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之欲》:死亡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活過

「有時候我想到自己的死亡,這部《生之欲》即是那些思考的產品。」 ——黑澤明

1952年黑澤明的電影《生之欲》上映,作為慶祝東寶創立20周年紀念的映畫,也是黑澤明電影中在觀眾心裡僅次於《七武士》的電影。黑澤明拋棄了以往大格局,以及探討重大社會問題的習慣。而是把個人放到時間這個維度上,來探討死亡對於人的意義。而且從各個層面對社會進行了刻畫與剖析。

影片可以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渡邊得知自己將死後,通過多種途徑來證明自己活過的過程,以及在這個過程中的重生成長。第二部分是指在渡邊死後,通過眾人在渡邊靈堂上的話來還原渡邊是怎麼實現人生意義的,以及還原當時的社會和眾人嘴臉。

第一部分注重於個人新生軌跡的變化,第二部分則是勾勒出社會的各種複雜以及人心的變換。所以當個人的成長與社會的種種黑暗交錯在一起時,使得後半部分變得分外深刻和精彩。

《生之欲》美版海報

渡邊最後生命歷程是被迫得知的,所以他用自己餘下的生命來思考自己一生,以及怎麼在剩下的時間中實現他的人生意義。所以他把死亡比喻成溺水(這也取自黑澤明的真實經歷),把死亡前的各種依靠嘗試比喻為溺水時可以抓住的稻草。

所以他首先去尋求親情的依靠,但得知自己獨自撫養20多年的兒子竟只惦念著他自己的存款和退休金,看見他與女職員在一起時,第一反應是讓父親劃分好資產的繼承問題時。渡邊兒子對於親情的冷漠以及對於父輩完全的索取,使渡邊在生命最後對親情完全失望,也不對親情報有什麼希望。當渡邊死後,兒子在靈堂上的一言不發,我們可以悲觀的發現,被渡邊獨自撫養20年的兒子其實完全不了解父親,但渡邊即使向職員抱怨兒子,但依舊是愛著兒子的。所以才能在他死後,依舊給兒子留下了所有積蓄和辦理退休金的手續。

在亞洲文化下的親子關係中,人類的成長從一定意義上就是對父權的反抗。兒時父權的權威與不可忤逆,青年時對父權的正式違抗父權,以及到自己有了基礎後的父權完全的旁落。使得大部分父子關係都不親近,而且由於只求付出,不求回報的父母心理,使得在孩子成長後(即父權抵抗成功後),父母就成了只索取不付出的目標了,也造成渡邊兒子這種情形。

當對親情的希望結束後,渡邊想到自己以往浪費掉的人生。循規蹈矩,按部就班30年的渡邊發現,其實在他幾張獎狀的下的他過得其實是「木乃伊」一樣的人生。所以他想用餘下的時間來反抗以前的歲月,所以他在偶遇的落魄小說家的陪伴下開始了自己的享樂之路,這裡渡邊新買的帽子也預示著渡邊的新生與自己對於生命思考的開始。

但在一番享樂後,他發現自己依舊是寂寞的,依然找不到自己的生命意義。無論渡邊在那個風月場所,都是暮色沉沉,缺少生命力的人。所以在渡邊揮霍完5萬元後,他明白了自己在生命最後假如享樂的話是不會彌補自己過往的歲月的,只會更加浪費自己的時間,他想獲得對於生命的信心,一種對於生命充滿樂趣的力量。

所以渡邊對離職的女職員身上那種活力異常的感興趣,對於放棄安穩的工作而去追尋自己喜好而辭職的勇氣。而渡邊也想獲得自己在生活中逐漸迷失的生命力,所以他不斷接近女職員,請她吃飯,送她東西,只是因為在她身邊渡邊可以感受到自己活著。終於渡邊在女職員懊惱的最後一頓飯中,渡邊找到了自己活力的來源,以及自己活力的釋放方式和來體現生命力的出口。電影中渡邊走下飯店樓梯時,樓上女生唱起的《生日快樂》,預示著渡邊的正式新生。

假如至此結束,那也只是一個普通人尋找自我生命價值的故事,當然也是一部較好的電影了。但黑澤明不滿足於此,所以他讓渡邊在電影2/3時就去世了,又借用別人來描述渡邊在餘下的時間是怎麼證明自己活過的。而且大量的人物對比,其他人物的刻畫,使得其他的生活方式以及生命價值的討論變得更加激烈。而且對於普羅大眾、社會現象的諷刺刻畫,也使得電影內容變得更加豐富。

在渡邊的靈堂上,獨攬功勞卻不肯自己說出口的副市長,阿諛奉承專說領導想聽的話的部長,真正祭拜懷念渡邊而哭泣的居民,尋求事實但受政府引導的記者,能清楚認清事實但不肯承認的同事,對於自己親人沒有絲毫了解的家屬。每個人都是懷著不同的心對渡邊的所做所為進行各種的猜測。當他們的同事一步步推斷出渡邊為何性情大變時,一方面為自己的不作為找借口,一方面把渡邊的激情算在他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上,一方面說自己其實和渡邊具有一樣的能力和毅力,一方面又說自己這樣全是社會使然,制度弊端。當他們借著酒力把真話都說出來時,一幫人立下了繼承渡邊遺志的意願。但轉天又都如往常,而且還把真正有良知的人向社會低頭。

中國人講究立德、立功、立言,其實說到底是實現人生意義,實現自己的不朽,用自己的所做所為來對抗時間。渡邊是幸運的,他得知了自己的死期,可以拋棄所有來使自己完善人生,雖然醫生出於好意隱瞞渡邊,但他偶然得知自己的死亡,卻從另一個方面成為促使渡邊做這些事的契機。即使渡邊曾經平淡,甚至是碌碌無為。但渡邊終究是為數不多可以知道自己死期的,可以有勇氣來做使自己快樂的事。未來充滿未知的我們,在受著生活壓力和社會壓迫的情形下,我們怎麼樣走自己的人生之路。我們要實現個人的意義,或許拋棄和受到的壓力比渡邊更多,但幸運的是,我們有可能在活著的時候感受自己的不朽。

偉大的導演從不向我們直接輸出觀點,他們會講述精彩異常的故事,而且講故事的手法新穎。他們可以用一個人的經歷來帶出時代的變化,可以看出主角所處的社會環境以及思想氛圍。楊德昌的《一一》如此,陳凱歌的《霸王別姬》也如此,黑澤明的《生之欲》也是這樣。

電影是1952年拍攝的,當時日本剛剛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爭的結束使得這個國家有著巨大的失敗情緒,因此產生的享樂盛行,辦事效率底下的氛圍。在這種氛圍下,無作為,混日子倒成為了更好的生存之道。在這種情況下其實是當時的大部分人都缺少自己的目標。片中的那段《生日快樂》更好像是唱給這個國家的,而青年女職員的經歷也象徵著年輕人的奮進與活力終究會改變這個社會,會改變這個國家。但現實終究是另一回事,政治的黑暗會重複,而且還把更多的人拉入深淵,並且所有的苦難最後都會有人民來承擔。但依舊有不顧一切,認清死亡的人來改變這個國家。而事實也證明日本快速從戰後恢復過來,經濟持續增長,不知道這其中有多少個渡邊的功勞。

真正的悲傷和快樂都是孤獨的,所以渡邊在他建的公園裡,盪著鞦韆死去。他也真正因為追求心理的滿足感,而找到了生活的意義,從而實現了人生的不朽。至此,死亡對於渡邊來說已經不是一個問題了。片尾警察送回家他的那頂帽子也象徵著渡邊完成了生命的輪迴。

渡邊已經找到了對於死亡的意義,但其他人依舊過著原來的生活,其實死亡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活過。

文/雲計算11號

推薦閱讀:

《王牌保鏢》:怨婦保鏢與話嘮殺手的「人在囧途」
《劍雨》:辟水埋劍,路話江湖
有關《金陵十三釵》的爭論反映了哪些社會問題?
最成功的潛入是,你的家庭,缺我不可
《源代碼》和《月球》哪個更值得觀賞?為什麼?

TAG:电影 | 影视 | 黑泽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