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和以色列在政治之外的較量
2017年4月12日,以色列塔皮特新聞社(Tazpit News Agency)發文嘲諷內賈德參加伊朗總統大選,而這只是伊朗和以色列之間較量的一個縮影。中東目前處於一個大博弈、大動蕩、大角逐的時期,各種勢力面臨新一輪的較量和重組。
伊朗前總統內賈德(2005—2013)
來源:http://dw.com
伊朗和以色列作為中東地區的大國,不僅在政治領域進行殘酷的角力,還在經濟、科技、文化、體育等領域時時刻刻、明裡暗裡的進行較量,這對中東局勢的走向影響深遠。
經濟競爭
伊朗和以色列是中東地區的一對死冤家,彼此之間有過多次未見硝煙的暗戰。早在內賈德當政時期,伊朗政府的高層官員與非洲國家互動頻繁,簽署了很多商業、石油、外交等方面的合作協約。
伊朗當時的非洲計劃直接的意圖是打破西方國家的封鎖,積極尋找新的盟友,支持其發展核計劃。伊朗幫助塞內加爾建立石油、化工、拖拉機廠,作為回報,塞內加爾公開支持伊朗發展核計劃。
此外,內賈德還訪問了甘比亞;在西非,伊朗與茅利塔尼亞和奈及利亞建立起緊密聯繫;在東非,伊朗幫助蘇丹(穆斯林國家)變成非洲第三大軍火製造商,2008年兩國簽署了軍事合作條約。
2013年4月15日,內賈德擁抱尼日總統Mahamoudou Issoufou
來源:.http://africareview.com
除了這些行動外,伊朗還在培養一些潛在的地區盟友。2009年,內賈德訪問了肯亞,受到熱烈歡迎。他不僅與肯亞簽署400萬噸原油出口協議,還開通了德黑蘭與肯亞首都內羅畢的直航航班。
伊朗還嘗試利用其石油進入烏干達,非洲次大陸外交和經濟巨人辛巴威也與伊朗一道支持巴勒斯坦人反對以色列。
伊朗對非洲積極態勢引起以色列的擔憂,非洲成為兩國爭奪的對象。2009年,以色列外交部長利伯曼率領代表團對衣索比亞、迦納、肯亞、奈及利亞和烏干達進行訪問,鞏固自己在非洲的利益,抵消伊朗在非洲的影響力。
盧安達總統Paul Kagame於3月26日在華盛頓論壇上讚揚了盧以關係
來源:http://enca.com
隨著中國的復興和「一帶一路」計劃的提出,伊朗和以色列對中國展現出積極的態度,兩國都有「向東看」的傾向,積極與中國進行經貿、文化的交流和合作。在這個層面上,兩國處於一種相對的競爭關係,都想利用「東風」增加本國的生存空間。
文化衝突
文化是軟實力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伊朗和以色列的文化存在很大差異。
前者信仰伊斯蘭教,創造出燦爛的波斯文明;後者信仰猶太教,同樣擁有上千年的古老文明。民族心理、文明內容、價值觀和意識形態的不同,決定了兩國之間的矛盾很容易激化,觸發了兩國之間複雜的較量和博弈。
由阿斯哈·法哈蒂導演,沙哈布·侯賽尼、塔蘭涅·阿里多斯蒂主演的伊朗電影《推銷者》榮獲第69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劇本獎、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法哈蒂宣布在以色列上映他的最新電影《推銷者》時遭到伊朗媒體的廣泛批評。
《推銷者》海報
來源:http://imdb.com
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說道:「這並不是第一次在以色列放映法哈蒂的電影,他的《一次別離》同樣受到佔領耶路撒冷者的歡迎,這部電影在2012年早期的時候,開始在以色列影院上映。」電影中傳播的價值觀正是伊朗和以色列暗含的分歧,甚至是文化上的衝突。
體育較量
1979年,伊斯蘭革命爆發後,伊朗和以色列關係迅速惡化。例如,在國際比賽中,伊朗運動員不願與以色列運動員競爭。
1983年,在蘇聯的基輔舉行世界摔跤錦標賽,這也是伊朗與以色列進行的最後一場比賽。伊朗的摔跤手比詹·賽福哈尼(Bijan Seifkhani)與以色列的羅賓遜·康納什維利(Robinson Konashvili)對抗,最終來自伊朗賽福哈尼以7-4贏得比賽,世界排名上升至第九。
賽福哈尼贏得比賽的消息傳到國內並沒有贏得掌聲,而是遭到伊朗外交部的斥責。外交部立即下令要求摔跤隊返回國內,當國家隊回到國內,隨行的官員也被譴責。伊朗外交部稱:「伊朗不承認以色列國家的合法性,我們的運動員沒有必要與他們競爭。」這次事件基本宣告伊朗和以色列之間的體育交流終結。
伊朗國足隊員阿里拉扎·加哈巴士
來源:http://wikipedia.org
最近的例子是伊朗國足隊員阿里拉扎·加哈巴士(Alireza Jahanbakhsh),他既是伊朗國足隊員,同時效力於荷蘭的AZ阿爾克馬爾(AZ Alkmaar)隊。
本賽季的歐洲聯賽,荷蘭的阿爾克馬爾隊和以色列特拉維夫馬克比特隊在同一小組。介於目前伊朗和以色列之間的形勢,加哈巴士要求休賽。
軍事比拼
2012年,以色列防長瓦希迪稱,伊朗的防禦性軍力已經增強到足以消滅以色列的程度。這句話雖然有誇大的意味,但從側面上體現了伊朗軍事力量不斷增強。目前,伊朗國家武裝力量由軍隊、伊斯蘭革命衛隊和治安部隊組成。
武裝力量總兵力約90萬人,動員部隊約110萬人。軍隊由陸軍、海軍、空軍和防空部隊組成,總兵力約43萬人,其中陸軍約36.5萬人,海軍3萬人,空軍3.5萬人。 革命衛隊總兵力約43.7萬人,其中陸軍約39.9萬人,海軍2萬人,空軍1.8萬人。此外,還有治安部隊4萬人。
從兵力數量對比上,伊朗明顯處於上風,以色列只能在武器裝備和兵員素質上提升。以色列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現役部隊18萬人,預備役人員45萬人,國防預算多年保持在國內生產總值的7%。
不過,美國的M-40和M-60坦克被以軍改進多達114次,性能大大提高。此外,以色列「雄獅」戰鬥轟戰機、「費爾康」預警機、無人偵察機和空對空導彈也處於世界一流水平。
以色列在航空和裝甲方面具有優勢,而伊朗在有生力量方面佔據上風。軍事力量不僅關係到國家的安全,同時關係到地區的影響力和國家的地位。兩國都憑藉著強大的軍事力量成為中東地區的大國,插手其他國家內部事務,培養自己的代理人。
地區爭鬥
伊朗和以色列作為中東地區的兩個大國,都有稱雄一方的野心。
在敘利亞問題上,伊朗和俄羅斯聯手幫助巴沙爾,打擊反政府武裝組織。然而,以色列堅定地同美國站在同一陣線上反對巴沙爾政權。外部勢力不斷介入敘利亞問題,導致敘利亞問題更加複雜和難解,戰亂頻仍,民不聊生。
伊朗同時不斷惡化以色列的周邊環境,增加以色列的安全壓力。伊朗通過支持真主黨和哈馬斯反以活動,對以色列進行有效的牽制。
當年,伊朗發展核技術,更是引起以色列的恐慌。以色列不會允許伊朗出現核力量,堅決對伊朗進行制裁,甚至揚言對伊朗進行軍事行動。
伊朗和以色列在經濟因素、軍事力量、霸權因素、地區問題、文化教育等方面進行沒有硝煙的暗戰,激化了地區力量的對抗。伊朗經過多年的經營,在中東地區形成一個「反美、反以」的陣營,而以色列則成為親美集團的成員。
這兩個陣營並不是絕對的對立,陣營的國家或組織又夾雜著複雜的利益關係,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伊朗和以色列之間的較量和對抗。例如親美陣營中土耳其,在敘利亞問題上與俄羅斯和伊朗達成共識,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表達與俄羅斯和伊朗保持最高的政治經濟關係的願望。
伊朗和以色列兩國的敵意根深蒂固,兩國在未來仍將處於長期的較量、剋制之中,維持中東地區政治體系的動態平衡。
參考文獻
【1】《經濟學人》:伊朗和以色列爭奪非洲盟友,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10-02/10/co ntent_12960858.htm
【2】How Iran-Israel conflict has played out beyond political realm
How Iran-Israel conflict has played out beyond political realm
【3】中國外交部通告
今日主筆李明偉
推薦閱讀:
※馬克龍、摩洛哥和非洲
※土耳其2017:準備好應對2019年的一系列大選了嗎?
※這個政黨能發揮土耳其人與庫爾德人溝通橋樑的作用嗎?
※卡達危機積重難返,外交斡旋長路漫漫
TAG:中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