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大國的漢字國名翻譯是中國還是日本先翻譯的?
米國
法蘭西義大利
中國。因為廣州十三行貿易比較發達,傳教士也來得比較多,鴉片戰爭也顯著早於日本開國,翻譯需求較大,之後才介紹到日本並成為日文簡稱(之一)。從結果來看,中文音譯漢字以日語吳音、漢音等讀出往往與西方原文發音有較大差距。受此不利因素影響,日本又自己弄出一套音譯,「米國」即為一例。
一則舊文,孔慶東評論中日漢字國家譯名的。
我只是個搬運工!話說中日兩國,在翻譯外國國名的時候,都喜歡用漢字標識,在表音的同時,也表一點意。這就造成了每個國名都會給讀者一種「望文生義」的先入之感。不過,由於中日兩國並未事先商量,所以翻譯成的漢字各不相同。此雖小事,但琢磨體會一番,也是饒有風趣的。
先說最引人注目的例子。日本把「美國」叫做「米國」,東京大學的學生整天反對「日米軍事同盟」,要求「米軍」滾出亞洲。這個譯名得到一位姓孔的中國學者的高度讚揚。他說:那個國家的主要特點不在於美,而在於擁有吃不完的米山面海,人家是真正的農業大國,政府、銀行、外貿、交通、企業,都為農業服務、為農場服務、為農民服務,人家是真正解決了三農問題的模範。在那個國家裡,你根本看不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農民了,人家的糧食嘩嘩地湧向那些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國家。所以,建議中國以後也應改稱其為「亞米利加」和「米國」。至於「美國」這個好聽的名字,應該由聯合國進行慈善競拍,誰出錢多就給誰用五年,五年後再拍,豈不爽哉!至於日本把俄羅斯叫做「露西亞」,孔老師卻表示不大認同,覺得這個名字水靈靈、俏生生的,不符合該國從彼得大帝以來建立的粗豪蠻橫的民族形象。還是俄了吧嘰、凶神惡煞羅剎鬼、撕來咬去的形象,比較靠譜。日本把法國叫「佛蘭西」,也湊合,但不如「法蘭西」好。一個「佛」字,顯得老氣橫秋了點,略減了些浪漫氣息。而「法」字是帶「水」的,有水則活,則浪漫,沒看見中國的法律都是活的,領導想怎麼解釋就怎麼解釋嗎?日本把「義大利」叫做「伊太利亞」,則純粹是敗筆,把人家精精神神的一個花花公子,整得像個老太太,同是法西斯陣營一起患難的哥們,這麼不照顧兄弟情誼,有違日本人做事認真的原則也。中國翻譯成「義大利」,何其痛快。有個謎語:資本家的心愿,打一國名。謎底就是「義大利」也。孔老師小時候還唱過一首流行歌曲:「老大塞利姆,揀錢喝啤酒,義大利的大皮鞋,踩了他的手。」受這首歌的影響,長大後給女朋友買皮鞋,非義大利的不買也。而另一個法西斯國家德國,日本叫做「獨逸」,孔老師認為,這是最棒的一個翻譯!代表了日本使用漢字的最高水準。中國叫「德意志」也不錯,體現了這個民族的理性和尊貴,但是比起「獨逸」來則稍遜一籌。「獨逸」二字不僅包括了「德意志」的內涵,而且透出一股詩意,那種佼佼不群之氣概令人油然想到了哥德、海涅、貝多芬、莫扎特、馬克思、尼采等一個加強班的超級偉人。
中國的「土耳其」,日本叫「土耳古」,二者半斤對八兩,游牧民族的感覺都翻譯出來了,雖然一個「其」,一個「古」,也差不多,可以說是「旗鼓相當」吧。而管「加拿大」叫「加加奈」,屬於日本人發音的誤導,字面上小里小氣的,顯不出這是一個面積居全世界第二位的大國。還是「加拿大」聽著大氣。試想,如果當年毛主席說:「白求恩同志是加加奈共產黨員……」那還有啥意思?恐怕不但向白爺爺學習的人要減少一半,就是今天,誰樂意移居到一個整天「過家家」還過得特別「無奈」的地方去呢?日本把「瑞士」叫「瑞西」,也不大好。因為這個國家的形象應該是男性化的。中國有個謎語:好漢,打一國名,謎底就是「瑞士」。瑞士表和瑞士軍刀都是舉世聞名的,你想,一位「瑞士」,才配腕子上戴著豪華手錶,褲腰上別著豪華軍刀啊。要是換成個嬌滴滴的「瑞西」,那表和刀恐怕就賣不出去了。澳大利亞,日本叫「濠太剌利」,這不僅是敗筆,簡直就是胡鬧。給人的感覺是一條濠溝裡邊堆滿了吃剩的魚刺啊、蛤蜊啊,又扎人又刺眼。建議澳大利亞政府向日本鄭重索賠,太傷自尊了!看看人家中國翻譯的,第一是個大國,第二挨著大洋,第三跟很多「利亞」都是親戚,這才叫學問。最後說說荷蘭跟比利時。日本把前者叫「和蘭」,把後者叫「白耳義」。第一個也說得過去,就是有點土,好像一個村姑的名字,春蘭的妹妹。不如「荷蘭」,字面是兩種花卉,看著就清新悅目,而且該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鮮花出口國,叫「荷蘭」也名副其實呀。後者「白耳義」則在字面上缺乏美感,令人想到「耳朵里爬滿了白蟻」,即便單論「白耳」二字,也不過除了跟動物有關,就是跟「一窮二白」有關了,還不如韓國強迫中國把「漢城」叫做「首爾」有意思呢。那麼中國叫做「比利時」,好在哪裡?這裡面難道包括了什麼高雅的意思嗎?當然了,孔老師告訴你一個掌故。晚清時候,有個比利時的鬼子軍官,是個中國通,混在八國聯軍的隊伍里,到北京佔了不少便宜。和談時,他質問中國人為什麼把他們國家的名字翻譯得那麼不好,不如「法蘭西」、「葡萄牙」那麼美麗,是不是看不起敝國呀?清朝一位大臣,就指著門口的桃花,給他出了一個上聯:「公門桃李爭榮日。」滿座想了半天,無人能對。那位大臣緩緩說出了下聯:「法國荷蘭比利時。」鬼子一聽,不由得感嘆,自己的漢語水平還是很窪呀,遂不再那般囂張了。
其實,國家如果不強盛,名字再好聽好看也沒用。國家強盛了,貓名狗字都成了香餑餑。不信,假如當初把美國翻譯成「滅國」或者「每日咳」,或者「煤里煎」,今天都一樣有成千上萬的人抱著人家大腿求滅求咳復求煎呢。①「米國」=日本詞彙。最初在日本根據発音「アメリカ」被寫作漢字「亜米利加」後縮略為「米國」。「亜米利加」和「米國」的區別在中文裡相當於「美利堅」和「美國」。
②「法蘭西」=中國詞彙。最初在日本根據発音「フランス」被寫作漢字「仏蘭西」而不是「法蘭西」。漢字縮略為「仏國」。
③「義大利」=中國詞彙。最初在日本根據発音「イタリア」被寫作漢字「伊太利」而不是「義大利」。漢字縮略為「伊國」。
德國 是「獨逸」=「德意志」→「獨國」英國 是「英吉利」→「英國」荷蘭 是「阿蘭陀」→「阿」澳大利亜 是 「濠太剌利」→「豪國」等等像葡萄牙西班牙這樣的,其實以前在中國是有名字的,只是特別神奇蒲都麗家 日斯巴尼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