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王小波 | 不談性不談愛,只想分享一些往事

接觸王小波是在十多年前。當時,我讀高二。

那時,沒有多少課外書籍可閱讀。我所接觸的,幾乎都是金庸、古龍的武俠小說。盜版的網路小說也開始火了,同學喜歡看。我不怎麼喜歡,因為盜版的紙質的手感實在是糟糕。好在網路購書,已經起了苗頭。

有一本貝塔斯曼書友會的購書目錄,不知從何時起就出現在班上。小冊子色彩斑斕,紙質柔和,各種各樣的書籍簡介,讓我讀了非常羨慕。理科課的時候,我就一遍又一遍地翻著購書目錄,然後盤算著生活費,精挑細選地選擇需要購買的書。

王小波的書,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之下進入我的眼帘。促使我買下第一本王小波的書的,是《黃金時代》腰封上的一句文案——好像是「饑饉的年代,性成為了唯一的樂趣」。

潛伏在身體內的荷爾蒙,面對著赤裸裸的挑逗,選擇了屈服。

在貝塔斯曼買書,不像現在,可以在網上下單,然後等著快遞上門。那時,我需要去郵局裡往貝塔斯曼寄錢,想要購買什麼書,得寫在匯款單的留言了。一張匯款單,能寫多少字呢?只記得購買最多的一次,是跟班上幾位成績好的同學,湊足了兩百多元錢,可是一筆巨款。貝塔斯曼是騙子嗎?不記得自己有過這樣的懷疑,只記得午休時騎自行車到街上寄錢的情形。

郵局在街上,離學校有三里路,騎自行需要十五分鐘。郵局下午四點鐘下班,而放學已經過了四點了,前去寄錢自然是來不及,只能趁著午休兩個小時,向老師請假,前去郵局匯款。

郵局櫃檯里坐著的是一位中年人,五十歲左右,戴著眼鏡,穿著綠色的制服。他見我來匯款,應該是擔憂這名學生,被人所騙,於是多問了幾句。

末了,他說:「網上買東西不知是真是假。」

但這樣的話,並未使我懼怕或擔憂。那些未讀過、未見過的書,實在是太有誘惑力了。

他見我沒有改變主意,只好幫我辦了業務。可能是剛剛實現電腦辦公,所以他打字極其緩慢,用五筆一字一句地敲打著。敲打鍵盤的聲音,清脆又遙遠。

此後,就開始漫長地等待,等著書寄過來。每周四,郵遞員會到學校里來送信送報紙。當他送來包裹單之時,就是書到了。一張包裹單,彷彿散發著油墨香,拿到手中,心情不由激動和期待。於是,周五中午就興沖沖地請假,前去取書。

一大包裹的書,運回了學校,真是開心。

然而,《黃金時代》並沒有給我留下太多的深刻的記憶。只隱隱約約地記得,有一位平時比較頑皮的同學,借著這本書去讀,還的時候一臉的擠眉弄眼。

真正開始閱讀王小波,是在大學。那時,我已經決定自己未來要從事與寫作有關的工作。成為作家的夢想,開始支撐著我去閱讀大量的書籍。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那套《王小波全集》,是我大學四年的枕邊書。尤其是《黃金時代》、《青銅時代》、《我的精神家園》和《思維的樂趣》。

像所有熱愛寫作的青年一樣,王小波深刻影響到我的寫作。王小波所提倡的「文學應該有趣」的觀點,我全盤接受。有段時間,我非常痴迷於王小波的敘述與恣意的想像。我在刻意地模仿他,寫過唐朝大學的故事,寫過現代大學的故事,也寫過東漢末年荒謬故事。

這段時間,並不算長。度過最初的學習之後,我逐漸意識到王小波的敘述方式,可能並不適合自己。我並沒有他的幽默天賦和敘述語言,而且,我再怎麼去學,始終也不過是「小波的門下走狗」。

最終讓我放棄王小波方式的敘述,卻是苗煒的《寡人有疾》。苗師傅段子講得好,也具有知識分子風範,但這本書里的三個中篇,讓我意識到王小波的幽默感是天生的。

這些,無論如何都是學不來的。

當然,即使是拋開小說,王小波也是對我影響最深的作家之一。他的見識,他的文學觀,都讓我打開眼界。

今晚,推薦王小波的三篇隨筆。

《我的師承》

這篇文章乃是《青銅時代》的序言,王小波談起了他寫作方面的老師。其中,有一個觀點我經常引用,便是「小說是用來讀的、用來聽的,不是用來看的」,好的文字,自有韻律。所謂韻律,簡單地說,就是字裡行間富有節奏感與音樂美感。所以,我常常主張寫作者應該多讀明清筆記、古典文學。古文所具備的韻律,會讓每個作者都受益匪淺。

前些天,我翻出荷馬史詩《伊利亞特》,讀了第一章,故事極好,讓人欣喜。可到底還是有遺憾,中文譯者已經很努力了,但文字的韻律終究還是損耗了。

在這篇短文里,我認識了杜拉斯、卡爾維諾、米蘭·昆德拉……我跟隨著王小波的閱讀譜系去閱讀——他的審美從未讓我失望過。

《關於幽閉型小說》

「所謂幽閉類型的小說,有這麼個特徵:那就是把囚籠和噩夢當作一切來寫」,這是王小波對幽閉型小說的定義。他在文中以張愛玲的小說為例,認為張是在痛苦、絕望中打轉。

王小波對於張愛玲的評價,我並不是非常認同。但他對「幽閉型小說」的闡釋,對我卻有著非常巨大的啟發。之前,我非常佩服一些作家的勇氣,認為他們敢於自己的不堪與痛苦完整地呈現給讀者。我也一度認為,這些文字,都是好的。

然而,偉大的作家,從來不是賣慘就能成功的。超越苦難(不管是自身,還是歷史)是作家走向卓越的第一步。如果只是咀嚼痛苦,不去超越,也許可能只是高級一點的知音故事。

前些日子,我送了三三一本沈書枝老師的《燕子最後飛到哪裡去了》。原因並不是沈老師文字有多好,而是她對苦痛的敘述和處理。剋制、從容,非常值得寫作者去學習。

《論戰與道德》

王小波雜文名篇多。

常常為人所津津樂道的有《思維的樂趣》、《我的精神家園》、《一隻特立獨行的豬》等,《論戰與道德》顯得並不起眼。我喜歡它,是因為王小波在這篇文章里講了最基本的常識。這些常識,即使是到了今天,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如今是自媒體的時代,是互聯網的時代,一個社會事件出來後,自然會是眾說紛紜。

你有你觀點,我有我想法,這原本是正常。但大伙兒對討論事情本身,似乎不怎麼感興趣,更想要做的是往對方身上潑污水、戴帽子,試圖以此來獲得勝利。這就是王小波所說的往對方身上潑屎橛子。像是「公知」、「女權」等辭彙陸續被污名化,即可說明當下討論的氛圍並不好。

《論戰與道德》告訴我討論問題的基本態度與應該所具備的修養。


推薦閱讀:

王小波給李銀河的信:愛你就像愛生命
四月十一祭小波
愁容騎士還在那裡

TAG:阅读 | 王小波 | 写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