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錫克教士兵的頭巾看今日的印度軍隊

看過印度閱兵的朋友,除了對摩托車疊羅漢式樣的高難度雜技印象深刻外,能引起注意的就是印度軍隊里那些頭部包著頭巾的錫克教士兵了。這種士兵也曾經出現在舊中國的英租界內(尤其是上海),被當地人稱為紅頭阿三。可能有人會問,平時包著這麼厚的頭巾,作戰時怎麼戴頭盔呀。

其實在實踐中,無論是印度本國還是在他國服役的錫克教士兵都自己的一套折中方案,無外乎是頭巾更緊湊一些簡單一些,可以勉強戴上頭盔

這是美軍中服役的錫克教上尉,雖然頭巾做了折中處理,這哥們平時訓練也不怎麼戴頭盔

至於印度普通錫克教官兵,基本就沒有頭盔

美帝直到2009年才放寬規定允許錫克教士兵保留自己的習俗入伍,不過目前在美軍服役的錫克教士兵只是個位數,政治正確的象徵意義遠大於實際作用。

陸軍馬鹿倒是不需要在意那麼多。

其他技術兵種比如空軍就不同了,飛行員是必須戴飛行盔的,那該怎麼辦?

訪問加拿大並試飛CF-18的印度空軍錫克教飛行員。頭巾做了最大簡化。貌似只有一層,可以很舒服的戴上飛行盔。

有的甚至直接把頭巾棄掉。雖然在以前當眾摘下頭巾被視作不雅行為。

不過個人以為,什麼戴頭巾不戴頭盔容易被破片傷害導致傷亡增加的,這些倒真不是問題,抗戰時期國軍官兵的頭盔普及率就不高,TG壓根就沒有,還不是堅持下來了,還不是照樣打勝仗。問題的重點在於後勤。

頭巾可以折中,臉上的鬍子和腦袋頂的頭髮可是教義明令禁止剃掉的。

軍隊是最講求效率的地方,但錫克教士兵卻堅持把教規習俗帶到了軍營。你可以想像一名錫克教士兵出勤一次需要花多長時間,萬一哪天遇到突發情況怎麼保證及時出勤?萬一哪天頭部中彈受傷怎麼包紮怎麼緊急救治?還有,個人衛生怎麼保持?

世俗世界的作戰行為卻要向宗教教義妥協,頭部華麗繁瑣的裝飾讓人想起19世紀以前的軍隊裝束。真的很難想像這樣一隻軍隊在現代戰爭條件下能有多少戰鬥力可言。

對於錫克教士兵,中國人並不陌生。整個近代史,從鴉片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都有他們登場演出過

八國聯軍侵華時期,駐紮在北京的英屬印度錫克教官兵

1904年進入拉薩街頭的英屬印度錫克教騎兵

其實與印度其他族群相比,錫克教士兵算是很能打仗的,英印時期他們就是殖民地當局不錯的士兵來源。如果放在19世紀的世界,其戰鬥力可算是相當不俗的。

英印時期錫克官兵的頭巾五花八門形態各異。不過考慮到是19世紀後半葉,那個年代士兵的裝束繁瑣華麗倒也不怎麼影響其戰鬥力。

但進入到20世紀,軍事思想一日千里的進步,錫克教士兵的真實戰鬥力就比較讓人懷疑了

1942年在馬來亞戰役中被俘並被日軍虐殺的錫克士兵,當然也有不少被俘的直接投了日本支持的印度國民軍,其中有相當一部分還被日本送到緬北作戰(英帕爾戰役),不過無論是跟著英國還是日本,這些人都沒有什麼出彩的戰績

1962年那場邊境衝突,這些裹頭巾留鬍子的錫克士兵戰鬥力幾何,當時的解放軍官兵恐怕最有體會

那條厚厚的頭巾背後,恐怕還是落後於時代的治軍思想

不過話說回來,同樣在19世紀,中國普通士兵的裝束恐怕更不堪。

19世紀中後期,以湘勇,淮勇,楚勇等為代表的各地團練武裝成為清朝事實上的國防主力。他們在裝束上大同小異,與普通平民樣式差不多的所謂號衣號褂。包著與錫克士兵類似的頭巾以保住腦後那根辮子。所不同的是,錫克士兵包頭是出於宗教原因,這些團勇包頭是出於政治原因(分辨是否是大清順民)保住那根辮子。

後來,幾場敗仗下來,發現這樣的軍隊實在是平叛有餘,抵禦外辱吃力。具體到基層官兵層面,那麼一條辮子帶來了不少問題,首先是打理起來過於麻煩,其次是腦袋萬一挂彩難以醫治。最後最重要的恐怕還是個人衛生難以保持,晚清很多男人留的大辮子都時常容易發霉長虱子,更何況是把頭部密不透風的包起來,要知道軍隊這種集體生活的地方最害怕遭遇疫病流行。所以到清末新政時期,不少新軍官兵乾脆把辮子一剪,又方便又清爽又利落。

除了少數軍官堅持外,很多新軍基層官兵都把辮子剪了個乾淨,留了光頭。不光省去了不少麻煩,看著又乾淨又精神。

後來連宗社黨的良弼都剪了。果然從軍的都明白效率和軍容有多重要。

後來大清亡了,中國基層官兵基本都是剃光頭,最差也是板寸(當然部分潰兵逃兵沒條件理髮就另當別論)

而高級軍官也基本是清一色的短髮甚至光頭,髮型與基層官兵無異。

別以為常公的腦袋不長毛,人家可是終身以軍人身份自居

1958年主動要求下基層與普通士兵換崗的許世友。20世紀初幾十年的內外戰爭逐步讓中國軍隊實現了從軍官到士兵軍服軍容的統一。

誰叫中國人本就是一個講究實際的民族呢。

可這件事放在印度人頭上就不可想像了。要士兵的信仰和習俗還是要軍隊的高效率,在印軍里是可以成為一個問題的。

個人感覺我軍和印軍的不同主要表現在兩個維度上

從縱向來看,在我軍的作戰部隊里,中上級軍官和中下級官兵無論在裝容上(無論是作訓服還是常服)還是在作派上並無本質差別(除了用於識別軍階的軍銜外)

而印度則不同,官與兵在行為作派上就能分別出來。你很難想像印軍的中高級將領能和普通士兵站在一起在大太陽底下踢正步受閱。

別的不說,就光這根別緻的文明棍,就足以表現出那種大英帝國式的軍事貴族范。

不過興許那些貴族老爺做派的印軍軍官還會嘲笑我軍呢,當官的怎麼跟普通士兵一樣土鱉粗俗呢。

從橫向來看,就如之前所述的,軍隊的效率要給各種宗教習俗讓路。如果看看印度的閱兵就知道,除了開外掛的摩托車軍團,最吸引人眼球的就是風格各異的軍裝,花團錦繡一般的登場。以陸軍為例,有相當多的作戰單位是以地域,民族或宗教信仰命名的

比如。。。。。

印度陸軍錫克輕步兵團

印度陸軍旁遮普團(基本也都是錫克教徒士兵)

印度陸軍賈特團(以賈特人為主)

印度陸軍馬拉塔團(以馬拉塔人為主。對,就是帝國雙璧里那個創立馬拉地帝國的馬拉塔人),注意他們的頭飾與賈特團有區別

印度陸軍拉傑普特團

印度陸軍比哈爾團

印度陸軍多格拉團(多格拉人是拉傑普特人的一支)

印度陸軍阿薩姆團(阿薩姆人是黃種人,屬於傣泰民族)

印度陸軍庫瑪盎團(庫瑪盎人屬於帕哈里人的一支)

印度陸軍第一廓爾喀步兵團,據說很有戰鬥力。

是不是有點眼花繚亂?在普通中國人眼裡,這哪裡還是軍隊,活脫脫一個民族宗教博物館。也多虧英國的殖民統治給這些本互不統屬的民族一個模糊的國家概念,以及最通行的語言---英語。否則就算是陸軍內部不同作戰單位的通信恐怕都會是一件難以辦到的事情。

不過有沒有讓人想起民國時期那些與中央三心二意的地方部隊?晉綏軍?東北軍?粵軍?桂軍?川軍?滇軍?

大一統是一件多麼美好而又奢侈的事情。。。。。

對於印軍民族和宗教信仰的複雜程度,當年參加中印邊境反擊戰的中國官兵是深有體會

徐焰大大也如是說

而我軍雖然出於尊重民族習慣的原因給部分穆斯林出身的官兵開清真灶(老實說,這個確實值得商榷),但在軍服軍容上卻是無一例外整齊劃一。而且作戰單位又不是以地域,語言,宗教,民族為基礎劃分的,師旅團營連排班,可能來自於五湖四海,

印度人進入軍隊,還是會繼續帶著他們的地域民族宗教符號,而中國人進入軍隊,就只有「光榮的解放軍戰士」一個身份。

你不明說的話我是真認不出這個年輕士兵是哪個族的

駐守中印邊界西段的阿木爾少校,反正我是不知道他是哪個民族的。。。

我軍里除了清真灶和部分民族的外貌外,基本分不出官兵是哪個民族的。

更何況是分地域了。。。。

同志,你們都是哪裡人?陝西兵?河北兵?四川兵?廣東兵?

(你管我哪兒的人呀,老子鋼七連的!)

首長,敢問你帶的是哪個省份的子弟兵?

(不知道,我就知道他們普通話比我講的好)

兄弟,看你們走路的姿勢,你們是海軍吧。你們要知恥。。。啊,不,你們都是一個省出來的嗎?哪個省的?(你才是省出來的,你們全家都是省出來的。。。我海軍不缺經費)

-----------------------------------------------------------------------------------------------

可能有人會提到印度獨特的方形頭盔。其實這玩意也不是給印軍里的錫克士兵預備的,而是給裝備給普通士兵的。那些錫克士兵平時訓練壓根不戴頭盔。

據印度人自己介紹說這種頭盔是根據其在克什米爾地區長期作戰經驗而研發的。。。。。


推薦閱讀:

中國城市產業戰略五大迷局:一文讀懂權力與財富坐標背後的激烈博弈
如何看待穆迪上調印度信評?
這不是杞人憂天!龍象之爭,直面風口中崛起的印度

TAG:印度 | 军事研究 | 军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