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死北上廣的不是焦慮,而是重複 | 你是否患有「土撥鼠症」?
作者:爪賽賽
上周五新世相又搞了一次逃離北上廣,看著挺高興:一來有前同事是主力策劃,為她開心;二來,春天了嘛,任何躁動的活動都讓人雀躍。
但失落情緒來的也挺快:畢竟飛走的人里沒有我。過了中午,就感覺這事兒和我沒啥關係了。
更為重要的是,想到那些幸運的娃娃可以脫離北上廣桎梏、去過一種不一樣的人生,即便只有一個周末吧,也足以把我的「土撥鼠症」招惹出來了。
不知道你有沒有同感呢?其實相比較沒錢花沒人愛,重複才是北上廣真正的痛:前者我們還可以拿它自嘲,後者則幾乎痛到不敢言說。
要是擱在往日,我這麼喪的人可能就要沉溺於悲觀情緒,來和你們討論這日子如何沒法過了;但可能是因為我戀愛了,可能是因為最近北京天氣好,所以我多花了點時間,挑戰了下既有認知,琢磨了下這件事。
我發現我們土撥鼠族還是有出路的。而且這條出路絕不是打道回府,回到家鄉小城。
1)中國青年來到大城市,心理包袱可比歐美青年重多了
和歐美的千禧一代不同,我們離開家鄉來到北上廣,是背著雙份包袱來的:除了對事業的野心,更抱著要和家鄉人情社會徹底劃清界限的決心。
為什麼重複更讓人覺得害怕呢?因為相比較沒錢花、沒人愛,重複讓人漸漸愚鈍、麻木,是對這份雄心壯志的直接打擊。
說我自己的家鄉是小城,會感覺挺奇怪的:我生在南京長在南京,並且出於種種複雜原因,我在南京也沒什麼親戚對我指手畫腳,總之比較幸運。
但我也聽過了足夠多的朋友故事,描述自己為什麼非要離開家鄉:普遍一些的是被逼婚、被指點生活作風,或是發現沒有關係根本無法實現事業突破。特例一些的,我的一個蚌埠姐妹從小目睹狗血的父母婚姻和更狗血的財產糾紛,另一個出生在湖南黃花鎮的姑娘,每年春節都要面對蠻橫無理的上門討債。
如果在知乎搜索「發誓再也不要回到家鄉」,能看到特別多觸目驚心的故事。
我們並不對大城市懷有天真幻想:我們知道這裡競爭激烈,也知道生活的舒適度會大打折扣。但沒關係啊,這裡有機會、有舞台、有前方,可以讓我變成更好的人啊。
直到我們發現,事情可能並不是這樣。
我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做著重複的工作,這些該死的ppt和excel不需要我們的靈感,但依然讓我們的大腦疲勞。打開百度美團餓了么,根本沒有腦力去想該吃點什麼新花樣,想出去吃又發現熟悉的小店早被拆個精光。翻出昨天的訂單點擊「再來一單」,得嘞,今天的燃料又夠了,繼續多撐一天。
下班之後,騎著共享單車去地鐵站是為數不多的逍遙時間,只可惜放飛自我還沒有十分鐘就到了地鐵站。一進地鐵站,一眼望去黑壓壓的人頭,細看人人都目光獃滯。混合上地鐵站里的特殊氣味,我們感受到一股無名的怒火,但又必須對人禮貌。列車到站了,電子報站器的聲音尖利而毫無生機,我們被人流推進車廂,打包運送到各自的收貨地。
每天都是這副模樣,哪有時間焦慮?我們只是在懷疑,自己真的還活著嗎?
2)重複是不可逆的現實,要在和它的正面交鋒中擊敗它
所以說,我對逃離北上廣的興奮感,倒不是因為我有多大生存壓力,真的就是太無聊了。看到和「改變庸常」有關的事兒,總會興奮一下。
但很明顯,這事兒治標不治本。出去溜達了三天還是得回來,回一樣的郵件做一樣的ppt,這事兒可咋辦呢?
借鑒了電影《土撥鼠之日》,我覺得一個關鍵是:得在和「重複」的正面交鋒中打敗它。
《土撥鼠之日》又名《今天暫時停止》,說的是一個氣象播報員身上發生了魔法事件:他被困在2月2日,即土撥鼠日這一天無限循環。他一開始是一臉懵逼,接著是縱慾無度,後來一度想要自殺,折騰了好一陣他終於反應過來:反正日子就這樣了啊,還不如腳踏實地每天做一件小事,自我提升一點點就行。
到最後呢,這名氣象播報員也沒成為什麼大人物:他不過是成為了小鎮上最受歡迎的人,同時討著了一個好媳婦。
聽我這麼描述挺無聊的,強烈建議大家找電影來看看。但總之,電影想要表達的是,當男主角接受了「重複」這個大格局現實後,反倒有了動力在小領域搞花樣;而鎮上其他不明狀況的居民,傻傻抱著第二天會是新一天的期待,反倒是陷入了無限循環。
「當代生活嘛,就是和無聊的正面交戰。你要是能對無聊免疫了,你簡直就戰無不勝。」這是於困困的文學偶像,全世界最聰明的男人大衛·福斯特·華萊士(David Foster Wallace)對我影響最大的人生領悟之一。這句話出自他的小說《蒼面國王》(The Pale King),說的是美國稅務局工作者的故事,特別慘。這本書長期擺在我的辦公桌上,看看書皮就能解壓:畢竟和他們相比,我的日子的確過得還行。
所以該怎麼戰勝無聊呢?除了找比自己更無聊的人心裡默默暗爽,大概就是得標準降低點:我們都明白,生活哪有超級英雄電影里那麼刺激,哪有人生下來是可以把拯救世界當工作的啊?
但是呢,每個月多讀一本書,多認識一個人,甚至在做ppt的時候瞅瞅辦公室里的其他同事,托著腮歪個頭,琢磨一下他們此時在想啥,都能多少抵消一些ppt對我們的傷害值,讓我們的生活少無聊一點。
別拿影視劇和營銷號的標準要求自己的生活,也別想著每天搞事搞事搞事。沒聽魯迅說嗎?這世上本沒有搞事,搞事的人多了,就只剩糟心了。
3)一萬小時定律:重複帶領我們走向勝利
況且,重複這件事本身也有積極意義。
北上廣的重複生活分兩類,一類就是ppt、excel這種無效重複,這事兒遲早會被AI代替,我們很快就會被解放的;另一類其實是我們熱愛的事兒,只是成就感來得沒那麼快。
如果你有幸找到了自己喜歡的事兒,一定記得有個事兒叫一萬小時定律。
對於一萬小時定律,你可能已經挺熟悉了:這是作家馬爾科姆·格拉德韋爾提出的,即任何人在任何領域成為大師,都需要至少一萬小時的練習,核算下來約摸五年時間。
在高中政治課上我們都默寫過馬老師說的那句話: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量變是質變的必然條件:你想要在門口奶茶店換一杯免費奶茶,你得先喝滿10杯;你想要做成什麼事,也得先累積好那一萬小時。
生活這件事和減肥一樣,後者是體重掉越快反彈也越快;人生軌跡如果曾經經歷火箭般躥升,那也很容易摔個狗吃屎。
況且,我們都是在不斷變好的,只是速度沒有那麼快而已。而如何不斷提醒自己這件事呢?上周五騎車上班路上,我突然領悟到一個小技巧:
每當你覺得事情毫無進展、自身毫無進步時,回想一下五年前的自己在幹嘛。
你一定會發現,其實自己已經成長了好多好多。
—END—
K計劃是一項情緒重塑計劃。
比起全人類,我們更關心你的情緒
更多詳情,歡迎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K計划行動組
推薦閱讀:
※第一篇文章送給死亡和死亡焦慮
※朝陽區中產的焦慮
※睡眠是你最好的投資(一)
※比焦慮更可怕的事情,是因為你放不下所謂的面子
※北漂,你能在北京奮鬥的時間已經不到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