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闆良心壞,健身行業亂?
這幾天timeline常見有人回答健身圈到底有多亂? - 知乎這個問題。截止今日關注者六千餘人,瀏覽量近七百萬次。
這個問題被提出快一年了,第一個回答的是我(我的理解為「健身圈子為何這麼亂」,回答字數並不多)。這個問題提出後不算火,倒是近期機緣巧合被推了上來。
題主的表達不是很準確,他想問的是「健身(教練)行業有多亂」。由於知乎健身話題關注人數眾多,厭煩當今健身房銷售套路的人也多,縱觀該問題下的各類回答,已經成了吐槽當今國內健身行業亂象的一個綜合帖。
這次,本人就以一個健身愛好者以及健身行業創業者的雙重身份來剖析一下當今中國健身業亂象背後的些許成因。
從表象上做適度挖掘,我們似乎可以發現最主要的原因是:健身場館投資人為了快速獲取投資回報,在日常經營管理中過度採取短期策略以獲取更多的消費者,並竭力在短期內從他們身上獲利。
這個結論對不對,它又是怎麼來的,讓我們追根溯源,層層分析。
健身消費者及潛在消費者接觸較多到的是健身房的會籍與教練。前者賣年卡,後者賣訓練課程。目前消費者對於這兩者的主要不滿是過度推銷,更有甚者,採取糾纏、欺詐、挖坑、恐嚇等各類手段達成交易。
那麼,是因為這些基層從業者人品壞、素質差、對業績獎金大貪婪導致的嗎?
並不是。
你可以說健身業從業者學歷不高,整體綜合素質與能力比上海陸家嘴辦公樓里的白領低兩三檔,但他們並不是唯利是圖、窮凶極惡的人。他們只是上層政策的基層實施者,而且大多數人也是是被洗腦與被壓迫的。
(沒完成業績的各類奇葩懲罰)完不成售卡或售課業績,健身房會籍或教練們會被罰在廣場上做俯卧撐,去馬路上跑圈,此為體罰;被罰吃噁心的食物,當眾做奇怪的動作,此為精神懲罰;被罰掏錢請大家吃飯,被罰拿不到應得的薪資,此為經濟懲罰。
洗腦與懲罰,動力與壓力,推動著、迫使著他們採用各種手段讓消費者掏錢,也催生出了消費者和他們的對立。
我這些年常在各類健身場館體驗,接觸過大量的健身從業者。健身教練都是耍嘴皮子推銷的嗎?是也不是。有自身訓練、理論教學水平一塌糊塗,只靠外形、厚顏、死纏爛打等外圍能力也每個月推銷出幾萬課程的;有自身綜合水平過硬,靠真本事與適度的銷售技巧成為「銷冠」的;也有抱著滿腔對健身的喜愛,入行後不滿於場館的壓榨,不願隨大流欺瞞顧客,業績慘淡,無法施展抱負與願景的;還有初時白紙一張,逐漸洗腦與培養,幾年後成了健身業百萬課程銷售培訓營講師的。
普通的會籍與教練之上,一般就是他們的經理(某些基層人員較多的場館可能還會有主管這一級別)。到了經理職位,薪資激勵會與總業績掛鉤,他們的任務是帶好隊伍,達成老闆給出的指標,少數人還可能會有年終分紅甚至乾股期權之類的。總體而言,經理這一等級,主要就是傳達老闆指令,督促基層員工完成業績的一群人,更像是「工頭」。
(意氣風發的工頭)
再往上就到了投資人,也就是老闆這一層,他們才是策略的源頭(汗,我自己也是他們中的一員)。許多人(特別是被健身房坑過的人)總是說健身行業混亂,健身企業下三濫沒商業道德,那麼從這裡溯源,是不是健身房的老闆群體比較貪婪、道德低下呢?
沒有的事!開健身房的老闆和其他產業的老闆相比,並沒有什麼特殊之處,就是常規的商人與投資者,比起開夜總會、承包公交的、開礦的之類老闆是遠遠不如啊。
導致健身房老闆們採取短期謀利,只顧跑馬圈地擴張與賺錢這種謀略的,可能主要是以下原因:
1.行業的迅猛發展。
隨著國人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民眾對身材、外形、健康的日趨重視;對發達國家消費觀念與生活方式的模仿等原因,健身產業勢必會日趨興盛。最近一波健身行業的加速發展開始於2014年(我估計還得有好幾年的熱乎),既有社會需求推動的因素,也有國家層面口頭支持的幫助(說實話,我作為從業者沒見到什麼扶持政策,不過在中國,有國務院的文件支持也就行了)。按我國的規律,一旦一個行業迅猛發展,勢必會對行業行為造成扭曲,產生亂象(背後原因分析省略5000字),比如鋼鐵行業、光伏產業、P2P,不一而足。
(誰還記得當年風光無限的尚德與施正榮)(收錢,跑路,P2P)
2.行業缺乏監管與自律。
此處說的監管,並非國家級別的介入。一來健身產業並不會影響國計民生,政府沒必要來特意監管;二來當今我國缺乏監管、發展混亂、坑蒙拐騙的行業比比皆是(美容、醫療、民間借貸等等),政府也沒空顧得上健身業。而且在我國,政府監管對於某個產業未必是好事哦(此處再省略1000字)。在健身業發展較為成熟的國家,企業會珍惜商譽而自律,行業里也會自發形成有一定公信力與社會影響力的聯合會以促進行業的規範與發展。鑒於我國的健身產業一直自發野蠻生長,沒有全國範圍內的領軍企業(存在地區規模領先企業——比如上海的一*韋德、威爾*、江蘇的金*鳥,但都忙著撈錢與競爭,顧不上其他的),各體系派系山頭林立,至今也沒能形成哪怕是微弱的行業自律規範。
說個近期的趣聞,上個月我接到北京的一個電話,對方自稱是《健與*》雜誌社的,想扯個大旗,自稱要聯合若干較大的健身企業與全國成百上千的健身企業形成「中國健身自律協會」,並邀請我自費前往北京與會。我客氣的拒絕了對方,掛斷了電話。在我看來,健身業要自發形成一個有一定公信力的行業協會,非十年以上難辦到。
3.健身房的投資特性。
健身房初期投資較大(裝修、器材等一次性固定資產投入),投資回收期較長,經營風險不低。而在我國經營健身房的又主要是民間中小資本,大多沒有豐厚的財力與能力去等待收回投資,再加上產業的快速發展與我國普遍浮躁的投資心態,由此催生了「預售」這種飲鴆止渴的經營模式(預售是指健身房在裝修期甚至是租約尚未確定時就開始提前銷售長期健身卡的經營模式,這類模式在國內已然成為標準模式,同時也催生了場館跑路、虛假宣傳、人滿為患、健身房後繼經營困難等一系列問題)。預售雖然能通過寅吃卯糧的方式回收成本甚至獲取快速拓展的超額資金,但往往也使得後繼運轉與發展乏力,卡賣不動了,那就賣私教課吧。
4.愈演愈烈的競爭。
我有個廣州做餐飲的朋友,以前生意一直都挺不錯。但半年前向我訴苦說生意日趨難做——經濟下行與貨幣超發,導致眾多行業外資金進入餐飲(餐飲與健身都是在外行人看來賺錢多門檻低的行業,其實遠沒有這麼簡單),這些人不懂餐飲,但也有不少「野路子」,搞各類新營銷手段以及降價這個「殺手鐧」,原本相對穩定的行業被弄得混亂。健身產業現在也遇到非常相似的狀況——上下游產業鏈的日趨成熟,開健身房的門檻下降;實體經濟不景氣,國家似乎正提倡扶持健身產業,於是大量業外人士與資金進入了這個行業。
其實業外新鮮血液的加入本該是個好事,就像鯰魚理論中的鯰魚,是一股新的活力,但在我國卻未必如此。至少目前業外人士的加入,並未讓這個行業的模式有明顯的變革,絕大多數新加入者還是走的預售開店、大力推課的老路,而且使得行業內打起了健身卡的價格戰,使得「低價賣卡,進店壓榨」的經營策略愈演愈烈。
舉個上海健身卡價格的實例:
2017年上海舒*堡推出40個月全市通卡,2400元,即每月60,每年720。10年前,2007年,舒*堡年卡約3500元。2017年我家所在小區房價約每平米67000元,10年前約10000元。2017年我家附近蘭州拉麵一碗10元,10年前6元,現在的肉還少了。
激烈的競爭加大了經營的不確定性,大家最後不約而同的選擇了推銷先行,奪取客戶,快速推進的短期經營策略。即使新加入者想走不同的模式或是老牌健身企業有意向嘗試不同於以往的模式,也有心無力,往往只得隨波逐流。
5.不成熟、缺乏理智、跟風的消費者。
近幾十年我國崇尚消費者即為上帝的理論,在此我也不敢多指摘各位「衣食父母」,拋幾個現象請大家看看。
1)許多人崇尚以瘦為美,減肥時緊盯體重這一指標。
2)很大比例的健身房會員的首要考慮是便宜。
3)不少人選擇健身場所,教練顏值高不高是關鍵指標。新開個健身房或工作室,沒有一兩個鮮肉或美女教練,都不好意思宣傳。
4)妄想通過某些神奇的器材、訓練辦法、飲食達到迅速減肥與塑形的效果。
5)缺乏健身與運動的基本知識與能力,不能明辨真偽優劣,也不願主動學習。
就列以上五吧點,只列現象,不予評說。但所謂「楚王好細腰,故宮中多餓殍」,此典故可供類比思考。
行文到此,本想收尾,但想到看客可能會問:「你丫分析這麼多,倒是給個解決辦法啊」。說實話,本人勢單力薄,才疏學淺,更是沒多少錢,能獨善其身,自己開館子玩自己那套已經不錯了,真沒什麼辦法。好嘞,抓破頭皮也就想到那麼兩條:
1.健身行業在近年闖入實力強勁的野蠻人與顛覆者,利用自身巨量的資金與資源,重新定義健身行業的模式與遊戲規則,逼迫其他從業者跟著改革。放眼國內(別忘想老外了),也就只有BAT、小米、建林老爹這些體量的企業有此實力了。要不,大家和我一起呼喚馬爸爸的到來?
2.消費者群體歷經套路與忽悠,變得理智與精明,大家用腳投票,選擇誠信本分、重視長期口碑的商家,迫使行業逐漸自律自凈化。我堅信這一天會到來,也期待這一天的到來,但我估計,至少10年,多則20年吧。
最近減脂控制碳水,思路不甚順暢,就寫到這兒吧。如果本文反響良好,可能我還會繼續寫出「健身產業解析」的後繼文章。
如有疏漏及偏頗之處,歡迎指正、補充;若是噴子出現,請勿怪我拉黑,謝謝。
更多健身資訊、課程,可搜索公眾號「輕重健身」。
推薦閱讀:
※「NuttyBeast文章」手把手教你如何在選健身房時不被坑!
※辦理健身房預售卡 拿卡的時候健身房口頭承諾三個月內激活卡就可以了 可是現在卻說早就統一激活了?
※對於健身新手,應該如何系統的學習健身知識以至於一段時間之後可以對自己和健身有清晰明確的認知?
※你健身時受過最嚴重的傷是怎樣的?
※國內健身器材哪個品牌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