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留學生的不自殺手冊

《一個留學生的不自殺手冊》首發於微信公眾號「Panopath過來人」 (ID: Panopath_liuxue)

文 | XIONG

編 | Helen

在近年幾起中國留學生的死亡事件後,校園安全也躋身於師資和就業率的行列,成為了家長與學生選校標準的重中之重。犯罪率,持槍率及無數的種族成見令人憂心忡忡。然而,很多人不知道,一股無形的危險早已在留學生的世界裡蔓延並根深蒂固,卻遠未足夠暴露在公眾的目光之下。

根據埃默里大學的數據,每100000個大學生中,會有0.5到7.5個大學生選擇自殺。每年在大學校園裡平均會發生1000起以上的自殺事件。每十個大學生中,就至少有一個大學生嚴肅地進行過自殺計劃。

這些數據代表著什麼呢? 2014年,在加利福尼亞州,每100000人中有7.92人因為車禍死亡,4.4人因謀殺身亡。大學生的自殺概率高於大學生的車禍死亡及謀殺死亡率。

在這諸多自我了結的年輕生命中並不乏中國留學生的身影。2014年,就讀於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Yangkai Li在校外的公寓中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在他的日記里,他這樣寫道:

「Honestly I just wanna be a plain, normal guy, you know, but perhaps that』s not the reality.

說實話,我只想做一個普通人。然而這並不是現實。」

同年,就讀於麻省理工大學的Heng Guo亦在劍橋市的公寓中上吊自殺。

在這些英年早逝的華人留學生中,很多學生接受著精英教育,不缺乏物質資源與精神食糧,也無明顯的巨大創傷。然而,在這光鮮生活的陰影中,他們靜默地選擇死亡。背後的原因可能比槍支,比毒品,比任何環境因素都要可怕。這原因作用於精神。更加可怖的是,相比於天災人禍,由精神導致的肉體死亡往往是緩慢的。漫長而痛苦的躊躇到達極限,便跨越了對死亡的恐懼。

死亡只是極端的例子。相較於本土學生,國際生更易產生負面情緒,也更難獲得幫助,深陷抑鬱症,焦慮症,社交障礙症的學生不計其數。根據多數大學的統計數據,大多數國際學生在自己的留學生涯中都經歷過「劇烈而無法面對的負面情緒」。

如此看來,與留學生的人身安全相比,精神安全同樣重要,甚至更加關鍵,精神安全的匱乏已經成為了一個群體性的問題。那麼,究竟是什麼導致了留學生的精神安全問題?這一片籠罩著整個留學生群體的陰雲究竟來自於何方,又將去向何處?

經過與不同大學在校生的交談後,筆者在此列出這一問題的幾個可能原因,僅供參考。

  • 圈子

A在微信上回復我的信息時已是深夜兩點。

「每天早上,我都覺得胸口沉沉地壓著什麼東西。這並不是因為被子太重了。」沉吟半晌後,A對我這樣說道。

「人大多都是趨同的。剛來美國,想要融入美國人的圈子,但是因為太過不同,每次都不知道他們在笑什麼,該跟他們說什麼,他們也對我並不感興趣,有人表面友善,其實並聊不起來。雖然我們學校中國人很多,但是充滿了鍍金者、「網紅」、精英主義者。跟學習相比,他們在意一些其它的東西,你懂的。但是我想學點兒東西,而且我的家裡沒有資源讓我來揮霍時間和金錢。很快,我在這個圈子就格格不入了。

「課堂太大,大家上課的時候反而不會有任何交流。 很多人在來大學之前就已經互相認識,早就形成了各自的小團體,而一開始就誰都不認識的自己,在社交場合感覺就像一個木樁。我或曾和別人有短暫的愉快的交流,但是沒有進一步深交的理由,又各自生活繁忙,之後就再也沒有見過了。其實我並不是性格孤僻,也並不是不想和別人成為朋友,只是在這樣的環境里,我真的難以做到。」

「現在,我的社交生活幾乎為零。我喜歡文學,但是為了就業,我在學著CS, 這是我不擅長的東西,每天幾乎都要在圖書館泡到這個時間,現在才剛剛躺下。雖然一切都還懸而未決,我卻感覺周圍的一切都一片昏暗。」

我們的對話到此戛然而止,他不再回復我的信息。第二天他告訴我,他因太過勞累睡著了。

任何一個人所面對的外部世界都是由無數個圈子構成的,像無數個莫比歐斯環般層層疊疊地纏繞在一起,它們是年齡,是學校,是工作,是孩子的數量與對於性生活的需求。

對於留學生來說,這圈子更多是專業,是職業夢想,是興趣愛好與生活方式。因人數有限,生活繁忙,留學生的圈子更為狹小,成員更新速度緩慢,更難產生全新的可能與生命力。難以融入是多數人生活不愉快的主要來源。對於留學生來說,這樣的不愉快更加集中,更具粘性,也更難擺脫,彷彿封閉水溝內的沉沉死水。在生活其它方面的重壓下,對很多人來說,這份無法融入帶來的孤獨感極易淤積,最終爆發

我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個笑話。一個孤獨的青年在酒吧喝酒時接到的一個電話,電話另一邊的男人惡狠狠地告訴他,青年的女朋友在他手裡,讓他迅速到碼頭交錢贖人。掛掉電話後,青年欣喜若狂地哈哈大笑。酒保感到異常奇怪,便問他原因。

「我有女朋友了!」青年眼中閃閃發亮。

朋友,家人,志同道合的朋友。這些角色都可以代入這個笑話。你可能覺得這個笑話十分有趣,但是,你可能會發現,這並不是一個笑話。

再想一想。

  • 壓力

在國內許多人的眼裡,留學生還是一個金閃閃的形象,平時開著不錯的車子四處玩樂,無比悠閑,沒有勤奮刻苦的模樣。其實,如果一所中等以上大學的留學生能夠如此悠然生存,無憂無慮的話,TA想必非常厲害,要麼智慧超群,要麼家世顯赫前途無憂,因為留學生所面臨的環境,大多情況下都相對嚴酷,特別是對於想要留下來的人。

C就曾是後者。她的父親曾是一家能源公司的一把手,家境非常殷實,後來在反貪的風潮中被他人所累,現在還在接受調查。C已經數年未曾回國了

「本來是有輕鬆混日子的打算,但是來了之後發現根本混不了,競爭太激烈了。」C苦笑道。

美國的競爭與中國的競爭是迥然不同的兩類。美國的競爭更加來源於競爭者們的競爭力,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比中國更為激烈。若是將中國與美國的教育與求職環境比作兩條獨木橋,美國的橋上雖然競爭者更少,但是競爭者們更精明,更老練。那麼多人都在竭力讓自己更有效率,那麼多人都在拼盡全力搜集資源。留學生相較於本土學生本就處於劣勢,如果不悉心規劃自己的四年(或更多年)光陰,在自己希望發展的方向上略微落後於他人,便極有可能功虧一簣。

學術則是這競爭中關鍵也是異常困難的一環。校內成績不僅僅取決於作業及考試成績,也由上課與小組討論的發言質量,小組實踐項目,學期末演講決定。在諸如加州伯克利大學一般學術氣息濃厚的學校里,為了學習嗑藥的人比比皆是。在我就讀的學校內,每到期末考試前的地獄周,圖書館內一邊哭一邊學習的姑娘絕不少見。

而學術能力又是如此重要,是無數機會的最基礎考核標準,特別是對於理科相關專業,且畢業後希望進行學術相關工作的學生。對於他們來說,就職之路已經變得格外嚴酷,充斥著血腥氣與刀光劍影。要申請好的研究院,至少兩次的實驗室實習經歷與一篇出版論文已成了申請的標配。然而,實驗室對於申請參與研究學生的要求在逐年增高,申請者競爭格外激烈。

今年,杜克大學某專業的暑期本科生研究項目收到了 300多份申請,而研究助手的位置僅有不到二十個,諾獎頻出的洛克菲勒大學夏季研究項目更是在800份申請中僅挑選二十個人,錄取材料誇張到建議提交一篇論文。申請這些研究機會的過程極為費時費力,和申請大學的流程基本相同,都要精心準備各種文書和推薦信等,花費巨大的時間精力換來的卻是錄取率常常不到5%的短短一個暑假的研究機會。但是,若是這個假期沒有積累研究經歷,下個假期想找到研究機會更加困難。這個規律也適用於日常生活里:一次作業做不好就會影響學期成績,會影響和教授搞好關係的可能;一次考試成績失利,可能會斷送一個實習項目的申請機會。這就是國外生存最可怕之處,你我的任何行為,任何證明自己機會的結果都不會被忘記。它們可能會伴隨我們一生。

這就像是走鋼絲。

想像一下,你正和無數人一起在無數根鋼絲上攀援一座高峰。每過一定高度,鋼絲的數量就會減少。你不僅要走穩每一步,還要試圖比別人走得快。如果失足,你可能就永遠都趕不上了。

領先者害怕被趕超,落後者望著面前漫長的人流,又是怎樣一種心情。

  • 他人

在無比沉重競爭重壓之下,誕生了一種別樣的氛圍。對個人優良的評判不再取決於個人的內在與行為,更多取決於個人普世意義的成就。一個取得實習,取得工作的人往往更加被社群接受,因為與他們結交有所回報的關係。誕生這個詞或許不是太恰當,畢竟這一氛圍已經存在了無數歲月。在一些留學環境中,社群更加狹小,這種氛圍被放大,成為了主流文化。

這文化不一定是不好的,但是對兩種人來說,它格外具有破壞性。其一是那些不想追逐普世意義上的成功的人。這文化就像一股無形的酸霧,時刻質疑考驗著他們對於自己「另類」的夢想的決心,使他們難以在社群中交到朋友,難以被理解,難以產生自信。

另一種則截然不同。他們狂熱地追求普世意義上的成功,幾乎完全以功利性的目的進行社交活動,也自然地對與自己目的不符的人抱有偏見。他們活在朋友圈裡,是名副其實的「圈族」。他們會在假期來臨前詢問別人的實習情況,會在與他人交談時孜孜不倦地談論自己。他們絕大部分的快樂源自公眾的眼光。

據很多人說,蘿絲就是這樣一個人。她幾乎沒有熟識的朋友,朋友圈發布都是自己尋找實習的心路歷程與成績單,和中國人說話更喜歡用英文。假期來臨前,她才會出現在一些人微信消息名單上,詢問假期的安排,進行簡單的讚美,然後談論自己。願意與她相交的人在不斷地,緩慢地減少,而關於她的奇聞異事則廣為流傳。

「我不明白你的意思。」當我問起她如此生活的感受時,她正低頭用手機發著郵件,面前的碟子里放著幾根芹菜。她似乎有些驚慌地抬頭望了我一眼,又低下頭去。或許她從未驚慌。而後,我們陷入了漫長的沉默。

  • 不同

理解自己的生活與別人的不同,對很多人來說是異常困難的事情。就比如,留學生對於車的需求在網上經常是不可理喻的紈絝子行徑:國內享受著發達健全的公交軌交系統的人們可能很難想像,大部分留學生處於怎樣一種沒有車就寸步難行的環境里。

因此,留學生是個孤獨的,卡在中間的群體。周圍的人與自己來自不同的文化,很多時候難以觸及心靈,傾訴衷腸。遠在他鄉的親人則處在一個漸行漸遠的世界。最可怕的並非這些人的否定,質疑,而是他們善意的不理解。

「你在一所好大學裡享受著那麼好的資源,不愁吃,不愁穿,怎麼還能不快樂?」

他們不理解你為什麼過得不好,為什麼那麼辛苦,這只是讀書而已。他們認為你物質充足,擁有著別人無法擁有的機會,應該非常快樂。他們誇讚你的優秀,不想像你有任何不快樂的可能,任何的不快樂都被當做了矯情或短暫的情緒波動。在這樣善良的不理解中,你難以啟齒,難以訴說,難以擺脫逐流的思想追尋自我,最終深陷在問題的深淵。這可能是留學生精神不安全最普遍,最基本的原因。

那麼,如何才能在留學時活得快樂?

這篇文章並非旨在宣傳留學的負面,而是揭露一個長存的問題。還未加入留學大軍的准留學生們,不要因此感到害怕, 學會面對精神壓力將是無價的收穫。且這問題並非無解,畢竟有無數的人在這問題里快樂地生活。在此,筆者總結出以下預防精神不安全的方式,供讀者參考。

請你了解自我,忠於自我,畢竟沒有任何其他人會為你的不快樂負責。

請你在了解自我的基礎上謹慎選擇環境與人。圈子比你想像中更能影響你。

請你不要放棄尋找幫助和戰友,但是並不要過度依賴,特別是愛情。

請你在忠於自我的基礎上儘可能地體驗,走出舒適區,適度超越極限。

請你不要過於封存自己的負面情緒,但是也不要過度釋放,尋找並選擇屬於自己的發泄方式。

請你保持健康,保持自己喜歡看的肉體與精神面貌。

請不要給自己施加太大壓力,當你發現自己做錯了選擇,請你不要害怕改變。錯過的已成過往,正確的從來都不會來得太晚。

最後,請你不要放棄愛自己,因為你自己比世界上任何人都值得你愛,都值得幸福。

祝願世界上所有的留學狗幸福快樂。

Panopath過來人,不說漂亮話,只說公道話,展現最原生態的北美留學生活

以打破留學市場的信息不對稱為己任的神秘學生組織

想更加及時地看到我們的最新資訊,得到更多福利

一定要去關注我們微信公眾號呦~

未經允許請勿抄襲轉載,如有需煩請留言下方或服務號聯繫授權

aHR0cDovL3dlaXhpbi5xcS5jb20vci9BenNuUDViRWdjdl9yZEpjOTI0Ug==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留學美國|除了「沒臉航」中美國際航線哪家強?小普為你掃掃盲
討論一下留美和回國的問題
請問從悉尼大學的JD能否轉學去美國top School讀JD?如果可以,請問一下大概條件是如何呢?澳洲PR。?
普斯留學|簽證老師手把手指導,美國留學簽證F1如何填寫DS-160表格?(史上最全美國簽證指南)
我把學弟的車停在我小區,車被人弄壞玻璃,我一定要賠償他原廠玻璃么?

TAG:留学美国 | 留学生 | 留学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