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被打了,怎麼辦?——對《你的孩子真的在「撒謊」嗎?》評論的回應

寫在前面的話:由於看到前幾天發的文章——《你的孩子真的在「撒謊」嗎?》一文的評論區有較多網友的質疑和探討,因此作文進一步闡明邏輯,指導家長們如何看待和處理孩子打鬧的事情。

文/曹懷寧,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首先,我要先來重新強調三個在那篇文章中已經列舉的事實:

一、我兒子是在與那個小女孩搶玩具的過程中,不小心碰到對方的,並不是故意打她;

二、那個被我兒子「欺負」的小女孩,從始至終沒有一點不高興的反應,她甚至不明就裡;

三、相反的,從一開始,她的媽媽情緒就非常激動憤怒,而且不分青紅皂白就沖我兒子大聲嚷嚷。

我強調這三個事實,並不是為了要為我兒子開脫,而是為了呈現這樣一個事實:這個媽媽在當時當刻有非常明顯的負面移情,她處在自己投射出的世界中,將我和我兒子當作了欺負她的假想敵。具體的分析在上一篇文章中已經詳細呈現。

所有真正親手帶大孩子的父母都會知道,一群三歲左右的孩子湊在一塊兒玩時,打打鬧鬧搶玩具,偶爾哭一鼻子是再常見不過的事。一般做父母的都是把各自的孩子拉開,教育、哄勸,有時甚至連道歉都免了,然後大家一笑而過。

我兒子有沒打過別的孩子?有。當其他孩子因為他的舉動而不高興或哭泣時,我會第一時間帶著他道歉,而且,我兒子也會老老實實地認錯——他知道是自己把別人打哭了。

但是,因為上述的那三個事實,使得那一事件十分特殊,而且其中有很多值得討論的內涵,所以我才專門撰文詳述。

很遺憾的是,評論區的很多人也直接進入了自己的投射世界中並作出情緒反應,卻無視明顯的事實。

這恰恰說明了,移情與投射是多麼無處不在,難以覺察與抵擋。

評論里有很多人「義正辭嚴」地指責我:「如果是你兒子被打了,你會怎麼樣?」

我的回答是:「還是這樣,先弄清楚情況,再決定該怎麼辦。

三歲的孩子本身就處在第一個叛逆期,他們開始產生意志,有了自己明確的想法,並且躍躍欲試想要將其付諸實踐。但控制自己行為的理智與自控力,卻沒有相應地發展起來。或者說,自控力與意志,正是要在這一階段靠父母不懈的引導與示範,才能漸漸幫助孩子獲得。

自控力與意志,在這裡其實是一對矛盾的反義詞。自控力要求孩子壓抑住內心迫切的需要,讓自己不去做某事。而意志要求孩子哪怕在困難有壓力的環境下,也要堅持去做某事。

這時候,作為父母,我們的言傳身教就非常重要了。我們既要約束孩子的不良行為,也要鼓勵他勇敢去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而這一努力的根本目的,是幫孩子潛移默化地構築良好的個人界限,發展健康的自尊。

個人界限對一個人來說非常重要,在我的諮詢中,看到太多的問題來自於個人界限的設置:或者界限過寬,唯我獨尊,或者界限模糊,來者不拒。前者的自尊,其實稱之為自戀更為合適。而後者,他們的自尊往往比較脆弱。

因為一個人的尊嚴相當程度上來自於他認定自己值得擁有什麼,以及自己具有怎樣的品質。所以,要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自尊,首先要幫他從客觀的角度樹立起一些準則,來界定什麼是理所應當可以得到的,什麼是不能隨心所欲的。但很多父母理不清準則,又習慣於掌控孩子,結果在對待孩子時給人最深的印象就是:我說行,你才能得到,我說不行,你就怎麼也得不到。

孩子從小到大被這樣對待,長大後自然而然就會將自尊建立在他人評價之上:只有他人認可,我才有自尊,我才能被允許得到我想要的。如果他人不認可,我就什麼都不是,我什麼也得不到。

我的來訪者中有很多人是這樣的自尊模式,他們的自尊根基十分脆弱,哪怕一個看似很強的人,都有可能在頃刻間陷入自卑的深淵。我在諮詢時,會努力幫助他們建立起一個相對客觀的價值體系,使他們慢慢能夠認可自身固有的價值,並且捍衛自己正當的權益。

而這一切,如果在小時候就由他們的父母來完成,那將會事半功倍,讓他們從一開始就給自尊打下堅實的基礎。

回到孩子之間打鬧的事上,我的兒子在集體活動時也不止一次被其他小朋友打過。我可以負責任地說,我從來沒有呵斥過動手的孩子。因為我心裡非常清楚,他們並不真的知道自己的行為意味著什麼。一般在這個時候,我會先不動聲色地觀察兩個孩子,看他們各自有怎樣的後續反應。

如果他們沒有進一步的矛盾,或者對方的家長趕忙上來制止,我的兒子也沒有太過激烈的情緒反應,那這件事就這麼過去了,我不會特意說什麼——沒必要特意去向孩子強調他是否難受或者受了委屈。未來的生活中到處都會有不順心的事,從現在就開始意識到並接受這一事實,對孩子而言絕不是件壞事。如果我兒子表現得很好,既沒有還手又保護了自己,那我會親親他,誇他做得好,並嘉賞他的品質。

如果對方的家長對此無動於衷,放任他的孩子繼續動手,那我會上前溫和但堅定將他們拉開,保護住我的孩子不被對方傷害,然後教我的兒子該如何應對。起初,我兒子還小時,面對這種情況他不知該如何是好,不是本能地打回去,就是大聲哭泣。後來我一遍遍地教他:「如果有人來搶你的玩具,你就緊緊抱住玩具,然後對他說『你這樣是不對的』!」我兒子記得很牢,現在,他會熟練地側過身子,將玩具緊緊護住,並且大聲地捍衛自己的權益:「你~這~樣~是~不~對~的!我~生~氣~了!」後一句是他自己的創造,他能夠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感受,我覺得很棒。

每個孩子都應被旁人恰如其分地尊重,也有權利得到父母良好的照顧和示範。我絕不是個完美的媽媽,但我一直在努力。

-end-

延伸閱讀:《能否做正確的事,這是個能力問題》

作者簡介:曹懷寧,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諮詢實踐超千小時,主擅領域包括婚戀情感、人際交往、兩性心理、人生規劃、家庭關係等。自2011年開通新浪微博以來,粉絲六萬多人,堅持定期回復私信,無私為近六千名求助者提供諮詢,諮詢解答超千萬字。《婚姻與家庭》雜誌特邀專家,多家媒體簽約撰稿人。

微信公眾號:心理諮詢師曹懷寧(caohuaining)。

新浪微博、知乎、頭條號:心理諮詢師曹懷寧。

推薦閱讀:

于飛心理:改變其實是一場革命
為什麼用父母的錢出去玩,心裡總會有強烈的負罪感?
144意識障礙——夢遊
注意力是一種能量
從吃飯睡覺打豆豆開始說起——淺談敘事治療的去中心化

TAG:儿童教育 | 家庭教育 | 心理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