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曲解的網約車安全問題,被誤解的科技出行

關於網約車的安全,國內媒體有過許多討論。風口浪尖的網約車行業,加上相關的利益推動,最終給公眾造成了一個誤解——網約車似乎安全隱患很大。

事實上,並非如此。真相是,網約車,其實比傳統計程車更為安全。

數據不會撒謊。根據統計,2016年全年,滴滴出行運營里程接近計程車行業的五分之一,但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僅為傳統計程車行業的十分之一。滴滴每百萬單交通事故死亡率和每億公里交通事故死亡率分別為0.021、0.28,傳統計程車行業這兩項數據,分別是0.037和0.47。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

互聯網行業是顯學,受到用戶關注的同時,必然也容易被誤解、誤讀,這是挺正常的現象。除了網約車,互聯網許多產業均有類似的被誤解的故事,譬如,電商的假貨、互聯網的虛假信息等等。

即便是傳統行業,也有被誤解的。譬如,航空出行,飛機其實是全球最安全的出行方式,遠遠低於汽車。但航空事故的新聞性,遠高於汽車,儘管交通事故每天都有發生,大家也就見怪不怪了,但航空事故,一旦發生,便是全球性的新聞事件。

全球非正常死亡最多的其實是交通事故。中國每年死於交通事故的人數接近10萬人。與此同時,國內死於自殺的人數也有13萬。但就關注度與曝光度來說,自殺死亡不及交通事故,而交通事故又不及航空事故,潛移默化間,偏見就由此而來。

電商假貨問題,也是如此。國內線下零售假貨與水貨問題,遠比電商嚴重。儘管電商佔國內零售不足20%,但電商在傳播中比較起傳統零售更受關注,並且,公眾接受信息的首要渠道已經是互聯網,也因此,給公眾造成了對電商的偏見。

實際上,電商假貨並不多,並且是遠低於線下的,同樣的,網約車相比較傳統計程車也更為安全。

不僅如此。我更認為,電商打假的力度與能力也是遠高於傳統線下零售,並且,網約車給以乘客的安全保障,也是遠高於傳統計程車行業的。因為,互聯網技術,可以實現更高級別的安全。

在互聯網,一切的數據都可以追蹤,也因此,安全才有了更高級別的保障。

譬如,阿里平台治理,可以利用大數據追蹤、挖掘數據背後的人的行為,從線上行為聯繫到線下產業。如此,讓追查和打擊侵害知識產權黑灰產業鏈得以實現。僅2016年一年,阿里平台治理部通過大數據篩查線索,便已協助警方抓獲犯罪嫌疑人880人,搗毀涉假窩點1419個,破獲案件涉案總金額超過30億元。如此力度,是線下很難實現的。

出行領域也是如此。譬如,滴滴上線了5大安全措施:如「人像認證」通過「人臉識別」技術對司機的身份進行二次確認,車主只有臉部信息、證件信息、資料庫信息完全一致,才能通過,僅此一項,在註冊階段就拒絕了2500萬不合格申請。如「號碼保護」,利用虛擬中間號的技術,保證司機、乘客手機號彼此不公開,等等。

去年開始,滴滴上線了「緊急求助」按鈕,並成立了7*24小時專業應急團隊在線。只要用戶按下行程界面內的「緊急求助」按鈕後,系統會給用戶設置的所有緊急聯繫人發送簡訊。同時滴滴安全系統將會開啟錄音和實時定位,並將錄音和定位信息實時傳送至滴滴出行安全平台,為用戶保留相關證據。滴滴客服人員會在第一時間幫助、指導用戶避險,並協助緊急聯繫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相比較傳統計程車,用戶只能通過電話報警的方式來說,這種「緊急求助」的方式,很顯然有了更大的進步。

網約車更安全。其實是個顯而易見的結論——從車輛到司機,一切的數據都可以實時追蹤。這也是網約車之所以能夠迅速做大的原因所在,畢竟用戶是用人民幣投票,選擇了網約車,就如電商被污名化,但電商的交易一致在增長。

這點來說,滴滴出行與阿里兩個平台,也確實是難兄難弟。它們成為重要網路平台,受到用戶喜愛的同時,也受到了部分非議與質疑。俗話說,欲戴皇冠,必承其重。就是這樣。

滴滴廣告刷屏的時候,某自稱「除了安全什麼都不會發生的」B2C自營專車公司已經準備了一系列海報要回擊滴滴本次的安全宣傳。鑒於其之前一些列不入流廣告我就不對他們的做法本身進行評價了。

這家專車公司每天只有20萬訂單,相比滴滴每天2000萬以上的訂單量,不過百分之一,卻因乘客死亡公司逃避推脫責任,被鬧到了法庭上。

可見安全與否與模式無關,計程車、B2C專車一樣會有交通事故、刑事案件和司乘糾紛。而真正要解決千萬級的出行需求,靠B2C自營是沒有希望的,只有通過分享經濟讓閑置的私家車資源能夠加入到出行服務中來。

這種模式決定了網約車的安全不可能依賴高成本、強管控的「模式」,用過抑制民眾需求、抬高價格來提升所謂的安全門檻,真正到安全系統應該是有生命力的,可以進化的,這種系統根本的依靠是技術,也就是滴滴所說的「科技讓出行更安全」。

滴滴的做法是,通過分享經濟降低出行成本,提升運力,滿足更多出行需求的同時,利用技術手段提升整體出行的安全水平。

目前,滴滴上線了5大安全措施,這其實就是,滴滴出行從淘寶向天貓的飛躍,實現了平台服務超過所謂自營B2C的門檻。希望一切的誤解,最終都將煙消雲散。互聯網,不應該受到偏見。


推薦閱讀:

TAG:滴滴出行 | 网约车合法化 | 出租车行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