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下游的你,可能撈到了很多假的知識
1.
美國作者格拉德威爾的著作《異類》,講的是成功背後的外因規律。不但在原產地美國,就是在國內也很暢銷,看過的人很多。
在豆瓣上,兩個不同版本加起來有一萬一千多人評過分,點擊讀過的有一萬四千多人。羅永浩、周鴻禕、李彥宏都曾經在公開場合向他們的聽眾推薦過這本書。2014年第二次出版時,它成為了互聯網圈的熱門必讀書。
最近,在準備分享課的時候,我又重新看了一遍《異類》。
引進國外的書最常見的一個問題就是翻譯問題。這問題已經被屢屢吐槽了,以致於現在看翻譯著作,心裡早有了準備,不通順可能是翻譯腔造成的,作者不是故意說不明白的。
說起來,這個問題在所難免。不同國家文化背景不一樣,譯者的水平上下不一,難免會有一些偏離原著的地方。再加上市場的原因,急於上市或者稿酬有限找不到高水平譯者,最終都會影響譯著的質量。
翻譯的稿費,你知道有多低嗎?千字幾十元,這水平如果不是熱愛,誰會花大量時間做這種吃力不討好的工作?
所以面對這種問題,如果你的英文水平還可以的話,盡量看原著。如果有不同譯本,也盡量選擇那個譯者看起來更專業的版本。
2.
(第一節就頂著個數字1)
在重看《異類》的時候,我發現有些章下面的小節的小標題寫得並不貼切。當你根據小標題去回顧一章內容的時候,總覺得某些環節是被誤導了。這個感覺就像,一整條鏈條,有些地方掉鏈子了,根據譯者翻譯的意思是連不上的。
於是,想找原文對照著看一下,也許是翻譯偏差。
費勁找到了這本書的英文版的電子版。等真找到英文原文卻發現,原來原著根本沒有每節的小標題。每一節的小標題在中文版中都是為譯者或編輯所加的。
這本書第一版中文版是2009年出版的。格拉德威爾那時就很潮啊,用的是我們現在寫微信公眾號新媒體文章的方式,一章之中的每個小節都用數字來當標題,1、2、3、4這樣來分小節,章有標題,但小節根本沒有標題。
這一對照看,怪不得連不上了。可能有些過渡段落連格拉德威爾都沒有想要完整的一節寫一個信息單元、能用一個標題概括。中文譯者硬是把所有小節都帶上了帽子,加上標題,肯定會有以偏概全的時候。
只能根據自己的理解來標註不到位的標題,省的以後再被誤導。
3.
現在網路信息豐富,但是存在太多二手、三手、甚至四手的信息。我們每天在網上看到大量這樣的信息:媒體對事件的報道,書評等對書的評論,翻譯資料,論文被通俗化地解釋,大量的公號文章傳播著各種科學理論的「好理解版本」,但不是原貌。在這個過程中,太多的信息被扭曲,甚至是誇張和造假。
很多人都玩過傳話的遊戲,幾個人排成一排,第一個人把聽到的東西告訴第二個人,就這樣沿著隊伍一直傳下去,傳到最後一個人後說出來。在這個過程中,信息但凡複雜點,在傳播中就會走形,最後跟一開始的就會不一樣。在現實社會中,對應的就是以訛傳訛。有些養生保健的文章就故意製作一些大眾歡迎但是錯誤的內容,利用受眾的一些恐懼心理。
所以,在看重要內容的時候,最好有個「溯源意識」。查查脈絡,去找找知識的源頭看看它長什麼樣子,不要被誤導。
4.
格拉德威爾是寫暢銷書見長的,他本職工作是個記者,也是《紐約客》雜誌專欄作者。他的優勢是懂得普羅大眾的想法和需求,能把一個艱深的理論用故事說出來,說的大家都喜歡聽。但他畢竟不是學者,在傳播和嚴謹發生衝突的時候,可能自覺不自覺地就選擇了概括,選擇了一概而論。
《刻意練習》的作者就在他這本書里稱,1萬小時天才理論中的這1萬小時並沒有任何科學依據。格拉德威爾非要把比爾蓋茨在上學時期練習編程的時間,還有甲殼蟲樂隊在漢堡演出名聲大噪之前的練習時間都說成差不多1萬小時,這很不「科學精神」。
對了,《刻意練習》的作者安德斯.埃里克森是個心理學家,常年研究這個領域。這本書雖然也有故事,但看起來也確實有種論文味。就像李銀河在奇葩大會上說的那種感覺,她是學者,寫小說人家看了也感覺有種論文味。
很多技能的學習,從入門到精深,到世界頂尖水平,用不了1萬小時。那你說這個1萬小時,不就是傳播上容易說、容易記嗎?可是,這個數字不是很讓人絕望嗎?
需要1萬小時去練習才能達到最高專業水平,差不多10年,新手會不會看到就沮喪,悲從中來,進而放棄。
可能為了不讓人傷心,現在又出現了一種像是安慰劑的新說法——1千小時理論。說的是從入門到會,到精通,所需的時間不用那麼多,雖然不到世界頂級水平,但是只要比身邊其他人都優秀就夠了。練到這種程度,你就建立了壁壘,可以靠這個吃飯了。就算繼續練下去也可以,有了1千小時,起碼有成就感和動力了,拿出手就是碾壓普通人,剩下的是跟高手過招。
另外一個我們在知識下游經常碰到的謬誤,就是非常常見的21天養成習慣這個說法,它太有欺騙性了,時下已經泛濫地不要不要了。
科學研究中發現,不同習慣的養成時長不同,小習慣短時間容易養成。大部分你想養成的習慣都超過21天。21這個說法,有人追溯文獻,並不是實驗實證得出的,只是某個人的一種說法,因為偶然的原因在暢銷書中被提到,最後被炒熱了。
你想想,如果你抱著期望,認為養成習慣都很簡單,無非堅持21天,那真到了21天,還沒養成,你是不是該懷疑自我了?培訓機構用這個招攬用戶一起養成習慣,21天到了,結果大部分人沒有養成習慣,那怪誰?
5.
我們現在周圍充斥著大量真假難辨的信息,不少流行說法是錯的,經常防不勝防。
比如過去都說莫扎特是個天才,其實他在4歲時就被他父親有意培養成一個音樂家。他父親本是一個不得志的音樂家,而莫扎特少年時的譜曲,到現在也有人懷疑是父親代勞。莫扎特所謂的天賦其實是長期刻意練習的結果。天才就是很早開始進行長期刻意練習後進而超出同齡人的。
跟著流行去說容易做到,但是溯源,那卻是少有人走的路。
知識溯源意識很重要。它要求手不能懶,要挑剔,對進入自己大腦的東西挑剔,有批判性思維和懷疑精神,不要以為名號大的人就說的一定是對的。只有這樣才能挖得更深,更接近真相和事情背後的本質。
在一個海量信息的時代,我們的大腦太容易被污染了,很多信息把關人已經消失了,是個人就可以傳道,為自己負責的就只有自己了。
最近看到古典老師也提到這個事情,還有一張配圖,借來給大家看看。
********************************
這個專欄研究個人成長方法論。
歡迎關注這個專欄以及作者周昶帆的知乎,第一時間接收閱讀與成長話題的更新。微信公眾號:北極光閱讀(微信搜索 kanbeijiguang)。
知乎Live: 1. 日記,一個小眾成長利器 ; 2. 年輕人的高效讀書方法論 ;
3. 站在雞血成功學的對立面,綜合刻意練習、1萬小時天才理論和異類視角,來看通往成功和自我實現之路你要具備什麼?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