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送別網紅夜店|阿婆豆漿再見
2016年8月原載於微信公眾號食在十三
旅行及療養,離開上海大概三個禮拜,夏夜,和以前一樣,出小區喝碗豆漿,小區保安卻說起:
「阿婆豆漿啊,關門啦,人家動遷協議簽好,走了。」
在這個街區住了也有好多年。這黃浦和盧灣相交的肇周路、合肥路及建國路一帶,有傳統的石庫門,也有較新的公寓社區。不過,「舊區改造」的進度在10多年前緊鑼密鼓的弄過一陣後,停滯了一段時間。於是一邊是豪宅,一邊是里弄,大家互不干涉,友好共存。
已忘記是什麼時候初見阿婆,似乎記得是半夜回來,看見街角有一個豆漿油條攤,客人也不多,光顧的都為街坊鄰居。那些打通宵麻將的男女,半夜休息的的哥,每每到此,要一碗豆漿,配上一根油條、一份糍飯糕,吃好後嘴一抹,繼續奮鬥人森。豆漿攤的當家是個老太太,幫手是他兒子,似乎與客人都認識,閑暇時也會聊幾句,市井味滿滿。
世博會的召開是全上海的大事,對上海那些起早貪黑,做豆漿油條的廚子也是。漸漸發現,哪怕在老街坊,做四大金剛的越來越少。半夜開檔,通宵營業的阿婆豆漿,倒能「規避」有關方面的管理,做個穩定的吃喝生意。再拜微博以及後來興起的微信,豆漿攤的生意越來越好。老太太年紀大了,叫單、舀豆漿、叫油條糍飯和收賬卻還是她一個人做,人越多她算賬越慢,於是隊伍越排越長。開始有善男信女在新天地嗨皮後來此坐坐,一邊是豪車成排,一邊是豆漿攤,畫面十分有趣。無論男女老少,即使排隊再久,都不會催老太,任由她把話說完,把事做完,是個和諧安靜的場景。
2013年的冬天,忽然發現阿婆不大出檔賣豆漿了,而是由兒子頂著。2014年元旦後,小店突然掛出「暫停營業」的牌子,91歲的阿婆,在這個冬天,走了。阿婆走後,傳言豆漿店要關門,因為「舊區改造」也已重新上馬,從復興路以南開始,那些正對翠湖天地一期的里弄已經被拆。不過,擔心喝不到深夜豆漿的心情也沒延續多久,阿婆的兒子葉先生重新開檔。與阿婆不同,兒子把開檔時間提前,原本晚上10到11點才能吃得上,現在8、9點就開張。
雖然挑剔的街坊說兒子做的沒有阿婆好,但小店生意還是越做越好,兒子手腳比他媽媽快多了,但排隊卻讓人嘆為觀止,這家儼然成為網紅夜店。作為街坊,帶來訪的朋友去吃一次豆漿也是保留項目,而我們自己如果不想排隊,也只能在雨雪天氣人少時來蹭一下了。
做生意時,兒子和客人從不多話,「來,後面吃啥?」,「打包還是這裡吃?」,收錢給豆漿,與每個客人也就這些話。我唯一和他多說一句,是有次掏出一沓硬幣付錢,交他手裡要他點點,他立馬放進錢箱,「你都數好了我還有啥數頭。」
隨著生意的火爆,也有人說兒子脾氣越來越差,我的確見過他發火。大概是一個喝過酒的人來喝豆漿,也不知道是排隊長還是什麼,一言不合罵起兒子。兒子一開始不響,人家開始「問候他母親」,兒子突然一丟勺子,一拍桌子,「你不要罵我娘,你沒有老娘嗎?」那時,阿婆走了還沒多久。
人人都知道肇周路有三大夜店,阿婆豆漿、耳光餛飩和長腳湯麵,阿婆豆漿在最南邊,這三家一起撐起了肇周路的夜市繁榮,路邊的各色小店越開越多,由於競爭激烈,味道都還可以。
人稱炸豬排的小野二郎有「燒鳥西施」駐店的火之用心(西施不是圖中這位~)以及名店耳光餛飩
除此之外,還有水磨粉湯糰、正宗山東手作餃子等等等等,我從來不愁不做飯沒處填飽肚子。
不過,再好的繁榮也敵不過「舊區改造」的洪流,動遷的鏟車由北往南慢慢推進。耳光餛飩搬走了,火之用心開了分店,聽說都是為「被動遷」做準備。北面鏟車經過之處,翠湖天地二期立馬拔地而起,夜晚,明亮的售樓電話掛在新樓牆上,彷彿象徵著老街坊的「新生」。
於是算突然其實也並不,旅行回來後,阿婆豆漿就關門了,動遷單位的動作也很快,連豆漿店的門面也馬上用磚砌起,難道生怕有人進去再開一家嗎呵呵:)
講真,要吃豆漿油條,這裡附近並不是沒有,北面走走10多分鐘,湖濱道新開的桃園眷村,主打健康油條豆漿,店面乾淨亮堂,吃起來高端洋氣。每逢周末,排隊的人可以繞幾圈,白天,我也會排在裡面,吃個燒餅油條蛋,來杯冰豆漿。桃園裡,新爸新媽帶著自己的孩子,背著書包操著外語的歪果仁,大概認為豆漿油條這樣子才比較好。
阿婆豆漿每晚開檔前的準備
可我卻還是會想起街邊那小小的豆漿攤,有人會認為這是「情懷」作祟。其實,哪有那麼多情懷,只是每種料理都有自己適合的場合,也有自己適合的時候罷了。論味道,比阿婆做的好吃的我就遇到好幾家,但寒夜飢腸轆轆,埋醉東倒西歪的時候,能坐下來喝一口豆漿,那種感受又有什麼能代替。終究,為了更多人的追求和利益,這裡都會變成現代社區鳥語花香,也許,新社區的人們也就不會再需要這樣臟臟、市井的食攤了。
記得幾年前周末的一個早晨,陽光很好,走過阿婆豆漿前,沒開檔的門口一群人在下象棋,阿婆度悠悠的坐著曬著太陽,算了算她應該昨晚通宵後還沒睡幾個小時,本意打個招呼,但想了想還是不要去打擾她吧。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