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20周年祭:斯人已逝,而自由主義精神永存

1

「那一天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後來我才知道,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後變得像挨了錘的牛一樣。我覺得自己會永遠生猛下去,什麼也錘不了我。」

這是王小波在《黃金時代》中寫下的經典段落,直到如今依然被許多文藝青年倒背如流。

留在讀者記憶里的王小波,永遠都是年輕而生猛的模樣,文字與為人都是如此。儘管,王小波已經去世20周年了。

1997年4月11日,王小波因心臟病突發病逝於北京,享年45歲。

他已經離開了20年。在這20年里,他的文章不斷流傳開來,無數青年將他奉為堅持理想的自由主義者。每年的祭日,都有人撰文悼念。

真正的追慕者固然有之,盲目的跟風者亦不在少數。王小波是誰?他是一個怎樣的人?我們到底在懷念他的什麼特質?

我們懷念的不僅是王小波,更是他在特殊時代里成長起來的自由主義精神。

他出生在1952年,那時新中國成立不久,舉國上下都瀰漫著理想主義的浪漫氣息。一個舊的時代已經過去,工農階級和知識分子前所未有地團結在一起,紅星真正地照耀到了整個中國。

王小波就是出生在這樣一個朝氣蓬勃的時代。他的父親王方名是中國人民大學的邏輯學教授,他的母親宋華是國家教育部的幹部。

在那個時代,王小波也算稱得上「投胎小能手」了,出生在北京的學者幹部家庭,意味著能少受很多生活上的苦頭,還能從小接受到良好的教育。

2

然而,恰恰就在王小波出生這一年,他的父親王方名被錯劃為「階級異己分子」,被調任到工農速成學校擔任教師,整個家庭都籠罩在「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壓抑氣氛下,生怕被政治進一步波及。

「王小波」的名字,就是來源於這個不幸的事件,「一場風波」的意思。

幸運的是,在1957年,王方名得到了毛澤東主席的接見,政治上的際遇改善了很多。

王小波就是在這樣的一種環境下長大的。一方面,是頻繁的政治運動;另一方面,是五六十年代中國那種依然貧窮卻豪情萬丈的社會氛圍。

物質上的貧窮和精神上的充實,更容易孕育出理想主義和浪漫主義的種子。

既然是學者家庭,自然有不少藏書。王方名由於在政治運動中受了不少罪,不想讓孩子們再學文科。但王小波自幼十分熱愛文學,不僅在家中偷讀父親的藏書,還經常去西單商場的舊書攤讀書,就連撿到農作物種植手冊也依然讀得津津有味。

除了酷愛讀書之外,少年時代的王小波,充滿著野性和調皮。

據他的姐姐王征回憶,王小波上初中的時候,有一天一個小孩子跑去告訴她:「你弟弟在樓頂走邊沿呢,比誰不怕死。」王征嚇得不得了,因為那是五層的高樓啊,一旦摔下來後果不堪設想。

在學校里的王小波也總是搞得老師無可奈何。他對課業並不是十分上心,以至於因為成績不好挨了不少揍。

但他毫無疑問又是一個聰明的孩子,偶爾用心便可使人大吃一驚。

因此還鬧了個笑話,有一次,王小波竟然在學校數學競賽拿了第一名,當老師告訴他的母親宋華的時候,宋華死活不信:「你保准弄錯了,那不是我的兒子。」

3

1968年,十六歲的王小波去了雲南兵團勞動。在雲南的經歷激發了他的創作慾望,他開始進行文學創作。他的著名小說《黃金時代》,就是以雲南的生活經歷作為寫作背景。

兵團的生活是非常艱苦的,王小波身體瘦弱,每天都被累得夠嗆,在疲憊與飢餓的時候,他開始對時代進行思考。

三年後,王小波去山東農村當了民辦教師,1973年,終於返回北京,成為了一名工人。

1977年,鄧小平開始著手改革,恢復高考。王小波沒有參加這一年冬天的考試,因為他的父親還沒有被平反,他心存疑慮,沒有參加考試。

同樣是在這一年,他遇上了自己命中注定的「soulmate」——李銀河。

今天很多人提起李銀河,都會說是王小波的夫人,真正了解李銀河的人比較少。

王小波認識李銀河的時候,他還只是個名不見經傳的普通工人,長得也比較丑。而李銀河年輕貌美,當時已經是《光明日報》的編輯,在各大報紙上都有文章發表。

英國作家王爾德說過:「這世界上漂亮的臉蛋有很多,有趣的靈魂卻很少。」王小波與李銀河的結識和相愛,完全是出自於兩顆有趣的靈魂的互相吸引。

論寫情書的功力,我只服王小波。

「我發覺我是一個壞小子,你爸爸說的一點也不錯。可我現在不壞了,我有了良心。我的良心就是你。」

「你想知道我對你的愛情是什麼嗎?就是從心底里喜歡你,覺得你的一舉一動都很親切,不高興你比喜歡我更喜歡別人。你要是喜歡了別人我會哭,但是還是喜歡你。」

「我把我整個的靈魂都給你,連同它的怪癖,耍小脾氣,忽明忽暗,一千八百種壞毛病。它真討厭,只有一點好,愛你。」

這些情書之所以打動人心,並不只是因為文字,更是因為單純熾熱的感情。在愛情中,王小波依然是個赤子。

4

1978年,王小波參加高考,順利考入中國人民大學。他讀的並不是文科專業,而是貿易經濟系。因為他的父親不允許孩子們學文科專業。

1980年,王小波與李銀河結婚,並正式發表了自己的處女作《地久天長》。

此後,在創作的道路上越走越遠,《黃金時代》、《紅拂夜奔》、《萬壽寺》都是膾炙人口的佳作。

但是,真正能夠展現王小波思想的,是他的雜文集《沉默的大多數》。

1958年的「大躍進」和後來的文革,王小波都是親歷者,給他後來的創作帶來了很大影響。

作家的創作是無法完全脫離於自己所處的時代的。在專制的土壤里,依然可以有自由的種子萌芽。

王小波的雜文集,處處都展現著自由主義精神。在《沉默的大多數》里,他曾大膽而犀利地寫道:

「烏托邦是前人犯下的的一個錯誤……無論構思烏托邦,還是實現烏托邦,都是一種錯誤,所以我就不明白它怎能激勵人們向上。我們曾經經歷過烏托邦鼓舞出的蓬勃朝氣,只可惜那是一種特殊的愚蠢而已。」

他還在書中講述了一個花剌子模信使的故事。據說在中亞古國花剌子模有一種風俗,凡是給君王帶來好消息的信使,就會得到提升,給君王帶來壞消息的則會被送去喂老虎。

王小波將學者比喻為倒霉的花剌子模信使,當權者自然就是擁有生殺大權的君王。

君王認為,將帶來壞消息的信使殺掉,壞消息就不存在了。而有些當權者也認為,將學者報告的壞消息封殺掉,一切就都風平浪靜了。

王小波和李銀河從1989年開始對中國的同性戀人群進行研究,並將研究結果報道出來,結果卻導致刊物遭到警告,他們二人也倒了霉。然而,封掉刊物,中國的同性戀人群就不存在了嗎?王小波因此寫下了花剌子模信使的故事。

而最令人會心一笑的,則是王小波獨特的幽默感。

他的外甥不想讀書,想去搞搖滾音樂,他受姐姐的囑託去說服外甥。

王小波一開始告訴外甥,如果不好好學習找不到正經工作,結果外甥說:痛苦是靈感的源泉。

王小波一下子來勁了:「不錯,痛苦是藝術的源泉,但也不必是你的痛苦……柴可夫斯基自己可不是小伊萬,瑪瑞·哈瑞也沒在南方的種植園裡收過棉花;唱黃土高坡的都打扮得珠光寶氣;演秋菊的卸了妝一點都不悲慘,她有的是錢……聽說她還想嫁個大款。這種事實說明了一個真理:別人的痛苦才是你藝術的源泉;而你去受苦,只會成為別人的藝術源泉。「

上帝或許也是喜歡有趣的靈魂,於是沒有讓王小波在凡世停留太長時間。

1997年4月11日,王小波因心臟病突發去世。他走得很突然,此前並沒有告訴家人自己的病情,他怕他們擔心。

這位一向浪漫的行吟詩人、自由騎士,面對家人的時候卻只是個心軟善良的孩子。

斯人已逝,二十年已經過去了,思想的火炬卻從未熄滅。與其沉痛而懷其人,不如俯首而讀其書。

個人公眾號"顧景言」,歡迎關注n

歡迎關注我的文史專欄「景言先生的小酒館」!

已經委託維權騎士進行保護。nn接受約稿,有約稿需求請私信。
推薦閱讀:

論資本主義的自由 | 城與邦
費邊?溫德:為何妥協?為何和平?|城與邦
邁克爾·桑德爾——《理論的藝術》採訪 | 城與邦
我們應該立法禁止隆胸手術嗎?(下)|城與邦
"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有什麼區別和聯繫?

TAG:王小波 | 自由主义 | 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