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腥的成人禮 日本恐怖經典——告白
日本電影《告白》於2010年上映,根據小說《告白》改編而成。中島哲也執導,女演員松隆子主演。
順帶提一句,這部片子里有我的女神——木村佳乃姐姐,自從看了姐姐的《我的危險妻子》,就已深深被她的迷之氣場所震懾了。(五星吐血推薦)
最早看到這部電影的時候還是在一個標題叫「2010年日本最新恐怖片」的帖子中看到的,從上映前,再到出資源,最後在豆瓣評分飆升,如今直接躍上「豆瓣電影TOP250」的位置,這部電影的口碑確實是一路開掛。
電影的劇情其實很簡單,一個女老師在一次「意外」中親生女兒喪生,而她通過自己的調查推翻了警方的論斷並自行開始對「殺人兇手」展開高能報復的故事。
電影不同於一般的劇情片,音樂和慢鏡頭佔了大部分,又不同於歌舞片,配樂與節奏、鏡頭、情節完美同步。
整體像個MV一樣的電影,全程詩意的輕音樂,不時伴著輕揚的女聲男聲,情節與內涵又同時處於高水準。
每次在各個電影大V盤點關於「熊孩子」的電影時,總會提到這部片子,因為不同於在《狩獵》、《伊甸湖》、《美國田園下的罪惡》等片中熊孩子自能熊出一片天的設定,這部片從逆向推進的劇情非常精彩又解氣地懲治了一次熊孩子。
暫且先忽視森口老師在劇情中的所作所為可能會涉及到的法律問題,單就道德水平層面來分析,她的所作所為非常漂亮的扇了一句話的巴掌——
「他們還只是孩子。」
好啦,接下來,我就要開始無恥的劇透了。
國際慣例。
我是萌萌噠的劇透分割線——————————————————————————————
作為日本電影的一貫作風,這部片也不例外的有了這樣的設定,便是人設的極端化、進展的極端化、矛盾的極端化,從而造就了故事的典型化。
首先,在森口老師「告白」的過程中,就自然拋出了兩個極端化的人物——
一個是從小被母親保護到極致的下村直樹,一個是從小被母親拋棄的渡邊修哉。
第一個,下村直樹。
他從小受母親的全方位呵護、照顧、誇讚。在家庭的溫床里習慣了「溫室教育」的他,一進入了群體生活的學校,感受到了挫折、批評、貶低,自然會不適應。
然而,生活並不會給他充分的適應時間和機會,在他尚未理解人與人的相處之道、尚未熟悉面對「失敗」和「成功」的應對之道時,生活的壓力便已排山倒海而至。
社團活動跟不上、參加補習班學習也跟不上、與人相處也越來越困難……
一面是一直在否定自己的學校生活,一面是一直在肯定自己的母親,從家庭出來後如此強烈的落差讓年紀輕輕的直樹開始憎恨這個社會、憎恨否定他的人。
以「憎恨」之名義去逃避現實。
無用、廢物、庸才……這些詞絕不是一個十三四歲的少年可以承受得了的。
雖頹勢如此,他卻開始嘗試逃避,流連於遊戲廳,結果出了事情,學校派來的人,居然不是自己的親班主任。
一向受體貼的母親關懷的他,母親盡心儘力的、可以說是在無微不至的「伺候」自己,如今在學校,同樣出了事情,居然受不到同樣的關懷,這個落差,直接導致了後面他對森口老師的仇視,以至於提出這樣的事。
後來,他受到了來自修哉的突然重視,即使知道這樣的友情可能是假的,他也依舊願意珍惜,他說搞小發明,他陪,他說要弄個「恐怖計劃」,他也跟著出謀劃策。
只是他沒想到,在「學校生活」中,感情是如此的廉價,大寫加黑的「利用」兩個字,擺在了他的眼前。
這句話就像在說:
「你就去把我舉報了吧,這事兒哥扛了,我知道你想逃避,我知道你害怕,我知道你沒用。」
於是,最後直樹做出了這個顛覆所有事態的舉動——
明知道小女孩尚有呼吸,他親手結束了女孩的生命。
只為了一份來自小孩子心裡的簡單的「報復」。
自森口老師的那段「告白」之後,複雜而紛亂的學校生活徹底擊垮了直樹,他終於放棄了掙扎,徹底縮躲回了家中的「溫床」。
被社團否定、被成績否定、被同學否定、被老師否定……最終,被「朋友」否定。
來自各方的「透明」對待,缺少了的「誇讚」和「表揚」,這一切一切的掙扎,追根究底,通通來源於一份來自叫做「存在」的痛苦。
廢物存在感總是太低。
所以回到家之後,他不洗頭、不吃東西、不剪指甲,把自己弄得臟髒的,卻把自己碰過的東西弄得乾乾淨淨,就是為了證明,自己尚存在著。(原諒手殘如我截的這麼鬼畜的圖~)
而森口老師的「報復」行為:鼓勵新老師家訪、鼓勵同學聯繫直樹,就是要把這種來自學校的殘酷對待重現並放大於直樹面前,將他從家裡的溫床中強行拉出來曝光、暴晒、無處容身,最終焦灼至死。
對直樹來說,最痛苦的事情,便是將他拉回現實——
他原本沒什麼存在感,卻還要在烈日灼燒下被一群「陌生」的人追責、鞭撻、辱罵、 群起而攻之。
如此,最終弒母的行為其實也不難理解,家庭溫床最後防線的崩塌,超完美主義母親的崩潰,直接釀造了直樹所搭建的「幻想存在」空間的全線土崩瓦解。
直樹至此,徹底完了。
……
第二個,渡邊修哉。
他的母親是電機學者,「高智商」、「前途無量」、「極致的優秀」、甚至於「超凡脫俗」……這些辭彙都是他母親在他心裡的印象。
從小接收著母親的「高等教育」、「批評教育」,母親一直都對自己恨鐵不成鋼,一向「高標準」、「嚴要求」的對待,讓他慣性的以為,母親受夠了繁縟家庭生活的折磨離開自己,他可以通過變得更加矚目、更加優秀、更加令她驕傲的方式重新奪回母親的心。
是啊,奪回。
所以這兩個字被戳出來的時候,他會那樣的激動且憤怒。
他各種嘗試,在網上搞各式各樣的小發明、發布虐貓圖片,但時間長了,即使自己的人氣再怎麼高,他發現都得不到母親的關注,即使獲得了全國優勝獎,報紙頭條依舊被做壞事的其他「熊孩子」佔領。
於是,他決定策劃一次大事件——那次「謀殺」。
結果,「謀殺未遂」,卻「反被下毒」。
但對他來說,效果卻是一樣的。
然而,結果卻令他大失所望——他根本就沒得艾滋。
其實相對於直樹來說,他比他要成熟。畢竟離開家庭呵護的要早,對自己的「強行獨立」、對母親的一直「苦苦追尋」讓他更早、更容易、也更明確的明白自己想要什麼。但是計劃的全線落空確實給這個一向「有主張」、「有思想」的少年一個不小的打擊。
以至於他可以一直容忍這個女孩的陪伴——
北原美月。
這個女孩是於直樹、修哉兩人的第三存在——一個主動且徹底拋棄了自己家庭的人。
她的獨立不同於被迫的直樹和修哉,她自稱另有一個「露娜希」人格,她老早就抱著自殺的準備,身為班長,平時置身於班級的霸凌紛爭之外,關鍵時刻卻毫不留情地將鍋甩給了無辜被利用的新老師維特,結果面對修哉,卻願意選擇無條件的相信、袒護和支持。
第一次交予自己的心,卻埋下了這輩子最大的也是最後的禍根。
她最大的錯,直接導致她死亡的錯,並不是她太喜歡修哉以至於沖昏頭腦,不是她估重了自己在修哉心裡的位置,更不是她不了解修哉,而是她不明白這個道理——
青春,一向都是一條單行道。
她知道他寂寞,她知道他有多愛他的母親,她知道他有多希望他母親回來,她知道他做的所有事費了多少心思、又有多不容易……
她知道、她真的知道、他的所有事她都知道……
但是,她,終究不是他,她沒有走過他走過的路。
再體會,能有多體會,再了解,又能有多了解——如此隨口的一句話,不是照樣可以觸及底線嗎?
北原美月,也是報紙上的「露娜希」,也是搶過他頭條關注的人,也是自以為是很了解他的人,也是觸及了他的底線的人……
你只是一個我用來打發時間的工具,又憑什麼隨意論斷我的生活。
在與北原美月談話之前,森口老師一直沒有抓到修哉的弱點,所以只能一直聳動維特老師製造假的告白信、鼓動全班和修哉和諧相處,間接助長霸凌。
直到這句話的出現。
好心辦了壞事。
結尾,森口老師把修哉自製的炸藥包置於他母親的辦公室,以他自己的手段反治其身,將修哉徹底擊垮。
總體來看,在電影中出現的三個孩子與家庭的關係,即監護人的關係,達到了三種最極致的狀態:被極致呵護、被全程拋棄、主動放棄並燒死全家不留後路。
這三種最最極致,卻也是最最典型的青春,正是我們每個人經歷過、或正在經歷著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與這個社會不斷的磨合:不斷的受挫、受鼓勵、再受挫、再受鼓勵、又受挫、又受鼓勵……
我們無法保證每個環節對於每個人來說都進行的完美無瑕,任何一個環節的缺失都可能或多或少的使得一個人人格的缺失,只不過有的人缺失的少,有的人缺失的更多。在尋找「認同感」和「存在感」的過程中,我們不可避免的做出一些害己害人的事。為了保護,甚至可以說是「包庇」這種錯誤,不論後果大小,都有一個東西在為我們的青春撐腰——
《少年法》。
所以為了報復一個朋友的輕視,為了自己的存在感,可以無法無天地奪走一個無辜的小生命。
所以為了母親的關注與認可,為了自己的存在感,可以肆無忌憚的策劃謀殺、策劃犯罪。
法容,而情不容。
本來擁有著「完美」人生的森口悠子,丈夫的離去,感情婚姻生活的分崩離析漸漸瓦解了這個女人的意志,如今,她唯一生存的意義——孩子,都被自己最不信任、最厭惡、甚至最恐懼的青少年奪走。
再會原諒、再懂體會、再為人師表,深知各位「殺人犯」都只是不諳世事的孩子,但是,對於一個以如此可笑理由生活重心就被憑空抽走,絕望至深淵的女人來說,有什麼,又是可以原諒的?
《告白》這部電影深刻的告訴了我們這個道理:
即使你的青春再迷茫,再寂寞,再沒有存在感,以你認為合理的方式擅自悲劇他人的生活,是要付出你遠承受不了的代價的。
因為在這個世界上,總會有人,總會有辦法,不動一兵一刃,就可以無限放大你的痛苦。
這第二次的告白,正也是森口老師,為她學生上的最完美的一課。
以上。
喜歡賞鑒內容的小夥伴歡迎關注~
微信公眾號:狗蛋兒的私人影院。
推薦閱讀:
※這部劇,我是熬夜看完的
※反腐片不止《人民的名義》,這部國產電影膽子更大
※《毒誡》:什麼時候開始,看個公益宣傳片也特么得買電影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