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與AI的未來Ⅰ:機器會搶走你的工作嗎?
導讀:人工智慧已經發展了幾十年,並在最近5年內迅速發展。我們可以看到在自動駕駛、金融分析、醫療行業中投入了大量人工智慧的研究。在設計領域,設計師們越來越關注人工智慧高速發展對整個行業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本文翻譯自 Rob Girling 探討「AI和設計的未來」三部曲文章之首篇,建議閱讀時間5分鐘。
歡迎來到第四次工業革命時代,即世界經濟論壇提出的「科技的融合模糊了物理、科技和生物之間的界限」。在這次世界經濟論壇會議中,其中一個觀點就是——人工智慧,將會徹底改變我們的生活,不管會變得更好或更壞。
在 Rob Girling( Artefact 聯合創始人和聯合 CEO)的連載文章「AI和設計的未來」中,我們會探索 AI 的發展對我們人類設計師的影響。今天的首部曲,我們來看看為什麼人們會前所未有地擔憂 AI 帶來的影響。AI:機器人會搶走你的工作嗎?
時至今日,人工智慧在我們身邊無處不在:從自動駕駛汽車、無人機的應用到翻譯或投資的虛擬助理軟體。由於 AI 和機器人行業正在高速發展,很有可能就在未來的10到15年間,我們現今所知道的一半職業,成百上千萬的崗位都會被自動化取代。最先面臨職業危機的將會是服務業,它帶來了美國在過去數十年間大多數的崗位增長,並且仍會提供未來十年內96%的崗位增長。
想想那些在沃爾瑪工作的兩百一十萬員工,以及在其他零售業工作的數百萬職員的工作,比如,整理貨架和協助客戶,這些工作離被 Lowes的新機器人取代還要多久?快餐行業的崗位離被漢堡加工師這一類的動力機器系統取代還要多久?這些並不是無稽之談,我們離用 AI 技術高效解決以上問題僅僅只有數年之遙,它們會比人工更方便、更高效、更經濟。當 AI 更普遍時,人類會被取代,這確實是一個問題。
AI 引發失業:「盧德悖論」還是真正的危險?
縱觀歷史,每當新科技面世時,總有很多人擔憂隨之而來的失業問題。然而經濟學家的分析顯示,科技真正會帶來的是全新的職業和數百萬崗位。經濟學家們給這種焦慮起了個綽號叫「盧德悖論」,得名於英格蘭19世紀失敗的盧德運動,源於擔心失業的手工藝人破壞織布機。
(譯者註:盧德悖論是發展經濟學中的一個觀點,認為在生產中應用節省人力的技術會減少對勞動力的需求,進而導致失業率增加。借用了「盧德運動」的名稱。)
圖片來源:Frame-breakers, or Luddites, smashing a loom, 1812. (source: Via Christopher Sunde on Wikimedia Commons).
但很多技術專家認為這次革命會因 AI 而不同。以往的科技革命都會局限於人力工作的機械化。與之不同的是,AI 不僅會取代大量體力勞動,更有可能勝任大量現在只有人才能完成的認知工作。今天的 AI 系統不僅能完成相對低精度的體力工作,像駕駛和整理倉庫貨架,也能侵佔部分人類智能工作,例如完成金融市場的交易、評估法律案件的勝率、自動生成新聞及進行醫療診斷,甚至比人類做得更出色,例如 MSK 與 IBM 合作指導 Watson 抗擊癌症。
MSK 與 IBM 合作指導 Watson 抗擊癌症—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cxNzE4MzcyOA==.html?spm=a2hzp.8244740.userfeed.5!3~5~5~5!2~A
人們認為,自千年來,自動化的影響已經在經濟數據中得到體現,但依舊很難確切地去判斷人類的工作是否被新科技取代。在這個新時代,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自動駕駛汽車,可能我們在未來幾年就能使用上。如果能迅速生產出大量平價且易於統一管理的智能電動計程車,人們立馬就會質疑是否還有必要買車。這會取代百萬駕駛員的崗位,甚至影響到更多下遊行業——車身修復、汽車保養、車行、加油站、保險公司......
進激的變化
評估自動化帶來的潛在失業影響,取決於技術變得更強大和更平價的速度。這不僅僅是摩爾定律和行業改進的結果,也是由於整個網路閉環系統能得益於每個環節微小的改進。例如,車載軟體的改進將使整個汽車行業受益。此外,車載系統記錄下的龐大數據也讓該系統可以進行實時優化。
雖然我相信企業家們會創造出新的就業機會,但我還不能想像,僅憑一代人的時間就能創造出能填上那些工作流失缺口的全新職業。就比如汽車行業,有人推測:在未來的10到15年內會有多達八百至一千萬的崗位流失。
機器自動化和壟斷帶來的職位荒
失業也不全是因為自動化。例如超巨星效應——頂級的科技企業主導其細分市場的趨勢。在互聯網時代,服務廣度和供應能力的矛盾不復存在,作為市場先行者的優勢會立馬變成壟斷。行業獨角獸因此享受著「強者通吃」的成功,因為消費者沒有理由選擇其他公司。看看谷歌吧,它佔據著在線搜索市場的70%;蘋果公司的 iTunes,佔據著數字音樂付費下載64%的市場;還有亞馬遜,就在今年的會員日,它佔據了全美電商流量的74%。
超巨星效應還意味著更少的競爭,和更強調技術的工作。與科技紀元的早期相比,如今各行各業的員工都相對較少。一個極端的例子是早期科技企業柯達,在全盛時期有14萬名員工。相比之下, Instagram 在2013年被 Facebook 收購時,它僅有13名員工。
設計未來
世界經濟論壇宣稱:「數十億人被移動設備連接著。我們有著前所未有的處理速度、儲存空間和知識共享能力,這些數據有無限可能性」。但受自動化和職業流失的影響,第四次工業革命也帶來了潛在的陰暗面,同時滋生著不平等。
第四次工業革命—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cxNzIwNzg3Ng==.html?spm=a2hzp.8244740.userfeed.5!2~5~5~5!3~5~A
兩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出現了。
第一個問題是:- 我們怎麼把一大批勞動力重新訓練成適應自動化的職業人才?這些能抵抗自動化衝擊的職業有什麼特徵?
第二個問題是,面對世界加速的變革,我們將不得不反覆面對頻繁的挑戰:
- 在跟逐漸加強自身能力的自動化系統的比拼中,我們還能保持領先地位多久?
我們需要去考慮這些問題帶來的長遠影響和思考這些問題的答案,即使是在我們全神貫注於設計下一個 Alexa, 下一個 Siri, 下一個自動駕駛汽車而感到炫目興奮時,也需要不斷思考。或者,我們也有可能受到這些問題的啟發,開始一段新的設計之旅。
原文作者:Rob Girling
原文地址:Medium: AI and the Future of Design (Part 1)頭圖來源:Flickr, MattysFlicks
相關文章推薦:
設計與AI的未來Ⅱ:與機器競爭上崗,我們需要什麼技能? - 知乎專欄
設計與AI的未來Ⅲ:到2025年設計師這個職業還會存在嗎? - 知乎專欄
推薦閱讀:
※空中的永動機,本世紀「萊特兄弟」的環球飛行即將完成
※航天總設計師問:如果隕石流星砸到核電站會怎樣?華龍一號總設計師的回答亮了
※有哪些人並非是在自己所擅長的領域成功,並為大家所熟知?
※幻象、恐懼與崩潰:感官剝奪的秘密
※iOS 10的全新功能,你都知道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