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和比爾·蓋茨都錯了,人工智慧不可能取代人類
霍金、比爾·蓋茨、埃隆·馬斯克……許多科技大佬都認為人工智慧將導致人類大規模失業,有些人甚至認為人工智慧將帶來人類終結。但其實,他們都是錯的。
撰文 | 蕪花
出品 | 浪潮工作室
去年「阿爾法狗」戰勝李世石後,人工智慧導致人失業、人工智慧產生意識等議論又沉渣泛起。這些陳年胡話像大姨媽一樣隔段時間就會被人談起,最近在北京舉辦的全球互聯網大會上,著名物理學家霍金再次警告人工智慧的崛起會帶來人類文明的終結……很可惜,這只是杞人憂天。
兩百多年前英國工人就砸過機器了
象徵工業革命開端的珍妮機發明於1764年,它實際是一台手搖紡紗機。1768年,英國人阿克萊特發明水力紡紗機,隨後瓦特革命性地改進了蒸汽機,英國工業開始快速發展。特別是在紡織業,機器得到大規模應用,越來越多地代替人力,而阿克萊特本人就開辦了多家紡織工廠。
- 阿克萊特發明的水力紡紗機複製品。/Wikimedia
結果傳統紡紗工人不樂意了。1779年,英國紡紗業的工人以機器導致他們失業為由,爆發搗毀機器運動,阿克萊特也未能倖免,他最大的一家工廠就被燒毀了。傳說帶頭的工人叫盧德,這種運動被稱為盧德運動。此後盧德運動時有發生,跟中國人隔段時間就找個國家抵制一樣。
然而,機器導致失業的效果並不佳。1787年,根據議會一項調查,英國有32萬工人從事棉紡織業,而珍妮機還沒發明的1760年,這個數字是幾千人。要知道1979年,阿克萊特那家被燒毀的工廠就有六百名僱工,對比1760年全英國才幾千人,阿克萊特一個人創造的就業機會就頗為驚人。
- 盧德運動。/Wikimedia
也正是因為機器從來不會導致系統性失業,反而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盧德運動也只能像月經一樣間歇性發作,釋放著傳統工人面對暫時失業的憤怒。
不過在經濟下滑期間,機器更容易成為靶子。上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以實施「新政」著稱的羅斯福總統在1935年發表演說稱,(以當時的)經濟情況可能永遠無法重新讓那些被機器替代的工人再就業。
1962年,當經濟衰退,肯尼迪總統表示「要結束對有意願且有能力工作的勞動力的浪費,但僅指那些因機器替代、工廠搬家或礦山倒閉而閑置的勞動力。」兩年後,約翰遜總統成立了技術、自動化與經濟進程委員會,評估自動化對就業的影響。但等1966年評估報告公布時,美國經濟復甦,機器取代工人的輿論褪去,委員會也隨之解散。
無獨有偶,1980年《時代周刊》刊登了一篇名為《機械革命》的文章,向公眾展示了一個機器人正在用雙手扼殺人類勞動力的景象。而最新的預言的代表是,2016年美國萊斯大學計算機工程教授摩西·瓦迪宣稱:2045年人類失業率將超過50%。
- 1980年12月8日出刊的《時代周刊》封面。/Time
人們不坐馬車了,馬車夫去哪了
當我們談論技術進步是否會讓人類系統性失業時,最經典的例子就是馬車。19世紀末的倫敦是當時世界上最大最繁華,人口最密集的城市,出租馬車是城市的主要公共交通工具,出門打「馬的」是城市一景。一匹馬每天要產生數十榜的糞便,數以萬計的馬匹穿行在城市中,帶來不小的環境問題。
1894年,可能是半開玩笑地,《泰晤士報》預測50年後倫敦將被9英尺的馬糞淹沒。這一幕顯然沒有發生,汽車迅速取代了馬車的位置。在軍事領域,馬也被全面取代,歐洲輝煌了十幾個世紀的騎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作了告別演出,如今騎兵主要擔任儀仗隊的角色。
- 2016年6月28日,英國騎兵成為遊客搶手的拍照對象。/視覺中國
沒錯,新技術的應用,可能會逐步導致舊產業的人失業,這種事一直在發生,從沒中斷過。上世紀90年代尋呼機(俗稱BP機)風靡一時,1998年中國尋呼機用戶達到6000多萬,發展到鼎盛的尋呼機市場也衰落得極快,手機迅速取代了尋呼機的地位,到2003年就基本沒人用尋呼機了。
柯達公司發明的數碼相機則終結了自己的交卷帝國,鼎盛時期柯達有十幾萬員工,卻在2013年宣布破產。
- 2012年1月24日,遊客在上海城隍廟一柯達影像店前走過。/視覺中國
此類例子不勝枚舉,按照各路專家的預測思路,很容易算出以這種替代速度,多少年後50%的人將失業。但這永遠不會發生,因為新技術消滅舊工作的同時,也帶來新崗位,尋呼台的接線小姐失業了,可以找到手機客服的工作。
新技術能創造多少新工作呢,會比消滅的多嗎?簡單列幾個數字,就能一目了然。今天全世界70億人口,大部分成年人就業,包括廣大女性。而200多年前,全世界人口10多億,不僅人口基數少得多,而且在同一就業意義上,就業的人口比例也低得多。
今天我們生活離不開的互聯網、IT、移動通訊等很多產業是幾十年前沒有的,100年前沒有的產業更多,200年前,則幾乎只有農業。比如1862年,美國90%的勞動力是農民,如今不到2%。
- 2015年2月10日,美國加州,世界上最大的農用機械展開幕。/視覺中國
如果告訴200年前的預言家,全世界人口將有70億,要給其中大部分成年人找到工作,他肯定覺得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首先就沒有足夠糧食養活這麼多人。
各式各樣的預言家,思維方式有一個相同的特徵,以靜態的思維考慮問題。倫敦將堆滿馬糞是這種靜態思維的典型。在預測就業問題上,這種思維假設社會的需求是不變的,預言家掐指一算,機器將解決了其中50%需求,因此50%人要失業。
而實際上人的需求是無止境的,溫飽是最低層次的需求,比如在英國,農民越來越少的同時,教育、醫療、金融等專業服務領域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1992-2014年之間英國護理相關的就業人數增長909%,教育助理也增長了580%。
社會一直在發展變化,機器不斷替代簡單重複勞動過程中,新崗位也會不斷湧現,首先機器就需要有人製造和維護,汽車帶來的工作崗位,比消滅的馬車夫要多得多。
美國灣區委員會經濟研究院的一項研究發現,高科技領域每產生一個工作崗位,就能使當地其他商品服務業等產生4.3個就業崗位,包括律師、牙醫、教師等,對就業的帶動作用遠勝過傳統製造業,後者只能產生1.4個崗位的帶動效應。
- 美國矽谷。/Flickr
而預言家看不到社會在變化,事實上,我們大部分人都對未來社會缺乏想像,我們都是平凡人。但看不到,與意識到自己看不到是兩回事,預言家意識不到自己想像力的貧乏。
這次會不一樣嗎
人類不停息地製造和改進機器,大大改善人類自己的生活,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機器從來沒有導致系統性失業。
有人說這次不一樣,這次是人工智慧,與以前的機器有質的不同。這種說法可以媲美打不贏現代格鬥的太極不是真太極,真太極已經失傳。
說句正確的廢話,每次工業革命,沒有哪次是一樣的。人工智慧有多不一樣,很難說,但有一點是一樣的,它不是免費的。
我們都有超音速飛機的技術了,為什麼還要每天擠公交地鐵上班?因為你買不起飛機啊!認為人工智慧不一樣,具有革命性顛覆性,所以會大規模取代人力工作,跟認為有了雷達制導導彈,蚊香就可以淘汰了一樣。這是缺乏對經濟活動的理解,我們需要的從來不是技術最先進的工具,而是最適合的工具。
光是搞人工智慧的碼農工資就不便宜,那麼人工智慧會不會智能到完全不用人管,能自我製造還能自我教育?那樣的話,人倒是真的會失業。但這不正是人所希望的嗎,工作全給機器人幹了,我們什麼都不用干——當我們想不幹時,因為工作本身有時也是一種需求——就能活得很好,這簡直是個白日夢,這個夢恐怕成真不了。
- 2016年11月12日,廣東廣州,順豐速遞的包裹全自動分揀中心。/視覺中國
人工智慧有一點可能確實與此前不一樣,在不嚴謹的意義上,人工智慧創造的崗位可能需要更複雜的知識技才能勝任,手搖紡紗機的工人可能不需要花很多時間就能操作蒸汽功力的機器,但讓一個生產線上的操作工去學編程,轉行做演算法工程師,顯然是很困難的。
但之所以說是不嚴謹的意義上,因為暫時失業的人不是一定就要補充在相應創造出來的崗位上。
發表在《美國經濟評論》的一項研究顯示,1993-2010年間,中等收入工作(包括固定廠房的設備操作人員,機械操作人員,辦公室文員和客服等)的崗位數量減少了9.27%,而低等收入工作和高收入工作數量分別增加了3.65%和5.62%。一些中等收入者失業後,從事了需要大量體力勞動的低收入行業,比如保安。
- 2013年5月9日,美國賓夕法尼亞州,一家塑料成型廠里的機器人。/視覺中國
不過不管怎麼說,具體到個人時,失業換工作無疑是有代價的。那麼對暫時失業的人我們可以做什麼?
這裡可以適當討論下,簡單地說,允許保險市場化,由員工自由購買失業保險是比較好的方式。在保險公司盈利目的驅使下,失業風險大的工作, 保險價格會比較高。
這似乎不公平,工作快不保的人還要花更多的錢買保險。但市場的妙處就在這裡,價格是市場信號的最佳體現,保險價格走高,意味著這個行業不行了,早做打算是明智之舉。
人生面臨各種各樣的選擇,我們權衡利弊,而錯誤的、不可持續的政府政策會影響我們的判斷。強行維持一個行業的收入水平,和大學專業設置不考慮市場行情,培養出來大量找不到工作或對口工作的大學生一樣,結果就是越來越多人進入沒有前途需要靠政府救濟的行業。
- 一線城市打壓網約車,拯救了將死的計程車行業。/視覺中國
當然失業的人,除了物質上的損失,心裡的落差也不容忽視,不過這已經超出本文的討論範圍。
現代化讓生活更美好
工業革命以來兩百年,人類生活發生了深刻的改變,伴隨這種改變的,是像大姨媽一樣揮之不去對新技術、對現代化的質疑之聲。
馬克思代表的老一代左翼知識分子批判資本主義工廠對工人的剝削(雖然此前農民的生活不見得比工人好多少),更諷刺的是,盧德分子也是打著反剝削的旗號反對機器取代他們。
馬爾庫塞代表的新左翼則將這種批判上升到了新高度,異化這個概念師承馬克思,馬爾庫塞將這個概念發揚光大,工人生活水平提高是顯著的事實,於是不提剝削,馬爾庫塞轉而論述工人在物慾橫流的消費社會中喪失了自由意志。如果你還是不清楚異化,可以看看英劇《黑鏡》。
與《黑鏡》的主題一樣,當代知識分子時不時要嚴肅討論下人對手機的依賴,一桌人吃飯,每個人低頭看手機,是他們常引用的畫面。好像我們用微信就不是在加深與人的感情,只有在飯桌上才能產生真感情一樣。
- 2014年5月5日,廣東茂名,正在排隊購買電影票的年輕人。/視覺中國
機器導致人失業是這類質疑現代化思潮中的一種,英國物理學家霍金不止一次質疑人工智慧,除了警告人工智慧會導致中產階級大規模失業,還擔憂人工智慧會不受人類控制。科技大佬中也不乏這類聲音,埃隆·馬斯克、比爾·蓋茨都頻頻質疑人工智慧。
為此,2016年,美國信息科技和創新協會(ITIF)把年度「盧德獎」授予了馬斯克、比爾·蓋茨和霍金。科學家談論失業問題,跟好萊塢明星一本正經為希拉里站台一樣可笑。
不客氣地講,沒有技術進步,全身癱瘓只有眼球能動的霍金甚至難以發出他的警告。他能與人交流,全賴英特爾公司為其研發的合聲電腦和軟體,而英特爾公司已經將軟體免費向所有殘障人士開放使用。
- 2014年12月2日,英國倫敦,霍金悲觀預測人工智慧的未來。/視覺中國
科技大大方便了霍金和我們的生活,我們不用忍受瀰漫在城市中的馬糞氣味,取而代之的是被誇大危害的汽車尾氣,只有當我們想調劑一下,體驗一下想像中的田園牧歌,才會開著汽車去草原騎騎馬。只是住在草原時,會很關心民宿旅店有沒有wifi,以及一定會用手機拍下藍天白雲發朋友圈。
aHR0cDovL3dlaXhpbi5xcS5jb20vci82em8xTFp6RWFNRVhyZGhPOTItNQ== (二維碼自動識別)
點擊閱讀公眾號原文:霍金和比爾·蓋茨都錯了,人工智慧不可能取代人類
搜索微信公眾號 浪潮工作室(微信號:WelleStudio163),查看更多。
同時歡迎關注浪潮工作室機構號@網易浪潮工作室
推薦閱讀:
※挖洞致富:全球9大頂級漏洞懸賞項目
※隱藏前置攝像頭,實現100%完美全面屏的方法有哪些?
※如何評價中興AXON天機7?
※可不可以在汽車前後放磁鐵,追尾時就可以同極相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