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的歷史使命已經完成
我上一次作為司機在滴滴平台接單,是今年1月22日下午。那天我在學院南路辦完事回家,想起年底打車難,加價多,作為一個不稱職的、看空滴滴的專車司機,應該再給滴滴一次機會,於是我打開了滴滴司機客戶端,開始聽單。
五分鐘過去了,手機並未響起,為了擴大選擇範圍,我將接單類型擴大到了快車單,於是有一個訂單被指派過來了。距離只在一公里之外,然而這一公里,我走了十五分鐘。為了預防被乘客投訴,我把當時的路況截屏了。
至於之後發生了什麼,容我後邊再說。
時間快進到4月中旬,以北京為代表的一線城市,專車實施細則即將落地,滴滴面臨運力大面積流失的殘酷現實,更因為漲價和加價引發了屠龍少年變惡龍的指責。在這個關鍵的時間點,我要說,滴滴已經完成了幾個重要的歷史使命,這場資本推動的鬧劇,也算有所成就。今天,我來盤點一下滴滴這幾年來為國為民做出的貢獻。
挑戰政府監管,推動政策完善
關於這一點,我在2013年曾有過觀點:
當然,完蛋這個說法是比較誇張的,我想表達的觀點是,出行市場並非完全的自由競爭市場,涉及人身財產安全、資質審核、機動車管理、交通管理、就業政策、城市規劃等多個複雜領域。滴滴的所作所為,並非單純提供出行服務,而是通過提供出行服務,獲取計程車(傳統巡遊計程車加網約計程車)的定價權和調度權。而定價權和調度權合在一起,叫做管理權。由於上邊提到的原因,你們認為,政府會把出行市場的管理權,放權給一家企業么?
去年網約車新政的出台,出行平台的公關文滿天飛,不明真相的司機和部分屌絲也歡呼雀躍,覺得黑車洗白有望。我在去年的舊文《「新政」的真實面目:出行領域的分享經濟已失敗,「專車」將終結》中,已經明確指出,新政的出台,意味著對網約車的治理有法可依。那接下來的,肯定是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了。一二線城市的地方政府,出於管理考慮,對專車規模加以限制,是必然發生的。至於三四線城市,打車兜一圈也花不了幾個錢,私家車和摩托車的普及率又明顯高於一線城市,即使對網約車不加限制,也沒什麼生存空間。總之,網約車通過補貼瘋狂造勢,倒逼政府出台管理政策,所謂求仁得仁,也算是一個不錯的法制和政策建設實踐案例。
讓部分投資者獲得了利益
既然網約車市場被打壓是一個大概率事件,難道投資機構都是白痴,還不如我一個野生的產品經理眼光通透?排除了一部分跟風的投資機構確實由白痴把持的可能性,剩下的機構,在這場鬧劇中,也算求仁得仁了。
在早期投資人而言,一個項目的最終結局不重要。資本市場是很無情的,做股票的還懂得靠股價波動來掙錢,那麼參與一個現象級企業的早期投資,無論如何是可以在瘋狂的市場泡沫中賺到錢的。至於最終是不是雷,反正沒炸在自己手裡就行。滴滴和快的的成長,成就了很多人,包括見好就收積極甩鍋的快的和優步中國。不管是眼光還是運氣,這種做波段的收益,確實令人羨慕。
在騰訊和阿里這樣的戰略投資人而言,一來不差錢,二來通過高頻場景推廣自身的移動支付業務,這點投入是很合算的,至於滴滴的股份,那簡直就是白送的。如今縱使估值縮水,上市艱難,這筆投資總是合算,好比在房價兩萬前買了北京的房,如今就算再設置十個新區,至少這筆投資是不會虧的。
多說一句,之前有人認為滴滴的投資方有國資出現,從而認為其具備了政策下的免死金牌。事實證明,他們還是想多了。
推動傳統計程車行業改革
網約車平台來勢洶洶,除了驚動了政府,迅速出台管理政策之外,還驚醒了一批實力雄厚的傳統計程車企業。以北京的首汽北汽和上海的大眾強生為代表的傳統計程車企業,痛定思痛,瞄準了c2c網約車的幾大死穴,迅速調整戰略,推出了各自的B2C網約車,積极參与市場競爭。
以北京的首汽為例,在2016年大刀闊斧縮減旗下巡遊計程車的比例,推出主打中高端出行的首汽約車。標準化的車型配置、整潔的車內環境、資深計程車司機提供服務、京B營運車輛號牌、標準化資費不搞加價。。。由奢入儉難,現在我反正是不想再坐車型五花八門、車內臭氣熏天、司機看著導航還不認路、隨時會被運管查處、動輒來個加價的c2c網約車了。此外,據說首汽正醞釀下調目前的舒適型專車的價格並聯合多家計程車企業擴充運力,這個消息的可信度還是很大的。這對於寄望於高端出行市場的滴滴,又是個壞消息。
必須提到的是,高端出行市場,是滴滴一直覬覦的市場,並將其視為目前擺脫新政影響的出路之一。遺憾的是,輕資產模式很難進入這一市場,而企圖聯合計程車公司甚至自雇司機加租賃車輛進入這一市場,在該市場的傳統玩家面前並無優勢。但,滴滴發揮的鯰魚效應,還是要給與肯定的。今後我們能夠享受多樣化多層次的出行服務,這個功勞要算在滴滴頭上。
讓順風車概念深入人心
我一直認為,順風車是社交重於出行,應歸於出行社交領域。據說滴滴順風車部門內部也是這樣認為的,但也因此經常被其他部門的同事嘲笑。無論算社交產品或者其他什麼類型,在主產品燒錢推廣的同時,順便解決了順風車出行的信息不對稱和信用問題,是滴滴這幾年的一大功德,值得肯定。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也提到過,高端化和順風車,是滴滴的兩大出路。既然高端化存在各種困難,順風車在迎合低碳環保概念方面政治正確,按理應大力發展。可惜,急於造血變現的滴滴,近期只是默默提升了順風車的抽成比例,在產品運營策略上似乎沒有什麼大動作。
滴滴低調處理順風車業務,最大的可能性,是由於其順風車業務的合規性存在問題。由於網約車新政明確提出,企業和個人「不得以私人小客車合乘名義提供網約車經營服務」,滴滴的快車拼車和順風車業務,由於集成在主產品中,難逃偷換概念的嫌疑。滴滴在天津拿到的《網路預約計程車汽車經營許可證》中,明確指出經營範圍內 「不開展私人小客車合乘業務 」。
無論如何,推動順風車概念深入人心,也算是滴滴完成的歷史使命之一。至於這個市場後續是否仍由滴滴主導,這個我們不妨靜觀其變。
讓乘客和司機做了一把韭菜,再次印證了「窮家富路」的古訓
滴滴發展前期給普通用戶製造的最大幻覺是,讓大家以為黑車上路,可以降低出行成本,並暗指計程車行業設立許可審批門檻,動力來自於暴利。彼時滴滴快的優步們奔跑著燒錢,司機和乘客爽到飛起,恍惚間以為出行市場進入按需分配了。早期的專車司機,確實有人賺到了不少錢,但樸實的司機們很多以為這是個可以持續投入的事業,竟然自己貸款買車,然後就被套牢了。說句題外話,資質平平的普通人,如果突然賺到超越自身水平的一筆錢,一定要記住這是時代紅利,不是自己的本事,千萬要保持清醒,理性投資。
可惜燒錢這種事終歸無法長久,而取消補貼後的滴滴,迅速淪為眾矢之的。斗米恩,升米仇,滴滴著實領教了一把人性的險惡。司機自帶車作為個體戶,滴滴作為企業,目的都是賺錢;而乘客有公交地鐵不坐來坐計程車,圖的是便宜。司機和平台賺的錢等於乘客花的錢,可惜這個等式,怎麼看都難讓兩頭都滿意啊。具體分析,本人在2015年的《為何說低價專車是沒有前途的?》都有說明。「窮家富路」這個道理很樸素,出行的舒適度、時間成本和費用本來就不可兼顧,任何違背經濟規律企圖改變這一點的嘗試,必將淪為笑柄。
而新政細則的實施,更是進一步剝離了低端的運力,明確了計程車對於公共交通的補充地位而不是城市出行的主體地位。隨著春節後北京交通的擁堵緩解,吃瓜群眾終於意識到,計程車行業的許可制度,是為了不讓大家堵在路上寸步難行。而滴滴,恰是那個製造擁堵的、貪婪的商人。
聽聞北京的快車價格已經與計程車價格持平甚至略高,而合規的運力,如筆者這樣的京籍京車滴滴註冊司機,並不屑於為仨瓜倆棗出賣自己的時間。前文中,筆者最後一次開滴滴,接乘客路上一公里的路堵了十五分鐘,上車後五公里的路程才掙了十五塊錢,乘客帶了個七八歲的半大小子,在后座上爬上爬下,不斷蹬踏座椅靠背和車門,而筆者頭一天剛剛洗的車。說起來,這種不賺錢又慪氣的工作,誰愛干誰干吧。哦對了,跑專車之前還得去變更車輛用途,多交保險,考網約車駕駛證,並且在車上裝個GPS報警裝置。寫到這裡我自己都覺得荒誕,願意費這個勁掙這個錢的,直接去開巡遊計程車好不好?
滴滴的歷史使命已經完成,至於後邊的什麼大數據智慧出行,無人駕駛之類的故事,能否成真,我個人是不關心的。作為出行市場的一哥,少則三五年,多則十年八年,肯定也能把之前燒掉的錢掙回來,我看好滴滴哦。
行文至此,想起易到司機正在為提現而維權。都說互聯網行業用戶就是財富,可惜司機資源之於專車平台,更像是一把雙刃劍。《瘋狂的石頭》里有段台詞很精彩,發在這裡作為本文的結尾吧。
判官:十多年移動產品經理工作經驗,曾從事手機及ROM行業,現在專註於社交產品
推薦閱讀:
※這很好,我的MINI Cooper不能當專車了
※滴滴和優步中國會合併嗎?
※有易到的員工嗎?好奇為啥這個收費規矩隔幾天就漲價?是什麼原因呢?坑人啊?
※專車和計程車的矛盾在哪裡?
※專車未來前景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