囧!給孩子報班有這麼強的趨勢嗎......

上個月跟朋友聊天,聽他談起對女兒的教育時,頓時吃了一驚。他女兒兩歲多了,周末他們全家都很忙,輪流陪女兒上興趣班,有演講班、游泳班和舞蹈班。我不禁好奇,你女兒能跟大人正常的交流嗎?就讓她上演講班。朋友搖了搖頭,還不能,報演講班是為了培養她對語言的感覺,提升她以後的溝通能力。

孩子那麼小,你讓一個大人在講台上講如何溝通如何演講,孩子能聽得懂嗎?我不知道說什麼好,身邊的人都在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侄女快上小學了,我嫂子給她報了音樂班、舞蹈班、手風琴班、主持人班、乒乓球班、外語班,侄女的日程排的滿滿的,幾乎沒有遊戲的時間,上次去她家,侄女問我可以不可以跟她一起去上音樂班,只需要坐在教室後面就行了。我突然特別心疼這孩子,她只是想獲得家人的陪伴而已,哪怕你坐在後面看她上完整節課,她也會覺得這種快樂遠大於唱歌所帶來的快樂。

我知道這些家長的邏輯是這樣的:贏在起跑線→重點小學→重點中學→重點大學→高薪工作→成為社會精英。倘若中間有哪個環節出錯了,極有可能把孩子的一輩子都毀了。而且同齡孩子都會點什麼,自己的孩子什麼都不會,家長們也很焦慮,說真的,真的沒有一個家長能心大到不在乎。話說回來,家長們之所以選擇重點學校,除了學習之外,還關注孩子周圍人的素質。一個不好的學校,不僅學習成績不好,孩子學壞的可能性遠遠大於好學校。

這兩天正好看了一部紀錄片《沒有起跑線?》,更讓我充分了解到了家長的焦慮和孩子的不容易!香港的很多小孩子,上午去一個幼兒園學習,下午又換到另一個幼兒園學習,還沒上小學,功課做到十點多,同時上5-6個興趣班,還有升學面試班,以各種考級拿證書為目標。你以為興趣班只是唱歌、跳舞嗎?NO,人家的孩子已經開始學編程了!對,你沒看錯,學!編!程!

好,就算這些小朋友報這麼多興趣班,贏在了起跑線,那麼他們上小學後的狀況如何呢?其中小學四年級學生Tessa,對自己要求很高,拿獎拿到手軟。但是她不能接受自己輸。

對她來說,不及別人就是輸!可是這種接受不了挫折的孩子,肯定還是不行的哦,於是她跟媽媽一起去向教育心理學家取經,我們可以發現她的壓力分布來源,一半來自於學校,不過還是自己的最多。心理諮詢師建議Tessa應該找「輸」做朋友,因為你最怕它,跟它一起後就會找到贏。

那麼十年後,這些孩子長大了如何看待小時候這麼賣力地報班學習這件事呢?十八歲的學生文偉回望過去,他的看法時,沒必要贏在起跑線,起跑線在中學也可以開始。這部紀錄片的最後,有一段對中小學生補習校長陳紅的採訪,我認為他說的很有道理。就拿走路來說,有些孩子,你不斷培訓、指導他,可能比其他孩子早走兩個月路,但是早走兩個月路又有什麼意思呢?不會因為早走兩個月路,會讓他以後的路比其他人更優美、更快、更有效率。一旦提前了,其實反而浪費了,在這個年齡就該有這個年齡的生活和樂趣。另一點,不是每個孩子的個性都適合一開始就出盡全力去跑。就算你贏在起跑線了,未必會贏在終點線。

說了這麼多,我們現在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所謂什麼起跑線,說白了,就是孩子的父母,而不是孩子身上的擔子!很多東西其實沒必要提早,人生是個長跑,我們要跑向哪裡,才是問題的關鍵。

那麼問題來了——不談贏在起跑線的話,學前教育怎麼做?針對這個問題,我推薦三本書。

▎《給孩子最好的成長力》

▎《蒙台梭利育兒課》

▎《蒙台梭利親子課》

簡要概括而言,《給孩子最好的成長力》帶給孩子的是一種內在的驅動力,幫孩子培養積極的人生態度。蒙台梭利的這兩本書可以歸為「方法性」的書籍,幫助我們與孩子建立起親密關係等。這三本書一內兩外,更能夠幫助孩子找到人生的方向。

接下來,我就具體分析下這三本書。

《給孩子最好的成長力》向我們完整、具體地解釋了學前教育是怎麼一回事,並且幫我們揭示出學前教育中家長容易犯的錯誤,最後給出了方法論供我們參考和學習。我認為大家很有必要看看這本書,裡面的觀點新穎,主要談的是如何教育孩子,如何發現孩子的學習能力,如何引導孩子玩耍,如何引導孩子閱讀,如何跟孩子進行對話,如何應對孩子的情緒......它讓我們不再為學前孩子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教育感到迷茫。

我寫過《都說胡可育兒功力娛樂圈第一,那麼她是怎麼做到的?》來分析書裡面的觀點後,就把這本書送給了我開篇提到的那位朋友。希望這本書能夠幫他認識到兒童發展中最重要的推動力不是那些教學配件或考試,而是密切的人際關係。我們跟孩子的關係越好,孩子就會更好的去成長。而且,想要把孩子教育好,你首先就得理解她,認識到孩子的需求後,你也就懂得如何幫助孩子讓她成為自己了。

《給孩子最好的成長力》還提到了這麼一點:生活才是最好的課堂,幼小的孩子天生可以在幾乎任何地點和任何事情中學習。當我們學會恢復孩子早期學習的「遊戲生境」找到孩子的最佳學習區域,我們就會看到他們的活力與力量。

就是這樣一本稀缺的學前教育書籍,幫助我們讓孩子變得積極,有愛,勇敢,樂觀,在遊戲中學習,想必這就是最好的成長力。

蒙氏教育來自於瑪利婭·蒙台梭利,她是轟動世人的「兒童之家」,1907年蒙台梭利招收3-6歲的孩子,她運用獨創的方法進行教育,沒想到效果卻轟動了整個歐洲,那些普通家境貧寒的孩子,在幾年後被培養成了一個個有教養、聰明自信、生機勃勃的少年。其中,蒙氏教育的核心就在於孩子的成長來自於他與環境的交互

什麼叫做與環境的交互呢?我用《蒙台梭利親子課》中的這個例子來說明。

比如,我朋友想要開發女兒的語言能力,他完全沒必要去報演講班啊。他可以學習書裡面的「為孩子讀書」這一方法。

大家可能覺得不就是為孩子讀書嘛,還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呢。可是越簡單的事,你想收穫不錯的效果,還得用心去做才成啊。書裡面給出了這麼幾點建議:

1、「坐得舒服嗎?那我要開始了。」這才應該是所有故事的開場白。在講故事前,要先確認孩子已經準備好了並且很舒適。

2、如何講故事是影響孩子能否聽進去,以及能否理解故事內容的關鍵。

3、如果你認為故事中有些內容可能會嚇到他,那麼需要先消除他的不安。

4、講故事的同時,要就故事提出問題並和孩子討論。

看了這兩本書之後,我才明白:諸如「為孩子讀書」這些簡單的日常,都叫做與環境的交互,只要我們方法得當,就可以幫助孩子成長進步。其實最好的教育,就是陪伴,不用費勁去上什麼興趣班,不用給孩子那麼大的壓力,就能讓孩子找到自己的位置,讓他做最好的自己。

這套書共兩本,並非枯燥的理論書,每本書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提供了不同主題的遊戲。其中《蒙台梭利育兒課》給出的68種遊戲,可以幫助我們與孩子建立起親密關係。而在《蒙台梭利親子課》中,提供的78堂親子互動課,則是圍繞著孩子的5大生存能力開發出來的。

這兩本書非常適合學齡前的孩子,因為我們愛孩子,所以我們就去拚命地保護孩子,以至於孩子的生活中連遊戲都沒有了。但是這兩本書從生活中隨處可見的「遊戲」出發,培養孩子成長所需要的能力,讓我們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但我認為這兩本書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於:蒙氏教育認為孩子的成長有自己的階段和速度,我們在書中可以看到,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書裡面列出的活動也會相應有所變化,孩子能夠在遊戲中感受著自己的存在,也能在遊戲中認識世界,變得更加快樂自信。

哪一個孩子不喜歡遊戲呢?能在遊戲中變得更好,這不正是我們和孩子共同的訴求嘛!

外國有一項研究,針對成功人士,找了三個能讓他們成功的因素。除了智商和創意,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對工作的投入感。

何謂興趣?首先要有興緻,其次要有趣味,慢慢地就會形成以後對於工作或者事業的投入感。可是大多數傳統的培訓班,都是機械式的知識、技能輸入,讓孩子失去童年該有的樂趣,這對於孩子來說是殘忍的,更是一種損失。

作為家長,我們應該閱讀《給孩子最好的成長力》,然後用蒙台梭利中的方法給孩子「互動式」的教育模式,真正地幫助孩子為他將來的幸福添磚加瓦!

最後想說的是,之前我爸媽還說,你還沒上小學,就找人給你講課,你看看你到最後高考也沒考好,上的大學也不好。我朋友的父母們也都會強調這一點,以前給你報各種班,現在怎麼還這幅樣子呢!我們紛紛表示,這個鍋報沒報過班的er不背!!


推薦閱讀:

心理學小知識:起床氣
女留學生騙光父親320萬消失:心全掏了,還是將女兒養成了白眼狼!
如何看待父母物質獎勵激勵孩子學習?
「放養式」教育VS「填鴨式」教育:理解兩者背後的邏輯比盲目選擇更重要

TAG:育儿知识 | 家庭教育 | 儿童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