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洞邊思陽明
偶然的機緣到貴州,有幸到了修文縣的陽明洞。
陽明洞位於龍岡山上。龍岡山山不高,卻是古木參天,亭閣相映,風景奇雅。陽明洞洞也不深,卻是奇石叢生,洞中有洞,前後貫通,別有洞天。
據朋友介紹,陽明洞原名「東洞」,之所以改名,是因為王陽明曾在此悟道講學而名揚中外。因人及物,愛屋及烏,東洞的名字遂為陽明洞所代替。
坐在陽明洞邊,不由得思索起了這位偉大的哲學家。
王陽明(1427-1529年),名守仁,字伯安,浙江餘姚人,自稱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明朝正德三年(1508年),兵部主事王守仁因開罪宦官劉瑾,觸怒了明朝皇帝,在被扒下褲子打了四十大板之後,被貶為貴州龍場驛(今修文縣)驛丞(相當於招待所所長)。
從繁華之都一下子墜落荒山野嶺,王陽明陷入了深深的絕望與苦悶。這一點,我們可以從他那篇千古不磨的《瘞旅文》中看出來。這篇文章哀吏卒客死他鄉的悲涼,嘆自己落魄龍場之不幸,激情所致,如泣如訴,句句是血,字字含淚,至今讀來,仍讓人黯然神傷。
也許,苦難正是人生的老師。在窮鄉僻壤的龍場,王陽明對人生對社會深深的思索終於有了結晶,他提出了「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學說,這就是中國哲學史上有名的「龍場悟道」。王陽明明確反對宋朝朱熹的「知先行後」論,反對道學家崇尚空談、言行不一的作風。在程朱哲學一統天下的當時,王陽明的學說對於解放讀書人的思想,使人敢想敢做起到了燎原星火的作用。
王陽明在貴州僅僅三年。這三年,對王陽明來說是折磨,困頓,而對貴州人來說,確是一大幸事。在這三年中,王陽明創辦了龍岡書院,首開貴州書院講學之風。他對學生提出了「立志」、「勤學」、「改過」、「責善」四條規定,體現了現代教育的基本精神。尤其是他強調,「求古聖賢之心,以蓄其德」是為了「達諸用」,用現在時髦的話說,就是強調理論和實踐結合,對於貴州學子「學以致用」的思想影響甚巨。
三年之後,也就是1511年,宦官劉瑾倒台。由於王陽明是遭劉瑾排擠被貶的,此刻也就理所當然地被作為忠臣重用。一紙任命下來,王陽明調任僉都御史。在赴任的路上,王陽明立下了他的著名功績:平定「宸濠之亂」。
當時,正德皇帝朱厚照沉溺淫樂、荒廢國政,寧王朱宸濠遂起了篡位之心,豎起了造反有理的大旗。王陽明立即召集了附近官軍,採取了「圍魏救趙」的策略,直指寧王的根據地——南昌。朱宸濠慌忙率軍回救,王陽明就地設伏,14萬的大軍在鄱陽湖畔展開了激戰。在戰鬥的第三日,王守仁就將寧王逼至絕境,平叛總共花了三十五天,一時被譽為「大明軍神」。
王陽明的成功,卻讓皇帝朱厚照感到非常掃興。朱厚照太喜歡找刺激,寧王叛亂後,他自封為「威武大將軍」( 級別應該比皇帝低,呵呵),要領軍南下。然而當他到達河北涿縣時,王守仁擒獲寧王的捷報已到。朱厚照似乎已無南下的必要,但他身邊的搖尾系統卻給他出了一個驚世駭俗的高級創意——封鎖消息,繼續進兵,到江南玩一場「御駕親征」的遊戲。於是乎,十幾萬大軍在江南玩鬧一年後,排演了一出超級鬧劇——朱厚照讓官兵將朱宸濠釋放,然後團團圍住,等待他親自上陣將其再一次活捉。朱厚照親手抓獲叛賊,功勞自然大大的,搖尾系統們馬上開動,上表祝賀,朱厚照也就心滿意足地坐在南京的宮殿上接受他們的跪拜恭維。這種類似貓捉老鼠的任性胡為,就像一個鬧劇,然而不幸的是,它卻是真實的歷史。為這樣一個混蛋皇帝服務,對王陽明這樣的天才人物而言,實在不啻於一種折磨。從王陽明以後專心在學術上發展來看,王似乎對這個大明王朝已經看透和絕望了。
嘉靖六年,王陽明應弟子所請,提出了著名的「四句教」,即:「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心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史稱「天泉證道」。至此,陽明心學終歸圓滿。
陽明學說於後世影響甚巨,晚清名臣如曾國藩、李鴻章和近代名人孫中山、康有為、梁啟超皆受其影響。蔣介石最崇敬王陽明,曾經三顧陽明洞。1949年逃居台北之後,還將所住之草山更名為陽明山。不獨海內,就是日本、朝鮮等皆感風振。很多日本學者甚至認為,王陽明的學說是明治維新的最重要精神武器,如果沒有王陽明的學說,就不可能有日本的明治維新,因此,在日本,陽明學一度被奉為"顯學",至今影響依然深廣。
嘉靖七年,陽明病故,享年57歲。其臨終遺言曰:「此心光明,亦復何言。」是啊,一個人一生如果能做到心地光明,不以物累,還有什麼可遺憾的呢!
推薦閱讀:
※逛完這些「世界角落」的市場,在地球另一端暖胃又暖心 2.0
※懷石料理:被誤解得最深的日本料理
※很棒的旅遊攻略是如何做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