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性五味」——食物也有性格標籤

今天吃什麼」這個問題,喵咕覺得應該是人的一生排名前十的難題。每天被好多食物包圍,就像皇帝面對後宮佳麗三千,不知道晚上該翻誰的牌子一樣難以抉擇。如果再加上如何吃得健康這個前提,那就從選擇題變成了論述題。

現代營養學探討的是食物中營養素的結構和功能,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維生素等等,要吃得多樣化,結構合理,以維持營養素之間的平衡。中醫探討的是食物的四性五味,把食物分成寒、熱、溫、涼這四種性質,以及辛、酸、甘、苦、咸這五種味,通過因時、因地、因人地合理搭配,以調整人體的氣血陰陽平衡。

四性

四性,也叫四氣,寒與涼、熱與溫分別屬於同一個門派,只是程度上有所差異。寒與涼同屬於陰的陣營,熱與溫都屬於陽的陣營

「陰」通常代表靜止、內守、下降、寒冷、抑制等特徵,寒涼食物進入身體後,身體通常會有機體整體或局部溫度降低,隨之帶來活力、興奮性的降低,以及抑制機體整體或局部的功能;

與之相反,「陽」代表運動、外向、上升、溫熱、興奮的特徵,溫熱食物進入身體後,身體反應的是機體活力的增加、興奮性的升高,讓機體功能亢奮。

簡單的理解,就是食物對機體產能和新陳代謝效率起著抑制作用或促進作用,以及產生作用的程度。為了身體的健康平衡,體寒的人就要少吃寒涼的食物,多吃溫熱的食物,體熱的人則相反。當然,並不是所有食物都被分進了這兩幫派,我們稱這些中立的食物為平性食物,誰也不得罪那就誰也都可以吃啦。

五味

接下來說說五味。我們的舌頭能嘗出食物的不同味道,而五味可不止是這些,它們還跟我們的身體感覺有關。它說的是,食物進入身體後,產生的五種和「氣」的特徵相關的身體感覺及應答反應。這五種感覺和反應描述出來就是辛散、酸收、甘緩、苦堅、咸耎(同「軟」)。

中醫認為氣的健康狀態應該是平和的,如果失去這種平和狀態,通常會表現有氣散、氣收、氣急、氣堅、氣耎不同特徵,那麼這時候我們就可以通過吃合適「味」的食物來矯正氣的偏頗,讓它重新變得平和。

辛散:指食物所產生的作用力方向是由里向外的,可以矯正氣的「抑」或「收」的異常狀態,讓氣發散,達到行氣、溫暖身體、發汗的效果,比如蔥白、生薑、花椒、香菜、酒等。受了風寒,喝薑湯把寒氣驅逐就是這個道理。

酸收:與辛作用方向相反,是由外向里的,可以矯正氣的「外散」、「發散」,讓它收斂一下,所以酸的食物能夠止汗、止瀉、改善遺精、遺尿或者小便多,比如烏梅、酸棗仁、石榴皮、山楂等。

甘緩:甘味食物可以使氣遲緩,針對氣「急」、「拘緊」的異常狀態,它能夠讓氣放鬆緩和下來,所以甘的食物能夠緩解緊張,緩和痙攣等不適或者疼痛,還具有補益的作用,比如甘草、飴糖、白扁豆、蜂蜜、蘋果等。

苦堅:苦味食物可以讓氣變得堅實,所以它針對的是氣耎。通常乾燥可以讓物質變得堅實,所以苦味食物通常具有燥濕清熱的功能,可以減少體內濕氣、水氣、熱氣的聚集,比如茶、蓮子心等。

咸耎:與苦堅相對,鹹味食物使氣柔軟疏散,針對氣的「堅」「燥」異常狀態。所以鹹味食物使用的是濕潤這個招數,起到潤下、通便、化瘤散結的作用,比如鹽、海帶、牡蠣等。

當然,還有大量食物沒那麼有個性,屬於淡味食物,雖然普通且對氣的作用沒那麼強,仍然能發散解表、行氣活血、利尿通竅,是我們日常飲食的好夥伴。

食物散發的獨特氣場,在進入身體之後可以影響著裡面的「氣氛」。不過我們又不是修道人士,哪裡能感覺到什麼氣?

感受不到氣沒有關係,身體其實一直都有在跟我們溝通,飯菜吃得很香,吃得舒服,即使沒有吃很多也感到滿足,說明你吃到了身體需要的食物,身體里得到了平衡;而有時候我們吃了很多仍然不覺得滿足,更別提舒服了,這都證明我們吃得不對,不是身體需要的,最終會成為垃圾堆在身體里。

五味與五臟

五味不僅調節身體的氣,還和五臟有著緊密的聯繫。五臟也是五個脾氣秉性完全不同的傢伙,它們的喜好也完全不同,就像找對象一樣。肝喜歡酸,肺喜歡辛,心喜歡苦,脾喜歡甘,腎喜歡咸。它們會選擇性地把喜歡的味先歸到自己這邊,所以有「酸入肝、苦入心」等說法。味符合臟腑的喜好,對這個臟腑來說就是補。

通常情況下,五味對五臟起到補益調養的作用,病理情況下還可以治療五髒的疾病。根據五行生剋制化的原理,實則瀉其子,虛則補其母。比如五髒的實證,「脾欲緩,用苦瀉之」,「心欲耎,甘瀉之」等;五髒的虛證,如「肝欲散,用辛補之」,「心欲耎,用咸補之」等。

然而水能載舟也能覆舟,如果使用不當或者用得太過,五味對五臟會起到傷害作用

《黃帝內經》就講到味的食物吃太多,會使血脈凝塞,血液流通不暢,皮膚的色澤也發生變化;過多食用味食物,則會使皮膚枯槁無光澤,皮膚上的毫毛也會脫落;過多食用辣味食物,則會使筋脈拘急,經常大腿或小腿抽筋,指甲乾枯缺乏光澤;過多食用味食物,則會使肌肉粗厚發皺,口唇乾裂;過多食用甜味食物,則會使骨骼疼痛,頭髮也容易脫落。這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吃東西不要太「重口味」,不然會變醜哦~

都是幫助大家吃得健康吃得平衡,現代營養學強調的是物質結構方面的,就像是搭建房子的各種框架,讓家堅固,能夠擋風遮雨;而中醫認為食物有「個性」有「味道」,進入身體後強調身體的感覺和反應,就像指導我們如何布置家裡,處理好家人之間的關係,讓家有溫度、更宜居。食物對於我們身體來說,不僅僅是營養,還是調控身體代謝的工具,幫助我們更加適應環境的變化

說了這麼多,是不是覺得對於今天吃什麼這個問題,變得更加難以抉擇了?求輕拍,本喵也在為這個問題發愁喂!

微信公眾號:貓眼知健康

微信號:maoyanhc

推薦閱讀:

秋季如何養生?
過敏性鼻炎:不是鼻子嬌氣,而是戰鬥無力!
步入中醫經方的世界:八綱辨證入門
大肚腩有沒有辦法解決

TAG:中医养生 | 食疗 | 美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