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樞密使是幾品官?

宋代的樞密使和知樞密院事有什麼區別?樞密使是差遣還是官?知樞密院事是差遣還是官呢?如果樞密使是官,那是幾品官呢?

求諸位宋史大神賜教,在下感激萬分!


瀉藥,大致分三個階段。

北宋初樞密使和知樞密院事是差遣,官階由其所帶的本官決定。樞密使和知樞密院事都是樞密院的長官。有時只設樞密使,樞密副使這套,有時用知樞密院事,同知樞密院事這套,但也有交替使用的,既有樞密使,又有知樞密院事。同設時知樞密院事略低於樞密使,但都是樞密院長官。

元豐四年,神宗改制,罷樞密使,只用知樞密院事這套,這時為職事官,正二品。

南宋紹興七年後,又復置樞密使,與知樞密院事或交替,或並立。復置後樞密使為從一品。


問知乎,不如去看《北宋官制辭典》,可以幫你解答幾乎所有北宋官制問題。好書!


元豐改制後知樞密院事確為正二品。下引自《宋代官制辭典》(龔延明著)。

另,作為差遣,樞密使或者知樞密院事也與普通差遣不同。下面引用《宋史》(陳振著)

即樞密使和知樞密院事的待遇由其差遣決定,而非由其寄祿官階決定。


謝邀

這個問題首先知道宋朝官制的一個概念就大致明白了——宰執,即宰相和執政。

宋朝的宰相一般是帶「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銜,極個別帶「平章軍國重事」,再以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集賢殿大學士來分宰相的次序。

執政則包括東府的參知政事(副相)、和西府的樞密使或知樞密院事、樞密副使或同知樞密院事、簽書樞密院事。

以上是元豐前的,元豐後名字有變化,比如宰相變成了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和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副相變成中書、門下侍郎和尚書左右丞,西府方面則沒什麼變化,還是知、同知、簽書樞密院事。

宰執是個什麼概念?

因為東西府對掌文武二柄,所以坐東西府前幾把交椅的基本可以相當於政治局常委了。

上朝合班的時候宰執是排在最前面的,當然,宰相和執政中間還有個「使相」,親王、留守、節度使帶中書令、侍中、同平章事這樣的宰相銜但不是真宰相,不掌實權但地位高,相當於中顧委(?)。

而宰相和執政能排在最前面,並不是他們官品高,而完全是因為他們的職能,這些人開大會開小會都是要到場的。

俗話說開小會定大事,開大會定小事,開特大會議不決定事。

宰執可以看成是內閣,皇帝處理國家大事主要就跟他們商量,能開小會的才是核心決策層嘛。下面還有三司使管財政、翰林學士起草政令文件(相當於中共中央書記處),一個叫「計相」一個叫「內相」。

所以這些宰執等軍政核心職能頭銜就都是差遣,一是因為掌握實權且掌握機密的基本都是差遣、二是因為這些銜都是臨時的,不想用了就把你的差遣拿掉,如果沒犯什麼錯誤只是不受重用了,那麼其它的都不受影響,該陞官陞官,該加官進爵就加官進爵,只是最大的權柄沒了、開小會時沒有你了,但你的政治生涯並不會因此而終止,也許以高官下放到地方上的大郡當個知州,過幾年又回來繼續執政甚至宰相也說不定,比如三次入相的呂蒙正。這樣保證了人才的循環利用,當然也便利了黨爭。

在這個意義上說,樞密使和知樞密院事當然也都是差遣。差遣本來是沒有品級的,但元豐改制之後又帶了品級,不過有了品級並不代表它們就成了「本官」,因為宰執並不是憑藉正常的磨勘遷轉就能自然升到這個位置的。可以這麼說,如果進士出身,小心謹慎不犯錯,你的本官大可以從大理評事一直升到六部尚書,甚至繼續升,但國家不用你,你就不可能當上樞密使或知樞密院事,所以它不是本官。

至於樞密使與知樞密院事的區別以及具體品級問題。 @崔竹修 已經解釋清楚了。


推薦閱讀:

如何區分宋代大學士的詳細分類及品級?
如何以古人聽得懂的方式駁倒古人萬事孝為先的思想?
現代戰爭的五行與古代軍事的四行
宋朝軍隊對外戰爭勝率怎麼刷出來的?
到底誰說宋朝的武器管制很嚴格?

TAG:宋朝 | 宋史 | 官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