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女一場,不該是目送背影漸行漸遠 | 了解「互融依戀」

作者:爪賽賽

再熬一天就可以連休三天了,你有沒有回家的打算呢?我自己雖然沒那空,但母上大人兩天前突然決定要來京關照下我。

從宏觀角度來看,母親每次來京都是一場公平交易:可以偷懶一回不自己換被套,衣櫥可以從抹布倉庫恢復成人樣,如果運氣好還能吃到一頓栗子燒雞或是手切青椒炒肉絲;需要付出的則是應付她對我指甲顏色、穿搭習慣和一柜子酒精的指指點點——但落回到具體的日常相處里,每次被母親數落,的確無法做到第一時間念叨她的好,爭吵自然無法避免。

為何中國母親無法停止數落女兒?你可能已經聽過不少理論:比如中國式父母的控制欲、視自己的兒女為財產、然後搬出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論述一下宗族關係對個人主義的擠壓。但今天我想推開的,是母女關係中的一道小暗門:母親與女兒特殊的共生關係,與隨之而來母親對女兒的羨慕。

1、母女的高度相似性,讓你成為母親最愛較勁的對象

義大利社會學家弗蘭西斯科·阿爾貝羅尼(Francisco Alberoni)在著作《友誼》中表示「羨慕是同類人之間的感情用事」,表達了其對羨慕的不屑一顧。但同時他也點明了一點:羨慕的核心觸發條件,是相似性。

這裡說的相似不是長相或性格,而是社會地位和對待人生的評估標準。比如我們大都不會把「羨慕」兩個字用在王思聰身上。哪些人最容易和我們採用同樣的人生度量尺呢?是我們的家庭成員。而對於母女這樣的「同性別」組合,這種相似性進一步被放大。

一如奧斯卡·王爾德的戲言,「所有女人都會變成自己的母親,這是她們的悲劇。」

你可能已經想打斷我了:得了吧,我和我媽的三觀根本不一樣。她天天給我搜羅些歪瓜裂棗的相親對象,我可是在默默研究凍卵;她覺得我有份安穩工作就行,而我堅持留在京滬深做自己想做的事;她覺得女孩子不該塗指甲油,我可是兩周換一個指甲樣式……用傑出青年導師咪蒙的話說,「我活出了父母最討厭的模樣」。

但問題在於,將母親的期望全盤顛倒,其實類似於膠片的負片:你們依舊是同一張相紙。

一個讓人遺憾的事實是,相較於父子,母女更難以擺脫對彼此的束縛。在父權體系下,女生在童年時期極度缺乏外部的可效仿偶像,母親由此變成唯一的榜樣。童年時期,母女傾向於不斷鞏固兩人的關係,而當女兒進入青少年反叛期,掙脫母親枷鎖的過程充滿了自我懷疑與負罪感,同時也讓母親非常迷惑且挫敗——英國科研拍檔露易絲· 埃岑鮑姆(Luise Eichenbaum)和蘇茜·奧巴赫(Susie Orbach)將這種母女關係的核心特質描述為「互融依戀」(merged attachment)。

2、願意為孩子竭盡所有,看到孩子享受一切又五味雜陳

但比較、相似性只是羨慕的必要非充分條件。如果你同桌回回數學考試和你分差不超過5分,你對TA也就不會有啥情緒波動。羨慕上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對方擁有你渴望卻並不擁有的幸福或特質。

那現在來想想,我們這些在京滬深工作的女兒,擁有哪些母親嚮往的幸福和特質呢?

簡單粗暴地來說,一是生活方式,二是青春。

生活方式其實是相對次要的,但它依然足以構成偶發性刺激。所以當你下次聽到老媽嘮叨「我像你這麼大的時候,哪能這麼大手大腳」,只需要明白「貶低對方」是一種常見的羨慕情緒應對機制,明白我們今日的消費習慣,的確有可能讓她想起自己當年的捉襟見肘,應該也就不會把這話當做教訓了。

我們所擁有的大好年華,可能是更讓母親羨慕的那一方面。我常為整個社會的「年輕肉體痴迷」感到難過,「少女感」作為一種褒獎被頻繁用在成年女性身上,也很讓人不安。但無論我們如何主觀掙脫,「不年輕的女人不值錢」依舊是不肯放過我們的幽靈,而母輩對此的感受和恐懼只會更加深切。我們很少會想到,風華正茂的我們是母親最直接的刺激源。

但這兩點之外,為人父母中一個特有的掙扎,同樣會引發母親對女兒的嫉妒。我給起了一個不咋地的名字,叫「含辛茹苦綜合征」。啥意思呢?就是一方面願意為孩子竭盡所有,一方面又有點無法接受孩子享受這一切。

想想看,如果你有一個付出了好多心力的初戀,TA和你說你教會了TA「什麼是愛」,結果十年之後TA成了別人的新郎/新娘,你會是個什麼感受?不捅死丫已經很不錯了對不對?

再想想看咱周圍那些手裡攥著500萬,嗷嗷叫著在北京無家可歸的學區房狂熱中產,要是他們的孩子以後不成器,是不是也有挺大可能出點事故?

再想想看咱親娘,如果只是抱怨了下你大手大腳,隨便應付下得了。

3、如何應對母親的羨慕?

希望上面這兩段,已經為你解開了一些心裡的小疙瘩。下面這三條具體貼士,應該也具有那麼一丟丟指導意義:

理解羨慕的運作機制,識破母親的真實想法:羨慕意味著示弱,所以我們往往不愛直接表達它。上文中已經提到,「貶低對方」是羨慕情緒的常見表現形式。另一種常見形式則是訴諸於正義感,這一點弗洛伊德很早就已經指出。當老媽對你的日常提出批評,並認為你「應該」咋樣咋樣的時候,有一定的幾率她是在主觀克制對你的羨慕;

明確告訴她,「我今天過得好,裡面也有你的一份」:而當她卸下武裝,主動表達出了對你生活的羨慕時,我們也許可以試試用口頭表達的方式明確讓她知道,我們很明白如今的生活狀態和她當年的付出分不開。如果覺得這太過膩歪,你也可以試試這句:「看,這個還不是你給我買的嘛」。

多誇誇她,告訴她依然漂亮(且顯年輕):女生為什麼最在乎漂亮與年輕,幾千幾萬篇論文都研究不完,但既然有這麼多人研究「為什麼」,只能說明這是個事實。我們的媽媽真的大多很在意自己的年紀,一些私人領域的甜言蜜語,總能讓大家的生活都輕鬆點。

蔣方舟在最近一篇寫和自己母親關係的文章里說,「大部分父母和子女的關係很殘酷,因為小孩看不到父母壯年意氣風發的樣子,小孩子長大後,只看到父母的衰頹,他們的固執與經驗的缺失。偏要到很多年後,當自己在他人眼中也有了衰頹的勢頭,才發現父母的睿智。」我們也許終其一生都要和媽媽困在一張相片紙里。當我們自覺不自覺拿自己和媽媽比對時,記得媽媽或許也總想向我們證明些什麼。

—END—

K計劃是一項情緒重塑計劃。

比起全人類,我們更關心你的情緒

更多詳情,歡迎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K計划行動組

推薦閱讀:

領證後和男友住一起,父母很傷心,說我讓他們丟臉。我好難過?
在父母眼中,只有賺很多錢才能稱得上成功,如何改變父母的這種看法?
中國父母,請給孩子傳遞正確的三觀
怎麼改變父母養兒防老的觀念?

TAG:心理学 | 家庭关系 | 父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