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三個月UI設計狗的一點經驗

今年1月,我在一家創業公司開始了第一份UI/UX設計實習。只是強行自學了一些UI/UX的基礎知識的我,在剛開始時常常一臉懵逼.jpg。雖然一直在踩坑,不過回頭看也成長了許多。

於是打算用文字梳理一下自己的微不足道的經驗,mark自己踩過的坑以警醒自己~

0. 成為整個系統中的一部分

在一個team里做設計,和自己悶頭設計的區別在於:

  1. 需要和團隊的其他人(包括且不限於前端工程師,產品經理)進行協作,這意味著有效解釋/傳達設計變成了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
  2. 由於項目龐大且迭代速度快,項目管理在設計中是必不可少的。(版本、素材管理等等,每個都是坑)(關鍵詞:文件名管理,學用github)
  3. 不考慮產品本身,設計得再好(看)也沒用 = =

所以,開始設計之前,先花點時間做好research吧。以下是我整理出來可以幫助理順思路的問題??:

  • 產品是什麼類型?是運營/技術/設計/...驅動型的產品?
  • 產品面向哪類用戶?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 產品開發周期多長?目前處於哪個階段?

  • 區分平台:Web or Mobile ?如果是mobile,那麼是IOS / Android 還是both?是否需要適配多個平台?
  • 產品的Visual Identity,包括logo,顏色,形象等。
  • 目前已有的界面,元素?有哪些好的地方,哪些需要改進?

  • 前任設計師(如果有的話)留下了什麼?如何利用ta留下的東西?

總之,梳理一遍這些問題,再打開sketch,感覺自己已經成功了一半(?)

1. 多看幾份優秀的UI規範

?? 該看啥規範?去哪找?以下幾個思路可以參考:

  • 兩份重量級的:

Google 的 Material Design Guideline (鏈接:Material Design)

和 IOS 的 Human Interface Guideline (鏈接: iOS Human Interface Guidelines)

作為設計規範,它們沒有受限於界面,而是先定義了能代表各自Identity的設計語言,然後在此框架下規範各個UI元素,從而保證了整個設計系統的consistency。

Google 和 IOS 的許多設計原則都值得了解。舉個栗子,Material Design中的隱喻性;IOS更是直接給了六個原則包括:Aesthetic Integrity, Consistency, Direct Manipulation, Feedback, Metaphor 和 User Control。這些原則都很平實,又很有普適性。

看完這兩份業界重量級的規範,我的確被震撼(嚇)到,感覺更無從下手了。那就再看看別的吧哈哈。

  • 利用Pinterest

Pinterest是一個神奇的網站。(被牆了,不過科學上網難道不是設計師的基本姿勢嗎?)在搜索框中輸入UI Guideline兩個關鍵詞,就會跳出來很多五臟俱全,接地氣而且排版很好看的UI規範,比如下面這種??

pinterest.com

這種規範拿來學習簡直再好不過了。比如可以拿來很多份規範來歸納總結「UI設計具體是在設計些什麼」這種問題的答案。

全局的規範:

??色板

??字體

??布局

??Icon

……

以及各種UI elements:

??按鈕(大小、顏色、padding)

??表單

??窗口

……

雖然平台和產品有諸多不同,但是核心的東西是大家都有的。在我什麼都不懂的時候,多看看別人的規範是怎麼做的非常有幫助。

  • 搜索熟知品牌的UI guideline

很多注重設計的互聯網產品都會專門闡述自己的Design Language,所以沒事的時候可以多搜搜。舉個??,大家都很熟悉Airbnb,他家的設計好像很厲害的樣子,那就果斷google一下他家的style guide呀。?? Building a Visual Language - Airbnb

3. 界面在前,規範在後

當我剛開始實習的時候,我們的產品其實已經有一個draft版的設計規範了,不過在我接手之後,發現很多地方都需要修改。無知的我,在對整體界面一知半解的情況下,就急吼吼地開始修改設計規範。後來發現這樣實在是吃力不討好。比如,改了半天按鈕的顏色和尺寸,自己感覺是順眼一些了,卻沒考慮清楚它放在界面上是什麼樣子(捂臉)。後來領悟到,UI規範是用來交給前端,保證界面consistency的。如果只是為了做規範而做,就失去了它的意義~~~這個感悟確實很廢話,不過對我意義重大呀。

後來我就乖乖從界面開始了。(……)

4.多跟前端交流

不要因為前端工程師坐的比較遠就不跟他們說話(?)。根據我的經驗,前端工程師們都很友好。而且他們也很厲害,畢竟公司沒有設計師的時候,是他們在設計界面呀。

教我看前端代碼,而且熟知各種UI element的名字,在不知道要怎麼搜某個element的時候他們能提供準確的關鍵詞。

跟前端交流的原因之一:不能assume自己的圖交到前端手裡就會piu的一下變成一模一樣的界面。所以要

跟前端交流的原因之二:學會考慮技術實現。比如,是前端告訴我之後我才知道,設計按鈕的時候規定大小是不對的,而應該規定padding。

愈發感覺不學代碼就是不行。下一步給自己挖的小坑是學一學前端,希望自己不要被懶癌戰勝orz

5. 使用Sketch里的Style,Symbol和Nested Symbol

設計頁面越來越多之後,維護各個頁面之間元素的consistency變成了一件超級費心費神的事情。幸好Sketch有這幾個超級好用的功能,使我在想要改動多個界面同一元素的時候原地免於原地爆炸。我的經驗是盡量把常用顏色,各種大小的字體都創建成style,盡量把重複出現的元素都捆綁成symbol,把經常出現的樣式比如卡片啊之類的做成nested symbol。這種做法,雖然前期耗時耗力,不過越到後面就越會覺出方便的地方。

最方便的是,到做guideline的時候,只要把自己捆綁在一起的東西整理出來就八九不離十了。(雖然這種想法有點Naive但是)想想就很美好啊。

使用說明在這裡??

Editing Symbols Nested Symbols Shared Layer Styles

??以上就是一小段自己的總結啦。不成熟的地方有很多,如果有人願意跟我交流我會很開心。?

----------------------很久之後的分割線--------------------------------------------------------

這篇文章是半年之前在一家公司實習的時候寫的,本來只是自己心血來潮的梳理總結,沒想到收到很多關注。私信和回復很多,抱歉沒有一一回應。在這裡統一回復幾條:

  1. 後來我去幹嘛了:去實習的時候我在本科畢業後的間隔年。今年四月底已經離開那家公司。現在人在美帝,讀人機交互方面的研究生。現在的興趣從UI design轉向UX research。
  2. 關於如何找到實習:這是一個很大的話題。目前我也仍然面臨著找暑期實習的壓力,所以正在探索各種渠道並且努力networking。說到當時這份實習,確實花了一些心思去爭取,申請的時候不僅交了作品集,也附上了自己認認真真做的網站可用性分析報告。後來得到實習機會也有一些運氣因素,但我覺得老闆被打動還是因為我展現的認真和熱情吧:)
  3. 關於英語:看到很多回復糾結英語的問題。首先,在學習一個全新領域的過程中,查閱英文或中文資料是個人喜好,願意在英語上投入多少也完全是個人選擇。

    然而,我個人認為如果對科技與設計相關的領域有長足的熱情,學好英文+翻牆是基本的事情。學設計的話,只上站酷,花瓣網也是可以的,但不得不承認大量優秀資源都是英文而且在牆外。
  4. 關於轉專業:我本科是語言專業,後來跑去做UI/UX。雖然看起來完全不相關,但這個決定花了很長時間,並不是一拍腦袋做出來的。有些同學跑來問我該不該轉行或者轉專業,我的回答是:如果想轉UI/UX的原因是「這份工作看起來輕鬆又有趣,而且只是做做美工不用怎麼動腦子」的話,那麼不建議轉行/轉專業
  5. 之後希望能克服拖延症,寫一寫新的總結之類的。
  6. 看到有人說我當時很幸運去了個很好的公司,確實是這樣:)

推薦閱讀:

優設網交互設計培訓課怎麼樣?
對於氫os的輕理念和用戶之間的功能缺失的抱怨,一加下一步怎麼取捨?
交互設計中的「距離」思考
【可能性 | 產品與大設計】推薦閱讀(037期)

TAG:UI设计师 | UI设计入门 | 交互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