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在土木工程的位置和可能性

本來第一篇我想先介紹一部分關於信息交換的一些基本概念。如上文中提到的,BIM的技術內核還是信息交換。 不過,由於本專欄的口號是「讓每個土木都能看懂BIM」,我還是決定把概念介紹後延,先來簡單探討一下BIM的身份認知問題。希望能給各位身處土木行業,同時對BIM感興趣的朋友們一個入門。

我第一次聽說BIM是在2014年,那是一朋友在聚餐時候提起的。彼時彼刻,我正在寫碩士階段的第一篇小論文,心裡打算著以後整天和有限元打交道的日子,聽過就罷了,全然沒在意。對於多數人來說,特別是正在學土木工程的學生,BIM好像一個突然蹦出來的事物,就如同當時的我。理論上這個方向的確屬於土木工程,但是另一方面根據我們所接觸到的信息,又似乎看不出和我們目前專業知識的聯繫。那麼,問題來了,BIM究竟在土木領域處於什麼位置呢?

筆者認為對BIM的理解需要兩個層次。第一層表示狹義上的BIM,就是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的基本概念。第二層表示廣義上的BIM,可以理解為產生狹義BIM的知識背景,即土木工程信息學。今天來聊的就是這第二層含義。

2015年慕尼黑工大土木工程學院的幾個教授寫了一篇文章《現階段土木工程信息學的發展和挑戰(Aktuelle Entwicklungen und Herausfoerderungen der Bauinfomatik)》,文章的正文提到了土木工程信息學下的四個領域:工程(力學)計算、BIM、數字化工程管理和建築監測。當然,德國人普遍把這四類會歸納到土木工程信息學。在我們國內或許專業的分類會不同。筆者通過這篇文章內容的簡單介紹,是為了告訴大家,其實在研究生階段我們涉及到的有限元計算、結構檢測以及其中的信號處理,都是BIM的兄弟專業。把上述其他方向跟BIM比較土木工程的專業性,明顯BIM處於下風,可事實上BIM的作用是將這些專業領域的資源整合起來。BIM不僅是三維建模的工具,或者說能包含對象信息的三維建模,它更重要的功能,是利用其信息交換的內核,把工程計算、建築監測等方向結合起來,從而提高相關領域的工作效率。這也為BIM的發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去年底去慕尼黑的展會,慕尼黑工大(雖然我不在慕尼黑讀博士,不過我真的很粉他們。)搞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方向的一個博士,講BIM和CFD結合,進行了慕尼黑市中心的洪水模擬(下圖·),讓我大為驚艷。不過這個目前還在理論研究階段,什麼時候可能投入商業運營還是未知數。

(圖片來源:V. Varduhn, R. Mundani, E. Rank, GIS- and BIM-based Flooding Simulation)

上圖還提到了一個概念叫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地理信息系統),整個慕尼黑市中心的房屋布局和地形信息就是通過GIS技術獲得的。GIS和BIM的結合運用是現在德國甚至歐洲比較火的方向了。去年展會上,三分之一的內容都是跟這個有關。這兩項技術的結合,不僅能用在已建成建築的維護上,也能用於正在建設中建築的監測和管理。

其他的方面,包括:Buildingsmart提出的OpenBIM的思想——旨在實現工程項目各階段各方面不同軟體之間的互操作性;將建築設計模型直接調整轉化為力學分析模型:工程管理軟體的雲端運營等。

總體來說,BIM真的是個非常寬泛的概念,但是這些可能性都是源於BIM的內核——數據交換。這個概念已經重複多次出現了,也將是我後面討論的重點。對於不少土木工程從業人員來說,BIM可能意味著一大堆專業軟體,希望今天的簡單介紹能對BIM這個紮根於土木,而廣於土木的的特點能夠有所了解。

這只是一篇簡單而正是的開場白。文中涉及到了一些較為專業的名詞概念和它們的應用,我會在後面的文章中進行介紹,也敬請期待。

(本文中的內容給予這段時間來筆者所參閱的文字材料和參觀某BIM展會後的心得。如果對內容有疑義,歡迎一起討論。)

推薦閱讀:

建築信息模型(BIM)——回歸理性思考?
BIM類證書
BIM在路橋基建的一波流應用專欄即將開通
BIM雙軌制
[Revit]新手入門指引v0.9 Part2

TAG:计算流体力学CFD | BIM | 土木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