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心理學內容創作者都在寫什麼?
行業觀察者:李可 封面圖:500px
這個話題是我從事心理學工作10年以來,從未認真思考過的問題。為什麼突然想起要拿出來和我的讀者討論?一來是整個內容行業籠罩著主編已死,被唱衰的論調,卻在新崛起的全媒體勢力下重塑內容新的價值,心理學內容也在這股潮流中迎來爆發的機會。二來是作為曾經的心理學內容從業者,雖然時隔多年沒直接參与其中,但從未離開過,並作為局外觀察者關注著它的變化,我想總結下這些年所看到一切。
在回答所有心理學創作者都在寫什麼之前,有必要說明下這裡所指的內容範圍是什麼,廣泛意義上的心理學內容包括但不限於心理學學術研究論文、心理學書籍著作、網路心理學文章等,而這裡只討論網路平台發表的心理學內容。心理學內容回答的第一個問題是「what」,表達一種心理學觀點或視角。這種類型內容對讀者來說,最大的價值是獲得新的觀點,或者顛覆已有認知,但它不會直接提供解決問題的答案。閱讀完內容後,你最直接的體驗是「哇!哦!知道了」。例如,最近在朋友圈傳得比較火的文章《幾乎所有的焦慮都源於這一個小問題》,文中花了大量篇幅都在表達一個觀點,追求完美是產生焦慮的根源。閱讀完全文,你收穫到的是一種觀點,然而這種觀點不會直接解決你的焦慮,它也沒有告訴你如何解決焦慮,但至少讓你知道焦慮的根源答案。這類內容從標題的表達上,一般都在寫法上會含有「什麼」這類關鍵詞,如這次討論的主題一樣,「寫什麼」這三個字也在暗示要表達一種觀點。
「why」是另個常見的內容,它解釋一種行為或現象背後的心理學依據。它通常利用一種或多種心理學原理去解釋某種行為結果的原因是什麼,讓你產生「原來是這樣」的感受。如果你見到這樣的標題,大概可歸納到此類內容里。例如:《為什麼有的人越勤奮,卻越失敗?》、《為什麼人會越努力越焦慮?》、《為何你在拚命地虐待自己的身體?》。也許你已經發現,這類內容的標題存在明顯的特徵,一般都會以「為什麼」、「為何」開頭,以引起讀者好奇,渴望得到答案。此類內容對讀者最大的作用是,緩解了對行為結果未知的恐懼或者焦慮感,這好比你胸口被撞傷引起的疼痛感,如果你不知道為什麼痛,你可能會很焦慮的認為傷勢特別嚴重,但當醫生告訴你,疼痛是因為骨組織受損,所謂傷筋動骨100天,疼痛一段時間是正常現象,身體會治癒恢復,這時你還會很焦慮嗎?
最後一種內容屬提供指導性意見,引導如何做更合適,回答了「how」。這應該是最實用的內容類型,它為問題者提供直接的解決方案,這可能也是大眾最關注的點。當你去表達一種觀點,或者解釋一種行為,讀者自然想要知道怎麼辦。懶惰是人性的弱點,當你用長篇大論去解釋一種行為結果是如何產生,它的原理是什麼,而且更科學的表達你的觀點,費盡心思引用數據去論證,但是也許讀者根本不在乎,因為這是專業人士才會考慮的角度,而一般的讀者只需要一個簡單的解決方案,而且方案需要具有可操作性,並且能及時產生效果。因此,你可以看到以下內容會成為讀者最喜歡的:《如何談一場不分手的戀愛》、《對你一生都有用的15個學習習慣》等。
歸根到底,所有的心理學內容在寫這3個問題what、why、how,如果你創作心理學內容找不到方向,不妨從中選擇一個角度,不在乎你如何表達,關鍵是你的表達能帶來新的價值,或者是一種觀點,或者一種解決方案。
[ 圓桌討論 ]為什麼心理學人極少成為優秀的內容創作者?你認為如何改變這種局面,請在評論區表達你的觀點。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親愛的,不要跨過那條江》這部紀錄片?
※並不願意遲到的人為什麼總在愧疚「遲到」?|「習慣性遲到障礙患者」的自白
※明顯「三觀不正」的人是為何變成這個樣子的?
※因為學習好被很多人喜歡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TAG:心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