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料,如何帶出中世紀的奢華?

《知·食——法國》目錄

上一篇:家常菜的目的是:不顧矜持,舔盤子!

【知·食】的目的,是將準確的、真實的、純粹的飲食內容推給真正喜愛吃食的你。

我是裸食,願你喜歡。

【法國?? | 知·食——題記】

中世紀的烹飪,為什麼要加入這麼多香料?

是地位象徵?

是麻痹味覺?

還是為了藥效?

《知·食》推出《法國》連載專題,以法國料理為主題,跳出單純的味覺感受,與你一起探討法國飲食與文化的演變、藝術和美食的盛宴;在口腹之慾以外,不僅是味蕾的驚喜,更是精神的歡愉……

加入了番紅花香料的馬賽魚湯,有了一種紙醉金迷的奢華味道……

香料

【香料的運用】

法國美食分為南系和北系。

在法國北部,享有重要地位的是Brouet(裸食註:肉湯)

但如果認為,這就是我們現代意義上的肉湯,那又是一個極大的誤解了。

當時法國人的肉湯,是會在水中加入剁碎或成塊的魚和肉,再倒入杏仁牛奶烹調而成。

Almond Milk

到了法國南部,這裡用香料的烹調就變得比北部多多了,尤其是生薑、胡椒、薄荷和番紅花。

13~14世紀,與法國相比,英國食譜中的香料,用得最多的是姜和肉桂,有時也用到胡椒。

丁香(Cloves)

15世紀,英國和法國所用的香料趨同。英國食譜中香料的使用,也有很大的改觀。

「白粉」(裸食註:一般是指咖喱粉)等預製香料,大多由姜、肉桂、肉豆蔻混合而成,做成統一的調味粉。

某些香料,如蓽澄茄等,似乎只在英國使用。

來自印尼的蓽澄茄胡椒

法國人用香料比英國人更加精細:

大料(Grosses Espices,姜、肉桂、胡椒和砂仁)被大量使用,其中最重要的是姜。

小料(Menues Espices,丁香、高莎草、肉豆蔻及其干皮)的用量,相對較少。

芥末,是重要的香料。

而天堂籽(Grains of Paradise),在14世紀的法國高級料理中,可能已經取代了胡椒的地位。

這個時期,今天常用的綠色草本植物,卻很少使用。

肉豆蔻(Nutmeg)

天堂籽,之所以取名為「Paradise」,是因為這種異域香料,因為味道與胡椒相似,在胡椒緊缺的時期做為替代物,因而被認為是源自伊甸園的恩惠。

天堂籽(Grains of Paradise)

在席卡兒時期以前,每三份食譜中,就有兩份用到天堂籽。

這樣使用香料,有著濃厚的法國特徵。

在1400年前後,英國、加泰羅尼亞和義大利的食譜中,只有約十分之一會用到天堂籽(裸食註:此時在法國,天堂籽的用量還是很大)。

到了15世紀,天堂籽在法國的用量開始下降。

16世紀,在法國,天堂籽已經難覓蹤跡。

而英國人還在使用,甚至添加進啤酒和奎寧水(Tonic)。

直到19世紀,歐洲人對香料開始失去興趣。

包括天堂籽在內的很多香料,開始逐漸淡出歐洲人的餐桌。

各種香料(Various Spices)

【中世紀的香料】

中世紀的烹飪,為什麼要加入這麼多香料?

香料(Edible Currencies)

地位象徵

中古世紀的高級料理食譜中,有著大量的香料記載,當時香料被看做珍貴材料,象徵著主人的財富地位。

香料不僅僅非常珍貴

而且來自神秘的東方

這兩個因素,便雙重提升了,可以大量使用香料的貴族階層的身價。

香料昂貴的價格,遠遠超出一般平民生活所需。

在那個時候,香料彰顯了食用者顯赫的社會地位。

你的味覺有多好?(How Good Is Your Sense Of Taste?)

麻痹味覺

但這是一個備受爭議的說法。

一般人認為,香料有保存食物和麻痹味覺的作用。

香料濃烈的味道,能消除或掩飾肉質不新鮮的怪味。

就像孔雀、天鵝等這類高貴的家禽,在做為換場點心時,在烤熟後必須插回羽毛才能端上桌。

這樣繁瑣的擺盤,是為了用視覺的藝術,掩遮可能潛藏的味覺瑕疵。

尚-路易·法蘭亨(Jean-Louis Flandrin)

然而,某些飲食史學家,比如知名的尚-路易·法蘭亨(Jean-Louis Flandrin),就曾駁斥過麻痹味覺的說法:

中世紀的肉類,基本是屠宰後立即食用的。

而同時,路易·史杜夫(Louis Stouf)對卡龐特拉市(Carpentras)屠宰業的研究也表明,中世紀肉店裡的肉,幾乎在屠宰當天便全數售出。

當時的市政法規也要求,冬季肉類屠宰三天後禁止銷售,夏季只能在一天內銷售。

當時的食物保存技術,主要是用鹽、醋、油,再加上香料。

然而,就算屠宰當天甚至三天內賣出,其實並不能保證消費者會馬上食用。畢竟當時帶有鐵架掛鉤的廚房相當普遍。

這種鐵架掛鉤的設定,估計就是為了將買回來的肉類,保存在廚房中。

法蘭德就曾用腐敗的肉或散發惡臭,來諷刺中世紀粗糙的烹飪技術。

其實,掩蓋怪味的技術和精緻的烹調方法,兩者未必就如此水火不容。

香料和藥草(Spices And Herbs)

藥效

歷史學家布魯諾·洛里奧(Bruno Laurioux)曾說,所有引入歐洲的香料,最初都是為了藥用。

當時重要的醫書,記載了每種香料的特殊療效。

Bruno Laurioux

然而用香料入菜,究竟是為了美味還是藥效?

分析了中世紀末各種版本的泰爾馮(Taillevent)的手稿後,對於療效這點或許要持保留觀點。

因為即使是同一種食譜,所使用的的香料,也經常隨版本不同。

並且這些食譜,常用大量香料的句子作結,可見重點在於用量。

泰爾馮古籍(Livres Anciens - Le Viandier De Taillevent)

因此,即使不能肯定在當時,使用香料只是為了調味,沒而有任何藥用的目的。

但要說,泰爾馮(Taillevent)精通對香料的認識,卻顯然是不合適的。

為了避免先入為主,裸食便將香料成為歐洲人主要調料的三種因由都一一說明。

各位看官,你覺得當時大量使用香料的原因是什麼呢?

番紅花海鮮湯(Saffron Scented Seafood)

【番紅花與馬賽魚湯】

說到香料,最具有普羅旺斯風的就是番紅花(Saffron)了。這種鳶尾科的花,將雌芯摘下後泡在水中,就可以染出美麗的金黃色。

番紅花(saffron)

番紅花,據說是地中海交易時傳入馬賽港的。

法料中,使用番紅花的最有名的菜肴,應該算是是普羅旺斯料理中的——馬賽魚湯了。

海灘上的魚湯(Bouillabaisse On The Beach)

馬賽魚湯,原本是漁夫的簡單家常菜肴。

當時,漁夫從馬賽港出發捕魚時帶點大蒜,在路上摘點野菜。

捕到魚後挑出破碎的、小的、賣相不好的,或被大魚啃的肢體不全的小魚……

一股腦放在大鍋里,而且是用海水烹煮(裸食註:用海水烹煮,或許就是馬賽魚湯比較鹹的源頭吧)

最初這鍋混雜的魚湯,有一種粗獷、自然的既視感。

精緻的魚湯(Bouillabaisse)

19世紀後,馬賽經濟繁榮起來。富人成為新興階級,開始講究排場。

有人聘用的廚師,以前正好是漁夫,就這樣馬賽魚湯,走進了富人的餐桌。

這樣上馬甲的機會,大布爾喬亞們怎麼會放過?

完整、肉質細嫩的各種鮮魚,替代了殘渣般的小魚;

事先精心熬煮的海鮮高湯,替代了海水;

最後,為了讓色澤美麗,更觸動食慾,還加入了珍貴的番紅花……

精緻尚品,鮮美至極,一喝難忘。

美好時光(La Belle Epoque)

在「美好年代」時期(Belle époque,約1896-1914間),馬賽充斥著一股紙醉金迷的奢華氣氛,有錢人家夜夜笙歌日擲萬金,餐桌上必定是少不了,充滿珍奇海味和番紅花的馬賽魚湯。

與一般印象中的喝湯不同,馬賽魚湯要把魚塊先小心取出、裝盤。

再用另外的湯盤,放上塗了番紅花大蒜醬的麵包片,再把熱湯裝到湯盤裡。

魚和湯要分開享用,一般先喝湯再吃魚。

Driss Préparant La Célèbre Bouillabaisse

此時的你會發現,番紅花一直形影不離的,圍繞在這盆馬賽魚湯的周邊。

昂貴的番紅花,讓當初寒酸的漁夫菜肴,搖身一變成了奢侈時髦的代名詞。

這種極具商業噱頭的因素,使得馬賽港口旁幾乎每間餐廳都以此為招牌。

馬賽魚湯的名聲遠播海外,番紅花功不可沒。


推薦閱讀:

在家燒牛肉只要記住以下幾點,一定好吃!!!
編輯推薦:學會這幾招,讓做飯不僅好看更好吃
給熱騰騰的牛肉飯打電話。
味博士:番茄燉牛腩,酸湯有營養

TAG:美食 | 烹饪 | 饮食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