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佬找對象是否需要門當戶對?
對於一名Gay,我們不妨深度分析一下所謂「門當戶對」觀念,當然在異性戀中的應用可能更為廣泛,然而,對於Gay來說卻有著不同的意義。
1.基因:
門當戶對還要涉及基因?在我之前的一些回答中已經通過分子人類學和遺傳學表述了一個很重要的科學事實:作為一個生物個體,人類不同基因型之間會有不同的吸引程度。
舉個非常簡單的例子:有的人喜歡熊,有的人則喜歡稜角分明的臉;有的人是喜歡白凈的男生,有的人喜歡黝黑的男生;有的人喜歡肌肉男,有的人則喜歡偽娘;有的華人特別喜歡兩廣地區男生的臉型(原因就是其中混入的人種遺傳學上表徵不同),有的人則特別喜歡東北地區的男生(依然有分子人類學證據)。所以說,人和人之間的吸引程度不同,其中生物作用、生物學原因是非常重要的。遺傳學提供了「雜交優勢」,好像就是在誘惑和你基因差異最大的人交配,以產下更優質的後代(對於Gay來說,我們有把握相信有一天男男生子確實是會實現的)。更不用提生物化學、神經遞質的作用讓我們產生了所謂愛情的感覺,同樣,對於一些常見的心理疾病來講,確實學界也主要是用相關神經遞質分泌吸收減少的機制來解釋。那麼論及基因,自然脫不了先天和後天因素。當然,我們都很明白,遺傳對於基因的重要性。除了我們所熟知的某些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確實有家族性遺傳的證據外,性格、氣質類型、某些嗜好,都和基因緊密相關。那如果真的要說「門當戶對」,說不定還要對一對對方的祖宗三代呢!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喜歡上一個人,都很可能只是一種生物學作用下的「騙局」。那麼,這裡我們就要談到去認識自己的戀愛需求,你所想要的感情究竟是什麼?在之前所作的較大調研(CY的知乎專欄-男同志情感與性行為調研問卷結果)中:我們了解到了該調研對象中大多數Gay對於感情的未來期望是:一輩子和對方在一起,儘力生活化,最好可以同志婚姻。這裡我想說的是,有一部分Gay談戀愛就是在某一段時間段內,最後還是會和異性結婚(雖然近兩年這種情況有所下降,但我們依舊不可以小覷同妻群體的存在,普適道德上應該譴責),因為身份認同的堅固程度問題(一輩子深櫃),他們在沒有和異性結婚之前作為Gay這段時間內的戀愛,很可能本身就是以身體需求為主,情感需求為輔的。作為一個有道德的人,我們必須明確雙方的情感需求和對未來的情感期望,才開始一段關係。如果只是看臉,只在乎生物學因素的,那麼明顯就是生理需求而已,當兩個這樣的人撞在一起,對外也可以說是戀愛,也可以說是情人,也可以說是固炮,但放長遠來看,情感收益和產生的風險是令人擔憂的。那麼,針對「一輩子在一起,儘力生活化」這種情感期望,我們可以明顯發現,想要一段好的感情,生物學因素雖然重要,但僅僅關注基因、臉、身材等生物學因素是不足夠的,我們還必須要關注模因學因素。(模因的概念簡單來說就是:在諸如語言、觀念、信仰、行為方式等的傳遞過程中與基因在生物進化過程中所起的作用相類似的事物。)那麼下面讓我們開始來討論一些常見的模因學因素,然而以下每一個模因學因素對於一個人類個體來說,都是極為重要的:
2.家庭:
家庭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起著重要而複雜的作用。父母的職業、學歷、家庭成員的結構,對一個孩子的成長都會有影響。然而,若要談起富二代和官二代,也並不是每一個富二代官二代都為虎作倀,也有相當有家庭教養的人。
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擁有嚴父慈母。在例如筆者所處的今日經典的上海家庭中,母親很有可能扮演的是一個女強人的角色,而父親則很可能是一位非常居家而溫和、上繳工資卡、回家做菜做家務的男人,這會對孩子心中的「男性」形象有所影響。比如,就我而言,我的父親除了教會我一些戰爭知識、槍械知識(並且對我進行過一些射擊訓練)、做菜技巧、電器修理知識之外,從小就給我買大量未解之謎類科幻書籍(印象非常深刻是裡面有很多人體自燃的內容……)導致了後來我本人嚴重的中二病和妄想症。有一些心理學研究否定了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心理特質方面的東西(比如獨生子女是否會更自私)。但對於一些觀念較為傳統,基因遺傳學知識不夠完善的Gay來說,非獨生子女可能會減輕他們在所謂「傳宗接代」上的壓力,而對其身份認同及出櫃行為有影響。再者,單親(父母離異/喪親/再婚),甚至孤兒,或者名存實亡的父母夫妻關係,對一個個體的影響也可以查閱相關心理學研究。但若是說到父母真的是因為某些不可調和又不違背道德的因素離婚,真的不應該讓整個家庭受到異樣的眼光。(我們可以看到一些發達國家的離婚率的上升。)當然,這種對於單親家庭觀念上的一些東西,有時候很可能是一種群體心理,這就和之後的地域、教育等模因學因素互相作用了。3.地域:
當然沒有任何地圖炮的意思。當討論的地域的時候,我們可能會出現一些地域黑的「刻板」印象。
地域確實有其文化特徵。不然為何這麼多文學藝術、甚至科學的流派是以地域來命名的呢?一個從小就活在信奉契約精神和等價交換原則的大都市的Gay和一個從小生活在做什麼都靠人際關係甚至連村長都是「土皇帝」的村莊里的Gay,能一樣么?儘管我們知道後天可以改變很多東西,但是很多心理學研究表明,童年對一個人的一生,影響是巨大的。有時候地域會決定很多其他因素,比如飲食習慣、生活習慣、語言習慣等等,但我們更關注的會是一種文化特徵(譬如在刻板印象中的:上海人的精明/溫柔的小男人/契約精神/海派文化,溫州人的會做生意之類的)和一種「群體心理」。當然地域問題還涉及到資源分配的不均勻,所以說很多事情本來就是不公平的。4.時代:
說實在的,80後和95後,肯定很多三觀都是不一樣了好嗎……
我讀小學五年級的小侄子,最喜歡看的節目是暴走大事件,語出全是網路流行辭彙,不知是好是壞……有些代溝,是存在的。5.教育:
法國學者勒龐在《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中對教育是這樣闡述的:
(應試教育制度)的危險性在於這一制度以完全似是而非的心理學觀點為基礎,認為只要通過認真學習教科書就可以提高智力。這種觀點導致人們努力去加強那些來自書本的知識。從小學一直到大學畢業,年輕人只學會了如何記住課本上的知識應對各類考試。由於只知道死記硬背,年輕人的判斷力和個人能力被擱置在一邊。教育讓他成為了書本的奴隸。
你看,我看了這本書,我收到了這本書的信息,我吸收了部分觀點。而我又聽了《Last One的號哭》,《再教育》這樣的歌,我都快變成社會主義朋克——教育之敵了。
其實我這也是被教育了啊。我們說到教育不如直接說模因傳播,信息的傳播與吸收好了。所以其實書影音-語言什麼的,對一個人的三觀構建影響也是很大。說回傳統意義上的教育,我拿來五個真的差不多的人的理想模型:A給他上個哈佛,B給他上個復旦大學,C給他上個普通一般,D給他上個三本,E給他上個大專/高職。你說畢業了之後本來差不多的三個人會有多大的不同?
我們必須認清在某些方面,傳統的教育資源/平台/氛圍,真的有區別啊。當然,除了學校,其他因素也很重要,很可能D成為了最有錢的人,A學個哲學專業自殺了,B自己很辛苦地創業錢可能沒D多卻非常充實,C只是個平庸普通的小職員,而E卻可能是活得最開心的人。為什麼呢?因為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啊,不是每個人的大腦構造都適合做學霸,不是每個人的心性都適合「不努力就去死啊」,不是每個人都學得進去啊。但是現在我覺得開心就好啊,而每個人產生開心的閾值也不一樣啊!舉個不恰當的例子,哦人家弄個奢侈品包包開心,我和愛人路邊吃個辣肉面說不定開心程度比他高呢,因為說不定我喜歡的包不貴啊……但是我們要注意的是,我們是否有這種「秉受快樂的能力」(儒家《論語》觀點,所以這又是一個教育上對你的知識結構基底部「基本哲學」觀點打基礎的東西了)。門當戶對之於教育,所謂表象上的追求學歷,追求名校,其實關鍵在於雙方的「需求」,在於是否能有製造「共同話題」的潛力,和對於未來生活在一起舒適程度的預估。不過說白了,只要是開心,如果不產生大問題(這個如果沒有統計學意義),為什麼一個大專生不能和博士生談戀愛呢?6.生活習慣:
來說說飲食好了,唉你兩個人以後要住在一起,總歸要一起吃得慣吧……
然後,飲食其實對性格什麼的也有一定的關聯……說說生活習慣,我就碰到過因為不改「襪子和內褲」放在洗衣機里一起洗而分手的基友……不是作,是因為這其實是一種對於長期建立的基本觀點的挑戰……
不過還真有人喜歡腳臭狐臭的氣味呢……那麼話說,你喜歡出門前在臉上塗三層粉每天要敷面膜還要化妝和爽膚水補水的男生?還是喜歡三天不洗澡不洗頭不洗腳甚至忘記刷牙的男生呢?7.社會身份:
我是想說明我戀愛會不考慮某些黨員/教徒而已。
8.社交:
你的朋友圈子非常重要。
其中有一些心理學研究提示了很多夫妻之間和諧度和「相似度」密切相關,那麼這個相似度很多時候指的是三觀的契合。然而交朋友的話卻不一定要和自己三觀契合的人交朋友啊,但是作為朋友的這份友情肯定是要有一些「原因」讓你們產生友情。好吧其實我是想說「等價交換」的。但是我認識的一個牧師朋友(我不信教)在教堂里抽著煙感嘆道:軋道很重要(上海話:交朋友很重要)。群體會改變一個人。社交有一部分作用是通過他人來反思自身。說不定作為一個Gay你明天就和一群人姐妹相稱一起塗上卡姿蘭,說不定你明天就回和一群身材控一起去健身,說不定你和一群基佬在召喚師峽谷相見。
Whatever,怎麼樣都好,你開心就好。9.經歷:
有特殊經歷的人是會不一樣的。
看到過一段話:做個屁民也沒什麼不好,做個有遠大理想的人也沒什麼不好。中國社會的變動導致了實踐環境的變化,也導致了行動理由的變化。我們正在參與一場我們自己之前從未參與過的遊戲。你可以選擇繼續迷迷糊糊,繼續譴責這個社會變得禮崩樂壞,鬱鬱而終,也可以選擇通過反思想清楚自己的原則和生活究竟是什麼。曾經那些決定我們生活的外在力量逐漸衰弱下去,但這些曾經的力量在我們內心中造成的影響卻不會隨著這些力量的消失而消失。
10.其他
《貯水槽の亡霊》唱得好啊:
抱著疑問活到今天一生憎恨著其他人纏繞束縛者身體的亡靈沒錯,就是我自己啊
然而,薩特說過:「他人即地獄」。
知乎有一個回答可以幫助我們理解這句話:,作者:濤吳/鏈接:如何理解薩特的「他人即地獄」? - 知乎用戶的回答 - 知乎/來源:知乎
他人的目光影響我的自由意志,左右我的選擇,這令我痛苦,尤其是有時候在他人的影響之下做出違背心意的選擇的時候。而我將別人視為「非我」、「他者」,「我」和「他們」的區別,界定什麼是「自我」的範圍。所以,如果沒有他人,我就不會是現在這樣的我,但是現在這樣的我因為他人而存有喪失判斷和自由選擇能力的危險。
很多人只是找不到活著的意義/借口罷了,如果你有100個自殺理由,請有100個抵抗它的理由,那麼還能苟活,但是你要是有了101個不自殺的理由,請珍惜那多出來的1個。
說不定它能讓你開心。然而,說回門當戶對,如果把所有的標籤都數據化,那麼我們可以參考《三體》里的庄顏之於羅輯,科幻劇《囚徒》里的女主之於男主,我們都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去找到那個和你理論上匹配值最高的人,如果給我一個團隊,一個天才程序員開發者,我也能夠實現。但是有些東西是現階段難以數據化的(比如每個個體的基因序列)。當所有的所謂數據都匹配,才是真正的門當戶對啊。只進行部分匹配其實意義並不大。其實要找到門當戶對的所謂真愛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但人類還是會妥協。可是,糾結點在於,將就還是不將就。說到底其實,所有人說不定,都在將就呢?別毀了自己的自由意志就好。
本文作者亦發布文章於:風潮WindTide-LGBT社交媒體微信公眾號:windtideSH讓我們擁有彼此,不再孤單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美劇《looking》(尋)的電影?
※活動通告丨12.31 風潮·海岸線「HOPE」跨年大型交友轟趴+「BoyCrash」豪華交友派對
※人員招募丨風潮團隊招內容運營/文案實習生一名
※如何看起來像個G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