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為女性,我很抱歉
爸爸沒抱住,導致孩子摔死,媽媽出現在視頻里哭。
媒體:媽媽沒抱住,兩小孩墜樓
後來查清是爸爸沒抱住小孩導致的墜樓。
媒體:家長沒抱住,兩小孩墜樓。
當是媽媽的過失的時候,標題寫明了性別,當是爸爸過失的時候,標題寫的是「家長」。
我第一時間就看到了這條新聞,那個時候我剛好在刷微博,眼看著從「媽媽沒抱住」變成了到「家長沒抱住」。
我並不是有選擇性地擺事實,隔天的新聞標題換成了「爸爸沒抱住」,是因為當天晚上,微博新聞評論區很多人對「家長」的標題有異議。
然而第一時間的反應,才能體現長久以來媒體對於不同性別,下意識的態度。
恰恰是慣性思維,最能說明問題。
媒體的思維傾向是「男性掙錢養家,女性帶孩子。」
男性對孩子的疏忽大意變成「孩子他媽沒教好」「可以理解」,微博上那些奶爸視頻的tag是什麼?是「搞笑視頻」。
帶不好孩子的爸爸被當成一件有娛樂性質的事,誰見過媽媽帶不好孩子,被當成搞笑的?
因為帶孩子的失職方是女性的時候,更能引起人們高潮。
慣性思維導致媒體報道的偏向性,而媒體的習慣,又塑造了大眾對性別的刻板印象。
我在答題的時候,特意沒有做任何評論,只是擺出了這個事實,放了新聞截圖。就是不想讓人覺得我在為女性說話。
然而評論區第一句就是:哪裡都少不了女權的身影。
我都不用去說出最初新聞出來的時候,微博上對媽媽的謾罵,光是為女性澄清事實,指出媒體對於不同性別的不同態度,都叫女權,那恰好證明女性處在水深火熱之中。
借題發揮的人不是我,是給我扣上女權帽子的人。
曾經我以為為女性說話才是女權,現在我還沒張嘴,就被要求閉嘴,我還沒發表意見,就被認定為女權。
再這樣下去,我只要活著,就會被當成女權了。
還有人說,我這是給女性招黑。
如果提出對女性的不公就是為女性招黑,那這些人眼中的女性,得乖得跟充氣娃娃一樣,才算能為女性塑造美好形象。
這個話題讓人不舒服。
有人不舒服是因為看到了慣性思維下,對待女性和對待男性不同的態度,
有人不舒服是因為覺得這標題沒有問題,慣性思維都是對的,是我在故意找茬。
巧的是,在評論區里,對標題有異議的人,都是女性。
而部分男性的態度是
「你這太上綱上線了。」
「這就是一個慣性思維而已。」
「女人就是敏感。」
還有人說「都出事了,你不關心悲劇,來關心標題。」
如果每次都只關心悲劇本身,那一個悲劇跟十個悲劇沒有區別。
當結婚彩禮是一種慣性思維的時候,人們說,這是惡習,要摒棄,要平等,不要讓男性背負傳統禮節的負擔。
當標題對女性性別的凸顯是一種慣性思維的時候,人們說,這是習以為常的事情,不要上綱上線,小題大做。
當對車禍的報導強調「女司機」性別時,大家都覺得理所當然。
沒有人站出來說「你們關心的重點居然不是車禍,而是開車的是個女人。」
當媒體報道有偏差讓媽媽背鍋,有人站出來說這對媽媽不公平。
有些人的反應卻是:「你們竟然不關心悲劇本身,而去糾結這些細枝末節。」
有人願意為其他人遭受的不公去提出異議,去爭取權利時,你可以不在乎、不聽、不看,但是不要說「這是無關緊要的。」
只是因為針不是扎在你身上,才無關緊要。
我從不說我是女權主義,不是因為女權可恥,是因為有些人對女權的理解就是女性至上,實際上女權是爭取平等。
我一直在做爭取平等的事, 我為男性爭取過平等。
我寫過什麼時候過年傳統是讓男朋友給錢了?和男生應該娶一個把你當皇帝的人這些文章,去抨擊打著女權主義旗號,不追求平等,只享受利益的女生。
當時男性們的評論是:我覺得你才有資格做女權主義者。
也有女生給我留言,有人反省自己,有人表示也討厭只享受利益的偽女權。
但是我今天有談利益嗎?我講平等。
當我為女性爭取平等的時候,女權主義又變成了一個貶義詞,男人說我小題大做,借題發揮。
為男性爭取平等的利益的女權是褒義的,為女性爭取平等的利益的女權是貶義的。
我想我錯在,不該投胎做女生吧。
禁止轉載。
今天收到的私信。還有一個評論。我去看了一下這人的回答。推薦閱讀:
※如何打破西方媒體中中國人的刻板印象?
※林丹獲得勝利跟空調關閉有關係嗎?
※Vista看天下和壹讀哪個更值得讀?除此之外還有哪些時政類的刊物值得推薦?
※CCTV 證券資訊頻道是個什麼樣的頻道?與中央一套、中央二套等是個什麼關係?
※怎麼看待「新聞眾籌」這種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