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愛情的審美,才是中國的主流審美

撰文 | 馮諾

出品 | 網易浪潮工作室

殺馬特、快手紅人、韓版爆款,是剛剛脫離貧困的中國人對中上階層品味的模仿,代表了中國最主流的審美。

鄉村愛情里的劉能趙四、城鄉結合部的殺馬特、視頻直播里的美妝博主、購物網站上的英倫韓版爆款,是不是讓你覺得反感,甚至噁心?那麼,請你拿出初高中時代的大頭貼或藝術照。

你會發現,那個時候的你,和穿著英倫爆款的殺馬特,並沒有什麼區別。

在著名的「精英論壇」知乎上,有一個瀏覽量超過1500萬、關注者約3萬的問題,「就2015年初而言,國人的審美大體處於一個什麼樣的水平?」其中最火的回答有71000多人點贊,大意是,中國人的審美還處在比較低級的階段。

尼采說,凝視殺馬特過久,殺馬特回以凝視 / Web

這71000多人的初高中時代,也和穿著英倫爆款的殺馬特,沒有多少區別。

所以,當你嘲笑當下中國人的審美時,某種程度上就是在嘲笑曾經的自己。你應該感到慶幸,因為當你反感他們的時候,你可能已經脫離了底層,至少精神上是。

審美,重點不在於美,而在於審

審美,從來都不是一個純美學的活動,其重點不在美,而在於審。在中國,尤其如此。縱觀1949年以後的中國,大致可分為兩個時期。1978年以前,政治是審美的第一要素。1978年以後,經濟是審美的主流。

1964年,文革尚未開始,但鬥爭的氣息早已上下瀰漫。6月7日,《解放日報》第二版發表一篇「讀者來信」《堅決拒絕裁製奇裝異服——高美服裝店職工勇於保護社會好風氣》,信中所提「奇裝異服」,只不過是女顧客要求營業員把臀部尺寸收緊些、褲管做小些。但這件「奇裝異服」引起了大討論,《解放日報》四個月里收到了1690多封信,大部分都是在批判這種奇裝異服是資本主義的產物,號召勞動人民堅決抵制這種流毒。

  • 文革時,人們不愛紅裝愛武裝 / bift.edu.cn

進入文革後,服飾的審美功能只限於政治了。據楊越千在《時裝的奧秘》中描述,文革期間,全國的主流審美顏色是藍色、綠色和綠色,都是在模仿海陸空三軍的顏色。紅燈、紅旗、船首、向日葵等物體是最流行的裝飾物。

不論什麼階層,幾乎都以工人裝、列寧裝、紅衛裝為主。稍微艷麗的服飾都會被歸為「奇裝異服」,旗袍、西裝無一不被禁絕,「混沌領」、「大包褲」、「闊卷邊」、「大尖領」、「喇叭褲」都屬於奇裝異服的範疇。雖然是文化大革命,但人們的穿著與行為,更像是軍事大革命。

穿軍裝,當然不是因為更好看,不論是從實用還是美學角度,鬆鬆垮垮的綠軍裝都不是明智之選。政治才是最主要原因。這種一切從軍的審美觀被稱作「政治唯美主義審美觀」,儘管這一片語出現了兩個美字,但說到底跟美一點關係也沒有。

  • 左邊疑似是一位自帶乾糧的粉紅女郎 / chinaposters.com

經濟基礎決定審美高度

1978年以後,政治絕對主導的審美逐漸讓渡給市場導向的審美。當然,幾十年的政治審美帶給中國人的記憶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消除。貧窮與鬥爭幾乎剝奪了中國人對美的認知,1978年以後,中國人的正常審美一直處於重建之中。

因為審美是有門檻的。恰如社會學家齊美爾和布爾迪厄所言,在歷史發展中,只有去除實用價值,「審美感覺」和「審美價值」才能發展起來。純粹的品味,是由受過教育的人界定的,已經脫離了簡單的經濟需求,而野蠻的審美是尚未脫離基本需求的人追求的。

換句話說,首先是吃得飽不飽,才能管吃得好不好。而中國人才剛剛吃飽飯。

  • 劉能只能是劉能,而不能是約翰·劉能,但趙四可以是尼古拉斯·趙四 / 鄉村愛情截圖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統計,2016年末中國的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7.35%,農村人口佔了42.65%。雖然名義上城鎮人口已經超過農村人口,但大部分新增城鎮人口僅僅只是轉變了戶口性質,收入、教育等屬性依舊沒有變。他們的消費觀念依然帶有強烈的實用導向。

這一點從他們的收入可以看出來。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7年第一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是6067元,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中位數是3060元。審美這種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活動並不在多數中國人的考量範圍之內。

根據西南大學2009年的一篇論文發現,農村人口在「做事或購物時」,「總是考慮美醜」的概率僅為29.4%。在他們的消費觀里,審美並不是主要的考量對象。

尚未經過審美訓練的普通中國人,自然還是遵循中國的老傳統,色彩感知多以表達吉利祥瑞的寓意為主,甚至有口訣記之,如「紅紅綠綠圖個吉利」、「紅配黃,喜煞娘」、「紅配紫,臭似屎」、「紫是骨頭綠是筋」。與大城市年輕白領崇尚的「性冷淡風」相比,口味太重。

  • 紅紅綠綠並沒有給張馨予帶來吉利,反而備受嘲諷 / Sipaphoto

審美,歸根到底是一種優越感

從社會學的角度說,審美的實質從來不是事物本身。齊美爾認為,「時尚是階級分野的產物。」以時尚來說,時尚是審美的一種。時尚是上流階層發起的,然後逐漸下滲,被底層模仿,而當底層完全習得這種時尚,上流階層又會另立新風,和下層分割開來。

奧斯卡·王爾德曾經調笑道,「時尚是一種難以忍受的醜陋,以至於我們不得不每六個月就換一次。」也許這種醜陋,正是因為下層人的模仿。

以殺馬特為例。單純從視覺效果上,殺馬特是模仿日本的視覺系和歐美的嬉皮文化。視覺系、嬉皮文化,且不管在日本或歐美屬於什麼審美,至少在中國,擔得起「洋氣」的稱號。

中國人慣用「洋氣」來表示好品味,無獨有偶,幾乎所有文明社會,都認為「外國的月亮比較圓」。改革開放後的中國大陸流行文化,其模仿路徑大約可歸納為:大陸學習港台,港台學習日本,日本學習英美,英美學習其他國家。

  • AV用性徵服都市男青年,無印良品用性冷淡征服了都市女青年 / Wikipedia

不難發現,北上廣等一線城市的年輕人認定的好品味,幾乎都源自國外。在審美面前,文化自信不攻自破。新興的中上層階級(至少自認為是)穿的是無印良品和Kenzo,看的是《權力的遊戲》和《紙牌屋》,聽的是Coldplay和蕾哈娜,遊玩的是日本英美和歐洲。

為什麼,視覺系和嬉皮文化在城鄉結合部的肄業青年身上,就low了呢?

鄉村愛情才是中國最主流的審美

因為階層。主流品味是由統治階級決定的,或者有話語權的群體決定的。布爾迪厄甚至藉此營造出了一種對立的階級情緒:一個人碰到較低階層的文化藝術,通常會感到噁心、恐懼。品味是通過否定產生的。好的品味不是要宣揚喜歡什麼,而是討厭什麼。當我們把某個事物或人定義為「壞品味」時,我們也就定義了自己——處於他們之上。

  • 日本的視覺系讓人眼前一亮,中國的殺馬特讓人眼前一辣 / Wikipedia

一項研究發現,英國的中產階級(比如學者、記者、社會評論家)的身份認同,是由「不是什麼」來確定的。他們很少提到「階級」這個概念,但他們會頻繁提到「他們」,而不是我們。在中產階級的話語里,區分敵我的手段不是強調我們,而是臧否「他們」——比他們低的工人階級。

而中產階級的臧否方式是什麼呢?否定他們的品味。比如戴大型珠寶、文身、穿運動褲,這並不是說珠寶、運動褲本身有什麼錯,但由於他們在底層人民中盛行,中上層必須與之切割。

將此帶入到中國語境可以發現,對於殺馬特、快手紅人的低級敘事,都是由較高等級的審視者發出的。他們低級,僅僅是在較高階層的人士眼裡低級。大城市的中上階層,通過對底層人的審美批判,找准自己的社會定位。

誤落塵網中,只要一塊錢。這就是傳說中的淘寶爆款 / Web

換言之,殺馬特、快手、韓版爆款,並不是中國最底層的審美。最底層的幾億農民,審美並不在他們的生活辭典里。殺馬特、快手紅人、韓版爆款,是剛剛脫離貧困的中國人對中上階層品味的拙劣模仿。這二者,才代表了中國最主流的審美。這種審美存在於鄉村愛情這樣的電視劇里,也存在於大城市的理髮店裡。

所以,歸根到底,中華土味審美並不是中國人的品味變低級了,而是掌握了話語權的中上階層品味變高了。如今的中上階層身上,也曾散發著濃濃的鄉土氣息。

  • 歡樂家族也曾經殺馬特過,他們埋葬了愛,給我們帶來了歡樂和張傑 / Web

KTV里2000年以前大陸歌曲的MV、90年代大陸女星的寫真集,和現在三四線城市的藝術照大頭貼,何其相似。現在的中國式審美,只不過是十年前、二十年前、三十年前的延續而已。

問題是,到底誰能代表中國的審美?是大城市辦公樓里的Cindy、Vivian,還是辦公樓下的Kevin、Tony?這取決於,誰才是春晚的主角。

點擊閱讀公眾號原文:鄉村愛情的審美,才是中國的主流審美

搜索微信公眾號 浪潮工作室(微信號:WelleStudio163),查看更多。

同時歡迎關注浪潮工作室機構號@網易浪潮工作室

參考資料:

Antonia Finnane ( 2008 ). Changing Clothes in China: Fashion, History, Natio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Georg Simmel ( 1957 ). Fashio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Antoine Hennion ( 2007 ). Those Things That Hold Us Together: Taste and Sociology. Cultural Sociology.

Jukka Gronow ( 1993 ). Taste and Fashion: The Social Function of Fashion and Style.

Eduardo De La Fuente ( 2007 ). On the Promise of a Sociological Aesthetics: From Georg Simmel to Michel Maffesoli. Distinktion: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Social Theory.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張詠梅 ( 2004 ).

齊美爾 ( 2001 ). 時尚的哲學. 文化藝術出版社.孫沛東 ( 2010 ).

褲腳上的階級鬥爭——「文革」時期廣東的「奇裝異服」與國家規訓. 開放時代.Pierre Bourdieu ( 1984 ).

中國人色彩審美心理的形成及特徵. 山東師範大學.

推薦閱讀:

中國的立法過程大概是什麼樣子的?大概要多久?
|中國遊客北海道機場再鬧風波
為什麼中國財政政策很少運用到西方國家經常用的減稅政策這種工具?
有一種魚,差點被唐朝人吃到滅絕!

TAG:审美 | 中国 | 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