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登在蘇丹
十九世紀是西方列強向帝國主義轉型的年代,亦是中國走向悲劇的歷史劇場。中國所面臨的是二千年未有之奇變,而西方卻臨來了千年未有之機遇。一個個傳奇就在這時代背景中或冉冉升起,或黯然落下,留下的或是一地雞毛,亦或是燎原地火。
東西方文明之交流、交匯、交鋒,看似是跨地域文化交往之絢爛圖騰,實則是鐵與血構成的凄慘圖景。在這之中,一個個鴻鵠之志者躍躍欲試,不缺英豪,不缺妄人。其中,一個名為查理·喬治·戈登的英國軍人在中西之間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此人雖非時代之弄潮兒,亦非時代之強者,只是歷史長河中的一個小人物,難與後世的丘吉爾之流比肩,但小人物之人生悲喜卻是反襯時代的最好標識。
與太平天國戰鬥的洋將
戈登生於倫敦的將校之家,自幼受軍學教育。成年後,進入英國皇家軍事學院深造,畢業後成為一名帝國軍官,授少尉軍銜。而後便迎來了人生中第一場血戰——克里米亞戰爭。在這場被後人稱為19世紀最慘烈的戰爭中活下來的戈登,既積攢了實戰的歷練,又堅定了其立足海外,發展自身事業的雄心。
年輕時的查理·喬治·戈登(Charles George Gordon)
來源:the Western Front Association
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戈登隨軍來到中國,與清政府作戰。彼時的滿清王朝全然不是英帝國的對手。在清政府與英國簽署了屈辱的城下之盟後,英國將槍口調轉,協同清軍打擊太平天國的叛亂。
這一刻對戈登來說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轉折點。他今後不再只是一名帝國軍人,而將作為一名通曉殖民地事務的才幹活躍於英帝國的海外擴張計劃之中。
身著提督服裝的戈登(1863年)
戈登在對抗太平天國的戰爭中,輔佐李鴻章訓練淮軍,其直屬的洋槍隊在接受英國正規軍式的訓練之後,戰鬥力提升巨大,很快就成為了打擊太平天國中的主力。即便戈登與李鴻章在對待「殺降」問題上有巨大分歧,針對軍隊的訓練倒也為他博得守信之士的名望。
戈登訓練中國士兵,被稱為「中國的戈登」
戈登在太平天國覆滅後,功成名就,回英國後亦升職加薪,擔任要塞守備之重任。然而,其人特長不在守,而在攻。其功績源於海外之戰鬥,而非國內之守備。
這一點,英帝國的將軍們自然是知曉的,所以當海外殖民地出了問題之時,他們第一時刻想到的便是重新啟用戈登,將他派至蘇丹,充當救火隊員。
蘇丹總督
戈登人生最輝煌的時刻,不在中國,而在蘇丹。在中國,他只是一員偏將,總兵千餘,所戰之處也僅是東南一隅,其戰鬥前線也只不過是清王朝對抗太平天國的數條戰線中的一個罷了。但是在蘇丹,他卻被寄予平定整個殖民地之「厚望」。
1820年,埃及統治者穆罕默德·阿里的遠征軍就將鐵蹄踏上了蘇丹領土,掠奪蘇丹的資源與人力。其中阿里最為重視的就是獲取奴隸。
阿里的軍隊往往一次劫掠三、四千人的蘇丹人,將他們強征為奴隸,或用於勞作,或充作軍餉勞軍、或作為埃及政府資產賤賣於西方列強。埃及的殘暴統治激起民憤。
1870年代之後,英國政府利用其宗主國地位迫使埃及總督赫迪威委任英國官員為蘇丹總督及各省省長。至此,蘇丹實質置於英國的統治之下。然而,英國對蘇丹的統治並非一帆風順。
蘇丹在埃及人的眼中都是未開化的區域,就更不用論英國人是怎麼看蘇丹人的了。不過,英國對蘇丹的統治也稍微帶來了一絲文明的「春風」——奴隸貿易停止了。前往蘇丹落實「廢奴」政策的就是戈登。
戈登在蘇丹
1872年,經時任的埃及總督赫迪威的舉薦,戈登被任命為蘇丹「赤道省」的省長。因其功績突出,對殖民地有一套辦法,後於1876年,任蘇丹總督。戈登的「功績」主要在於兩點,第一是廢止奴隸貿易,第二是挖掘蘇丹的黃金。
事實上,後者才是戈登在蘇丹的主要目的,前者只是實現這一目的的手段罷了。蘇丹富產黃金,卻深埋地下,需充足的勞動力方可挖掘。奴隸貿易阻礙工商業生產對英國人來說已是常識,為彌補勞動力的不足,自然不能聽任傳統的奴隸貿易繼續發展。
戈登到蘇丹之後,致力於貫徹英國殖民當局對「廢奴」的態度,打擊奴隸貿易,贏得了英國殖民當局的好口碑。另一方面,戈登在蘇丹動輒加賦,橫徵暴斂,已引起了蘇丹人民極大反感,是蘇丹人心中的魔鬼。
當時的蘇丹知人就曾評論到,「戈登政權是一頭惡獅, 蘇丹人民是羔羊,這頭惡獅在牧羊,這就是我們今天的狀況。我相信,這樣的日子不會久長。」總而言之,戈登作為殖民者是合格的,但不是好的一個政治家。
1880年,戈登自知蘇丹事務之艱難,亦知自身不得民心,便辭去了蘇丹總督的職務。而僅在他離開蘇丹的一年後,1881年舉世震驚的馬赫迪起義爆發。
馬赫迪以「聖戰」為口號,提出「寧拼千條命,不繳一文稅」的戰鬥策略,爭取蘇丹之獨立。在馬赫迪的領導下,蘇丹人民給予英國殖民統治者重大打擊。
起義軍領袖馬赫迪
1883年9月,英國殖民當局派遣曾在印度任職的將領希克斯率領8000人的遠征軍前往蘇丹,鎮壓馬赫迪的起義軍。然而,這隻部隊的訓練極差,英國政府亦極度輕視起義軍的戰鬥力。
當年《泰晤士報》的評論中甚至認為「只要50個善戰的勇士就可以把他們徹底擊垮。」正是在這種輕敵氛圍之下行軍的行為,為希克斯的部隊帶來了滅頂之災。
11月4日,當英國遠征軍行至蘇丹境內的希甘之時,起義軍向英軍發動伏擊。一日之間,勞師遠征的遠征軍就被擊潰,希克斯戰死。
希甘戰役的勝利,激勵了起義軍,將蘇丹的獨立運動推向高潮。英國殖民當局在憤恨之中,重新找到了熟悉蘇丹事務的戈登。戈登亦欣然前往,意重演在中國的勝利。
迷夢幻滅
在希甘的失敗迫使英國殖民當局轉變戰術,採取新的「分而治之」的策略。既然不能讓蘇丹留在埃及,那就讓蘇丹「獨立」,建立一個在英國保護下的「獨立政府」。
正是在這一時代背景之下,曾在中國戰場立下赫赫戰功的戈登被英國殖民當局重新徵召至戰場,執行英國政府的策略。
1884年1月,戈登在開羅見了赫迪威,被赫迪威重新任命為蘇丹總督,執掌蘇丹軍政大權。隨後,戈登在從英國到蘇丹首府喀土穆的途中,精心制定了保衛蘇丹的計劃。他一進入蘇丹國境,就發布告示,虛情假意地表示將幫助蘇丹人民恢復獨立。
一方面,他施以懷榮,許諾減輕賦稅,廢除鞭刑及其它酷刑,並召集蘇丹個部落首領來喀土穆開會,共同探討組建蘇丹政府的事宜。戈登還特意給馬赫迪書信一封與英國的委任狀一份,表示願意與他共商大事。
另一方面,戈登以英國殖民者的武力為後盾,威脅起義軍,要求蘇丹各部落切斷與馬赫迪的聯繫。這種「蘿蔔加大棒」、「蛇鼠兩端」的虛偽政策自然被馬赫迪所識破。馬赫迪拒絕談判,堅持不做傀儡,抗爭到底,並在向戈登的回信中說道,希望戈登立即改信伊斯蘭教。
馬赫迪軍節節勝利
戈登在收到回信後除了震怒,只能幹瞪雙眼,因為彼時的蘇丹局勢早已主客異主,馬赫迪的起義軍才是戰場上的主人。起義軍雖然裝備低劣,軍事素質亦稱不上良好,但憑藉人數的優勢,高昂之士氣,隨即在1884年3月包圍了喀土穆。
戈登雖妄稱英國政府軍即將到來,但總是山高皇帝遠,英國軍隊的增援何時能夠到來戈登自己都說不準,此時除了增強城防,別無它法。據傳,戈登每天都會在喀土穆總督府的樓頂用望遠鏡眺望遠方,以期待援軍的到來。
然而,英國政府直到1884年8月才於國會通過增援計劃,9月27日,由英國將領沃爾斯利所率領的增援部隊才從埃及首府開羅出發,前往救援戈登的旅程。
到1885年1月,經歷了長期圍城之後,喀土穆守軍已經斷糧,守軍的精神與體力以致極限。1月26日,馬赫迪起義軍發動總攻,旋即破城。
起義軍攻入總督府時,戈登正於樓梯口處負隅頑抗,隨即被起義軍戰士的長矛刺去胸膛,戈登戰死。戰死,也許是一名軍人的宿命,也是戈登最後的歸宿。
1885年戈登戰死於喀土穆
興盛時得意滿志,幻滅時只在瞬間。戈登最終倒在了蘇丹人民反抗殖民主義的長矛之下,躺在了時代轉換的夾縫之中。兩天後的1月28日,英國援軍到達。
今日主筆 蔣旭棟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特朗普上台後的中東政策?
※何偉觀察:塞西總統死磕極端主義
※印度也在中東搞基建,美媒力薦政府支持!
※伊朗為什麼會爆發反政府抗議?
※失落的埃及革命:何偉的塞西觀察(上)
TAG:中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