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一定會成為傳奇,而你的畫像,最終是會掛在博物館裡的。」
前兩天複習《唐頓莊園》,正好看到老太太在招待俄國難民時,偶遇她年輕時的情人俄國王子那段。哎呦,話說當年老太太可還差點跟他私奔了(年輕貌美桀驁不馴的俄國貴族青年,大家請盡情腦補),怎奈世事無常,重逢時刻這位白鬍子馬克思不僅垂垂老矣,還在晚年流落異鄉,身無長物,只能靠慈善救濟度日,想想也是真夠凄慘的。
這當時的俄國難民,可跟現在把歐洲折騰得不淺的中東難民不同,那都是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無產階級專政後,為了活命必須棄國離鄉的富貴人兒。家業被共產什麼的根本顧不得考慮,能逃出個命來就算老天照顧,祖上積徳了。
也正是這些難民,因為在家時都是有錢人,還基本都有點文化,所以,他們將在俄國所習慣的那種矜貴精緻的文化和生活習慣,也帶到了各個旅居的國家。當然,也寫下了數不清的傳奇故事。
今天想跟大家聊的,就是這些難民中的一位奇女子。
她這一生,跌宕起伏。從聖彼得堡的少奶奶,到寄人籬下的難民,又用自己的畫作和美貌征服了整個歐洲。
她的畫和她的人一樣,濃烈,醒目,性感,頹廢,是上個世紀二十年代那個Art Deco時代一朵絢麗的花。人們可以不認可她,但卻不能漠視她的高度存在感。
她就是塔瑪拉·德·蘭碧卡 Tamara De Lempicka。
其實,蘭碧卡算不算是俄國難民,還有點說不清楚。
因為她雖然生於莫斯科,父親也是俄國商人,但她後來一直強調自己是波蘭人,甚至還偽造出生證明,說自己生於華沙。如她所願,最後她確實是以波蘭畫家的身份蜚聲世界的。
也許,這是因為她對波蘭更有感情,畢竟媽媽就是波蘭的名流小姐,自己也在這裡度過了童年時代。
1900年,2歲的蘭碧卡和哥哥也或許,是因為她的俄國父親在她很小的時候就離開了她——她自己聲稱是父母離異,但也有說法是,父親是自殺身亡了。有人用這段經歷來解釋她的藝術風格,我想說,她這一生,可不只是童年經歷可以解釋的。
雖然失去了父親,蘭碧卡卻得到了祖母和姑姑充滿彌補的寵愛。祖母帶她旅行,去義大利親自拜訪大師之作;14歲時,住到聖彼得堡的姑姑家,白天去美術學院學畫畫,晚上參加各種舞會。
姑姑和姑父生活非常富足,來往也都是所謂上流社會,小小的蘭碧卡見識了這一切,也享受著這一切,自此立志「要一輩子都過得奢華」。
當她15歲的時候,在一場舞會上結識了青年律師Tadeusz ?empicki 。這是一個俊美的貴族青年,雖然沒什麼錢,但特別會討女孩子歡心,蘭碧卡被他深深吸引住了,一定要嫁給他不可。但她的母親已經再婚了,她和一個沒有父母的孤兒沒什麼區別。於是,她去央求了姑姑和姑父,果然,愛她的姑姑給她出了一大筆嫁妝,有了嫁妝,小夥子欣然接受了這位美麗的新娘。
17歲的蘭碧卡,嫁給了如意郎君,同一年,生下了女兒Kizette,當時的她,想必以為未來就會一直都這樣快活輕鬆吧?
可是,誰也沒能預見到,還沒過一年,俄國革命爆發了。
所有權勢、富貴一眨眼變成了罪證,正當他們準備出逃的時候,蘭碧卡的丈夫被布爾什維克逮捕了。
蘭碧卡想方設法營救他,可是她社交圈裡那些過去的達官貴人,基本都被革命了。最後,她去求了一位相熟的瑞典外交官,用自己的美貌和身體,換取了對方的幫助。他們終於逃出了俄國。
蘭碧卡與丈夫在戛納,1928當她和丈夫輾轉來到巴黎時,和《唐頓莊園》里那位老王子一樣,只是國破山河在的芸芸俄國難民之一了。
一開始,丈夫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日漸消沉,他們只能靠變賣帶出來的珠寶度日。蘭碧卡決定繼續自己的美術事業,加入了巴黎最便宜的美術學院,夜以繼日地學習、工作。
1925年,蘭碧卡的畫室
1928年,蘭碧卡在丈夫的畫像前
當時正值一戰結束,巴黎在戰爭中承載了很多從各國躲避戰亂而來的藝術家。不同的經歷帶來風格的交鋒,這對藝術創作來說,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大好時期。
蘭碧卡所在的工作室,是以現代風格、立體派著稱的,而她自己又一直為古典美術中精緻的細節處理而傾倒。最終,她將這一切融為自己特有的藝術風格,你會看到,彷彿是拉斐爾的手法,那些圓潤細緻的色彩和線條,竟然出現在立體色塊的形式之上!
Portrait du Marquis Dafflitto ,1925
藍聖母 The Blue Virgin,1934
阿蘭波特夫人畫像 Portrait of Mrs Allan Bott, 1930
在裝飾風藝術也就是Art Deco大行其道之際,她終於得到了公眾的認可,當然,富豪們的訂單也隨之而來——試問哪個豪門男女不渴望成為她筆下那些冷漠神秘又充滿魅力的人物呢?
但她後來自己說:「我的每幅畫都是自畫像。」 是的,她將自己所要扮演的,全都融入了畫作中。
自畫像 Self-Portrait,c.1939
1929年,是她創作的巔峰期。她的自畫像《綠色布加迪轎車裡的塔瑪拉》,成為了當時獨立女性最好的寫照。即使過了差不多一百年,我們也仍然感到鋪面而來的摩登感和堅定不移。
綠色布加迪轎車裡的塔瑪拉 Autoportrait (Tamara in a Green Bugatti) ,1929蘭碧卡終於自由了。她想要的奢華生活,終於靠自己賺到了。而關於她眾多情人的傳聞也不脛而走。不止男人,她也吸引了很多女性,這些情情愛愛,終於轉化成了她的作品中那些濃得化不開的慾望與誘惑。當然,這也吸引了更多訂單——從古希臘開始,達官貴人們就最喜歡用這種捎帶情色的畫作,裝飾自己的沙龍和私人空間了。
綠色頭巾 The Green Turban, 1930
透視 (太虛偽的名字了吧……)Perspective,1922
忙於工作和社交的蘭碧卡,終於在1928年和丈夫離了婚。而她的女兒Kizette,平時和外婆生活在一起,稍大一點開始上寄宿學校,很少見到媽媽。實際上,蘭碧卡也沒有對別人講過自己還有這麼個女兒。
難得的見面,往往是在蘭碧卡賣了畫掙了一大筆錢後。她突然出現,帶著女兒去度假,還給女兒畫像,像是要把一年份的感情在幾天里濃縮補上。就像蘭碧卡在其他方面的與眾不同一樣,她對女兒愛的表達也這麼別具一格。
1925年,蘭碧卡和女兒後來,Kizette回憶說:「我外婆告訴我,當你媽媽畫你的時候,一定要好好獃著讓她畫。她一定會成為傳奇,而你的畫像,最終是會掛在博物館裡的。」
也確實如此。
《抱著泰迪熊的小女孩》和《陽台上的吉賽蒂》,就是Kizette的畫像。以這種方式,Kizette成為了媽媽永恆的小女孩。
抱著泰迪熊的小女孩 Portrait of a Little Girl with Her Teddy Bear,1922
陽台上的吉賽蒂 Kizette on the Balcony,1927蘭碧卡後來又結了婚,嫁給了一位奧匈帝國的男爵,他也是她作品的最大收藏者之一。1938年,二戰一觸即發之際,蘭碧卡說服男爵,搬到了美國。在這片新大陸,她又得到了電影明星和商業名流的追捧,為他們繪製了無數肖像畫。每天工作12個小時是她的常態,而與此同時,數不盡的情愛故事,也讓她更加聞名。
然而,萬物皆有盛衰。二戰之後,在紅了這麼多年後,蘭碧卡有那麼點……過氣了。說穿了,藝術風潮也和衣服一樣,一陣風來一陣風去,你總不能一直站在風口。
她也開始尋求新的突破,轉而嘗試超現實和抽象風格,但再也不復之前的盛況。1962年,當男爵去世後,蘭碧卡放棄了繪畫,搬到了墨西哥生活。
沐浴中的蘇珊娜 Suzanne Bathing II,19571980年,她去世了。但她並沒有孤單地死去。在歐洲的時候,她從未對朋友們講過的女兒Kizette,守在她的身邊,陪她走過了最後一程。
而她那些輝煌而蒙塵的作品,也在1970年代又得到了新的關注。在她去世前,很多舊作品重新進入了市場,並且獲得了新的認可。她一生不羈,那些真真假假的故事,也確實令她成了一個傳奇。
麥當娜非常愛她,家裡收藏了蘭碧卡的多幅作品。這是她紐約的公寓,這幅畫叫做《Andromeda》,是神話里的一位公主,後來成為了天上的仙女座。
其實我們普通人,也可以在家裡擺蘭碧卡的Art Print作品(藝術噴繪,效果極佳,可保存100年左右,具收藏價值)。你看這麼一放,天生就有一種桀驁不羈要死不活的氣度。
好喜歡這個翻白眼的女孩啊,哦對,她叫《女孩與白鴿》。
在藝術品電商網站Art.com,可以買到有版權授權的Art Print作品(因為蘭碧卡去世只有30多年,作品還未進入公版領域),不加框,捲筒形式到國內的郵費,根據畫的大小不同,從幾十到100多不等,還是挺實惠的,點這裡直達蘭碧卡頁面。
你還可以看到不同大小的示意圖,很直觀,方便選購。
3.20更新:不過這幾天我的私信都爆了!懶得自己動手找我代買的寶寶真是多啊~ Please移步到這裡:
貓的咖啡漫遊 藝術家居
嗯呢,代買的付款是個問題,所以我整了個小店哈哈哈,把最近比較多問的幾個都上架了。
而且今天Lempicka莫名其妙竟然有個75折的折扣,我前幾天自己買的都沒趕上,你們快去拍!今天(3.20)下午估計就不是這個價格了。
呃,本來是講藝術家的故事,最後變成了買買買了……
不過話說回來,人生短暫,時間和金錢都必須浪費在令我們感動的事物上,不是嗎?
祝我們不懈努力,得到想要的生活。
-The End-
謝謝觀看,我是@珊珊cat,最萌藝術+吃喝玩樂,《但丁的奇幻世界》正在連載中~
知乎專欄:貓的咖啡漫遊
微信公眾號:mockupcoffee / 貓的咖啡漫遊
喜歡,就贊一下唄?
未與本人聯繫,禁止任何媒體/公眾號轉載。
推薦閱讀:
※歷史人物 | 齊白石,想不到你是這樣的繪畫大濕
※他們用一疊紙,讓畫畫這件事重新小清新起來了
※Edward Hopper的窗戶告訴了我們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