在學習中找到樂趣,學習就是不斷挑戰,不斷穿越的過程,每征服一道題,都可以讓孩子獲得樂趣和成就感。那麼,我們還需要外部的獎勵刺激來激勵孩子嗎?

我們的 知乎live_001 來了!

參與直達車:知乎 Live - 全新的實時問答

live主題:

1小時親子溝通,從父母到朋友

live主講人是誰?

hello,大家好,我是八卦心理研究所的茄子媽媽。做為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IHNMA國際催眠師、IHNMA國際完形治療師,我擁有6年的專業心理諮詢經驗。

我的茄子妹妹今年11歲,目前我每天的日常工作是從心理學角度出發研究各類學習方法,和家長一起幫助孩子提高學習能力。

live時間:

2017-05-18 周四 20:00—21:00

live講什麼?

良好的親子溝通是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基礎,良好的親子關係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好的感覺才能給孩子帶來好的學習。

我們常常使用錯誤的溝通方式「你要乖」、「你要聽話」、「你要好好學習」……孩子對這些「嘮叨」充耳不聞。

我們會給孩子下達錯誤的指令「寫完作業才能看電視」、「拿到第一名才能出去玩」……後果往往是孩子越來越喜歡看電視,越來越想要出去玩。

孩子漸漸長大,我們聽不懂孩子的話,孩子不想聽我們的話,越來越「叛逆」。

本次live就是來解決親子溝通的難題,實現父母想要和孩子保持親密的願望。

本次 Live 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 溝通原理

? 常見的錯誤溝通模式

? 常見父母類型

? 日常溝通「公式」

*本文為八卦心理研究所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

原文發佈於微信公眾號:八卦心理研究所。

更多文章在公眾號每日更新,歡迎關注,接收心理學育兒知識


推薦閱讀:

這次Elsagate事件中為何沒有大V參與討論?
國內診斷活不過1歲、伊能靜親拍視頻鼓勵的怪病寶寶,從英國傳來好消息…
兒童應該怎樣學芭蕾?
為什麼別的孩子1米4,自己孩子1米2,5種抑生長食物千萬別吃
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和《斯托克》這兩部電影想表達什麼?

TAG:儿童教育 | 心理学 | 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