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別,北京

2016年年底,北京發布了首個空氣重污染紅色預警。

在為期幾周的霧霾天里,我躲在房間里將空氣凈化器開到最大,出門必定帶著嚴嚴實實的口罩,仍然在夜裡因為喉嚨痛、鼻子堵睡不著覺。在黑暗中我翻來覆去,心裡琢磨著:是時候該回去了。

兩個月後的周六晚上,我坐上了開往長沙的火車,正式結束了兩年多的北漂之旅。

我原本想把標題寫得像互聯網上那些火熱的文章一樣,比如「我是如何逃離北上廣的」,「我終於逃離了北京」之類的。但後來轉念一想,用「逃離」兩字似乎顯得太窩囊了,因為在北漂的兩年來,我學到太多太多了,誇張一點的說有些東西甚至是有些人一輩子都無法領悟到的。所以,我想這種心情更應該像是徐志摩當初離開康橋一樣——「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

今天,我想把這些「星輝」分享給大家,也算是我這兩年北漂的一個總結。

工作篇:北漂、價值、階層

北漂

北漂的緣起顯然離不開工作,大四校招季我慘遭「滑鐵盧」,儘管我項目經驗豐富,但是我理論知識卻很差,因為我讀書時喜歡把一些看起來沒用的課翹了去做自己的項目,導致校招時連筆試都通過不了。後來,我想辦法網投,接到的通知都要我去對方公司面試。對於一個基本沒出過省又沒錢的窮學生來說,實在是太困難了。不知是不是上天眷顧著我,北京投的唯一一家公司給了我回復,並同時給予了我電話面試,結果算是比較滿意,對方希望我去北京再面一次。儘管我猶豫了一周,但是看著實驗室的同學們一個個都去實習了,最後無可奈何我只得前往原本並不想去的北京,而這個決定,似乎也改變了我的命運。

價值

我很順利的進了這家公司,才發現這是一家外企,基本用不著加班,還在我畢業時給我開了1w的薪資,我瞬間得到了同學中最令人羨慕的工作——錢多活少。但隨著時間推移,我愈發迷茫了,一方面是工作實在太少了,很多時候無所事事,我感覺我做的事情沒有給公司帶來能配得上我薪資的價值,但同時又無法放棄這份工作,內心一直受著煎熬;另一方面是我看不到我未來的道路在哪,沒有任何人能告訴我的未來的職業規劃應該是怎麼樣的。

無獨有偶,就在我準備離開北京時,和兩位同學聊天時發現他們也遇到過相同的問題。一個是因為整天沒事幹還要留到晚上9點才放人,最後受不了調崗來了北京,希望能學到點新東西;一個是因為公司內部調動,到一個新組後主管不給他安排像樣的任務,閑了兩個星期就考慮是否要辭職了。是的,我發現有些主管喜歡用「蘑菇種植法」管理團體,在黑暗中不斷施肥。員工始終不知道項目的進程,甚至不知道自己做的是什麼東西,讓他們感覺不到自己做的東西是有價值的。

如果你感覺不到你做的東西是有價值的,並向你的主管反應後仍然沒有改善,那你可以考慮換家公司了,因為「溫水煮青蛙」是非常可怕的,要麼你會被逼瘋,要麼你會跟不上時代的發展被Fire。

階層

值得慶幸的是,儘管我的工作讓我感覺不到很大的價值,但我有充足的時間去其他地方尋找價值。而其中一個就是我發現了工作的本質。

如果將工作按性質來劃分的話,最直觀的就是體力型工作、知識型工作和決策型工作。體力型工作者大多數從事的都是重複性高、技術含量少的工作,比如快遞員、流水線工人、傳統農業人員等;知識型工作者大多受過高等教育,掌握一項或多項技能,比如教師、律師、程序員等;決策型工作者經驗豐富,往往是企業的高管、政府的官員等。

我們在研究不同的工作者時,發現決定他們工作的是他們的認知,是對待事物的態度和思想上的差異。大多數的體力型勞動者往往只想著如何做完眼前的事情,很少會考慮如何提高他們的效率,或者去提升自己去掌握更具有技術難度的工作,說白了就是遠見不足。知識型工作者往往掌握多種技能,能更好的被社會選擇,不論是寫個PPT、做個報告、出個差,都能順利的完成上面布置下來的任務,但他們很少會去考慮為什麼要做這個工作。而決策者和其他兩者有著本質的區別,他們不會只是考慮如何在這件事做好,考慮的更多的是做完這件事會有什麼利弊,會不會有風險,如何規避,是否符合公司戰略發展計劃等。

認知的不同、思想上的差異,成為了不同性質的工作者,最終形成了固定的社會階層。曾經有一篇文章刷爆了我同事們的朋友圈,叫做《社會即將分層,你將在哪一層》,文中列出了很多事實說明了社會分層的趨勢,但是卻沒有分析社會為什麼會分層,根本原因在哪。而有幸我在其他地方找到了論據,從而也找到了我的職業規劃——提升自己的認知,成為上層決策者。

金錢篇:薪資、現金流、財務自由

薪資

在我實習的時候,拿著200塊一天的工資,每個月能得到4000多,除去租房開銷的1400,平時少出去玩點,也能在北京輕鬆活下來。

後來畢業了,工資漲到了一萬,我立馬搬了家,住進了2000塊一月的公寓,去健身房辦卡、搞了個很貴的髮型、偶爾還去美容店按個背,結果每個月還信用卡都要猶豫一下。

再過了半年工資又漲了兩千,我開始四處旅遊、買單反學攝影、參加興趣培訓班,每個月只能剩下兩三千。

人的慾望是無止盡的,當初我還不信,直到它慢慢體現在我身上。收入變高了,人的需求也會水漲船高,最終你會發現你的薪資再高,也跟不上永無止境擴張的慾望。

現金流

有一天我閑著無聊,參加了一個號稱你教會你理財方法的線下桌游聚會,後來事實證明確實是學到了。

這個遊戲是《窮爸爸富爸爸》裡面的現金流遊戲,發明者就是著名的投資家和財務教育家羅伯特·清崎。

遊戲的規則是這樣的:

現金流遊戲共有兩個遊戲圈,一個是窮人圈,另一個則是富人圈。這兩種遊戲圈其實代表了兩種思維方式和兩種生活方式。

在窮人圈內人們為金錢而工作,每月的支出主要靠工資來維持,沒有屬於自己的資產,或者雖有資產但帶來的收入還不足以維持家庭的花費,所以只能在「老鼠賽跑」之中求生存。

而在富人圈的人們是已經取得了財務自由的人,他們已經脫離了靠工資維持生活的思維方式,因為他們的收入主要是靠他們創造的資產帶來的,他們的經濟生活方式只是不斷地創造更多的資產。

而脫離窮人圈的規則很簡單,當你的被動收入大於等於你的工資收入時,你就跳出了窮人圈,正式進入富人圈,同時銀行還會給你撥款五十萬助你發展。

一開始的時候,我也不知道所謂的「被動收入」是啥,每個月領著銀行發的工資,還要扣去生活、住房、小孩等各種開支,攥著手中為數不多的2000多塊錢,生怕它變成了0。

然而,和我一起玩這個遊戲的人顯然已經熟知了遊戲規則,儘管他每月的收入比我還少,但他不斷購買股票、房產,甚至不惜向銀行貸款,花光了手上所有的錢,甚至加上貸款每月的收入只剩下幾百塊。

幾圈過後,我慢慢的攥到了5000塊,也開始購買一些股票,而對方已經開始變賣他升值的股票或房產,換取了幾萬的金錢,用作更大的投資了。

慢慢地一個小時過去了,看著對方坐擁5、6套房產,拿著每月幾千塊的租房收益,我開始心急了,也掏出錢遇到機會就買。儘管如此,也為時已晚,我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對方的被動收入越來越高,直到跳出了窮人圈。

然而更令我驚訝的是,富人圈成功的幾率太高了,如果說在窮人圈成功的幾率只有20%的話,那富人圈就是50%。在兩小時即將來臨之時,對方獲得了500萬收益,贏得了比賽,而我還在窮人圈苦苦的掙扎。

財務自由

隨著經濟發展和互聯網的開放,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追求財務自由了,而財務自由到底是什麼呢?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叫做資產和負債。

和它的嚴格的定義不同,這裡的資產是能帶來比自身成本更高價值的東西,比如期權、知識產權、古董等。

而負債則相反,是購買後的價值小於它成本的東西,比如電子產品、汽車、第一套房產等。

正如前文提到,即使你的薪資再高,但你不斷攀升的慾望會讓它所剩無幾,因為你在不斷的購買負債。如果你一旦失去了工作,將會萬劫不復,正如某為公司35歲程序員一樣,面臨被公司淘汰的風險。

而資產不同,資產具備風險,但是收益卻是超出想像,如果你在2000年購買了10個域名現在會怎麼樣?在2005年購買了5套房現在會怎麼樣?在2010年購買了1萬的比特幣現在會怎麼樣?

超乎想像的收益,是吧?利用你所剩不多的薪資和獨具一格的眼光,加上一點運氣,不斷購買資產變現再購買,讓現金流動起來,當它的收益超過你的工資收入的時候,你就可以大聲呼喊:我財務自由了!

學習篇:讀書、信息爆炸、脫離舒適區

讀書

非常諷刺的是,在我大學畢業後,正式脫離教育制度後,才明白學習的真正含義。

我原本是一個非常喜歡讀書的孩子,在我小學的時候,我常常喜歡一個人跑到很遠的小書店去看《老夫子》,或者掏20塊錢買一本盜版的《十萬個為什麼》看上幾周,我最懷念時光是在在陽光明媚的下午坐在陽台上看《魯濱遜漂流記》。

直到上了初中,開始沉迷網路和遊戲。所幸,北漂似乎太空虛了,又或是我貪圖小利的毛病,雙11時期在某東上買了一堆書回來,又重新打開了我讀書的大門。

信息爆炸

這是一個互聯網的時代,從「百度一下」到「知乎-與世界分享你的知識、經驗和見解」,我們都深受其利,都能窺見書本上見不到的東西。

但是,這也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期,無數的資訊衝擊著你的視野,新聞、娛樂、八卦、遊戲、科技...等等,每天都有看不完的資訊,睡前想著再看5分鐘,不知不覺一小時就過去了。

新聞業、廣告業、甚至是自媒體、各種live,都想在你這裡獲得關注,但我們回頭想一想,這些東西真的有用嗎,或者用處真的大嗎?

我今年讀了一本書,叫做《如何閱讀一本書》,發行快一百年了,還是經典中的經典,相當具有戲劇意味。書中說道,讀書有三種目的,為獲得資訊而讀書、為消遣而讀書、為增加理解力而讀書。

我似乎發現了,我每天閱讀的新聞、娛樂不就是為了獲得資訊而讀書嗎?我每天看的小說、動漫不就是為了消遣而讀書嗎?但是哪個能增加我的理解力呢?似乎沒有。

就算是國內知識性含量最高的知乎,上面僅有的為數不多的優質答案,也僅僅是知識的碎片,甚至是從某本書摳出來的一段而已,成不了知識體系。

不知是誰說過這樣一段話「你所能見到的,都是別人想讓你見到的」,比如國家頒布了一個政策,大多數情況我們都是看不懂在說什麼,然後有人把它翻譯成大白話說給我們聽,可是這真的是這個政策背後真正的含義嗎?理解力不夠,所以我們只能消化別人已經咀嚼後的東西。

在這信息爆炸資訊滿天的時代,真正的學習,是為了增加理解力而讀書。

脫離舒適區

為什麼說真正的學習,是為了增加理解力而讀書呢?

假如你沒學過數學,能理解積分嗎?沒學過化學,能理解元素嗎?沒學過物理,能理解原子嗎?

在心理學上,在學習分成了三個區域,最容易的地方叫做舒適區,這裡你什麼都會,如魚得水,開心的不得了。最難的地方叫做恐慌區,這裡你什麼都不會,可以想像突然把你丟到一個語言不通的陌生國度。而中間的那個區叫做脫離舒適區,也叫做學習區,只有在這裡,是學習效率最高的地方。

我發現很多知識型勞動者喜歡把自己叫做搬磚的,比如程序員、律師等等,而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就是在自己舒適區里不斷的工作,無法增加理解力,不能學到新的東西,和搬磚又有什麼區別呢?

知識,從來都不是那麼容易獲得的,只有刻意脫離舒適區,為增加理解力而讀書,才是真正的學習。

生活篇:孤獨、向內求、人生

孤獨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湖南人,在北方基本上沒有同學和朋友,公司里也幾乎沒有同齡人。一開始還好,還能靠著打打遊戲過日子,但時間久了,內心開始難受了。

我開始加了一些本地的交友群,勉強自己去參加陌生的漫展聚會,認識了一些動漫圈裡的人,嬉戲打鬧了一番。然而隨著時間推移,我漸漸發現他們中的很多人都「不務正業」,思想上的差異越來越明顯了,就慢慢斷了聯繫。後來,我又陸陸續續和一些網友見面、吃飯、然後不歡而散。

這樣的日子不知不覺就過去了大半年,直到有一天我和見多識廣的室友聊天時,無意中提到了「自己不好意思一個人去看電影,感覺像個單身狗一樣被人嫌棄」,室友笑了笑,說到「一個人看電影沒什麼大不了的啊,別人又不認識你怎麼會嫌棄你呢?我經常遇到好看的電影,下班坐地鐵回來就買票去旁邊的電影院看,自己開心就好,管別人怎麼看呢」。

聽了室友的話,我茅塞頓開,周末的時候鼓起勇氣買了一張電影票一個人去看了,我還清楚的記得電影的名字叫做《星際穿越》。

從那之後,我的心態似乎就轉變了,覺得一個人看電影也沒什麼大不了的。看到這你可別笑我,至今為止我身邊還有好多人不敢一個人去看電影呢(笑)。

後來,我又嘗試一個人去咖啡廳看書,一個人去參加戶外活動,一個人去旅行.....我開始享受一個人的生活,令人意外的是我還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正如某個名人所說:孤獨不可怕,可怕的是害怕孤獨。

向內求

我原本以為我敢一個人去做喜歡的事情是我內心強大的表現,直到後來我了解到了《王陽明心法》,才明白原來我這是從「向外求」轉變成了「向內求」啊。

首先介紹一下王陽明,他是我國明朝偉大的哲學家、軍事家、教育家、文學家,也是著名的「心學」創立者。他不僅是與尼采齊名的偉大哲學家,更是與孔孟並稱的儒家聖人。後來日本的明治維新深受王陽明心法的影響,使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個走上工業化道路的國家,逐漸躋身於世界強國之列。

在王陽明之前,所有人都推崇「讀聖賢書,才能成為聖人」,後來王陽明說,「我覺得自己是聖人,我就是聖人」。這即是王陽明心法的里「心即是理」的人生論和「知行合一」的認識論,也是從向外求轉為向內求的表現。

什麼叫做向外求呢?就是去遵循外在的規範禮儀,想證明自己成績好,就想方設法讓考試成績好看些,不惜作弊;想證明自己牛逼,就想法設法讓自己薪資高一點,不惜成天加班;想證明自己不孤獨,就想法設法做一些顯得自己不孤獨的事情,包括不一個人去看電影。外在的規範禮儀要我們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不然面子上就掛不住,擔心被人瞧不起,這就是向外求的體現。

什麼叫做向內求呢?當然就是遵從內心,儘管考試沒有得到高分,但是我努力了,比上一次強,就可以了;儘管我的薪資沒別人高,但至少我的生活和我的工作平衡了,我可以有充足的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儘管我是一個人去看電影的,但是這電影我喜歡就夠了。

我曾經做過一個性格測試,我覺得這個測試挺有意思的,其中的一句話是這樣說的:你不以別人的評價來決定自己的成敗。

人生

從小我們就聽過一句話: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如今,我走上了自己的路,從北京回到了長沙。但是仍有成千上萬的人還在繼續忍耐著那擁擠的交通、昂貴的租房、惡劣的空氣,就如同當初我無奈選擇北漂一樣。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或許正是因為我看到了更多的東西,我才能毅然決然的離開北京,但又有多少人把「去大城市打工和自己在奮鬥」等同起來呢,又有多少人把「去大公司上班和自己很厲害」等同起來呢。

也有人把人生比喻成一座大山,爬得越高看得越遠。但又有多少人迷失在了山中或者乾脆放棄的呢,希望我不是。

唯一值得高興的是,曾經屈服於命運安排的我又重新把命運握在了自己手中。
推薦閱讀:

我還沒出走半生,就已經不是少年了
Scalers:我在北京漂了四年,還會繼續漂下去
什麼事情讓你突然覺得「長大了真好」?
剛滿二十七歲,還算年輕,野心快破滅了,該不該結束北漂的自由職業回家找一份舒服工作?
外地的青年人在北京打拚會是怎樣的結果?

TAG:北漂生活 | 人生感悟 | 逃离北上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