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民族主義持續高漲?首都群眾告訴你

中國的民族主義歷來是敏感問題。外界普遍認為,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和國際地位的提高,中國普通民眾的民族主義情緒明顯增強,使得政府的對外政策愈發積極進取,讓亞太地區安全形勢更為複雜。

但在最近一期《國際安全》雜誌上,哈佛大學教授 Alastair Iain Johnston 通過分析北京社會經濟發展年度調查(Beijing Area Study)的相關調查結果反駁了這一觀點。他認為,2000-2015 年的相關調查結果顯示,進入新世紀後,中國民眾的民族主義情緒經歷了 「先升後降」 的過程,當前的民族主義水平僅僅大致與 2000 年時相當。

北京社會經濟發展年度調查是由北京大學中國國情研究中心設計並開展的一項年度調查研究,主要用來跟蹤改革開放以來北京城市居民的生活、觀念等方面的變化。自 1998 年起,這項調查的問卷中加入了涉及政治傾向的問題,其中的一些問題可以用來考量受訪者的民族主義傾向。一類問題是關於受訪者對於中國的認同,包括 「如果有其他選擇,是否還願意成為中國公民」、「中國是否比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要好」、「如果政府做錯了,民眾是否應該無條件支持」 等。另一類問題則是關於受訪者對其它國家的認知程度和好感度,其中對美國和日本的認知和好感度是研究者的關注重點。研究者指出,北京居民的民族主義傾向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國人總體的傾向。

研究者發現,自 2002 年開始,民族主義逐漸升溫。受 2008 年奧運會等因素的影響,民族主義在 2009 年達到頂點。但在此之後,可能受經濟增速下滑、社會矛盾凸顯等一系列複雜因素影響,民族主義一路下滑。比如,在 2009 年的調查中,受調查對象對於「中國是否比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要好」 這一問題的肯定答案多數「強烈贊同」,但在 2015 年的調查中,占多數的回答變成 「有些贊同」。但在 2013 年之後,下滑趨勢有所放緩。

受訪者對於美國和日本的負面觀感也同樣經歷了 「先升後降」。在 2009 年,負面觀感達到高峰。2011 年之後,對日本持極端負面觀感的受訪者比例總體平緩並略微下降,對美國持有極端負面觀感的受訪者比例下降則更為明顯。

研究者也發現,年輕一代並沒有表現出更強的民族主義傾向。外界曾經認為,中國的 「憤青」 一直是民族主義一大來源。但研究者將受訪群體分為 1978 年之前和之後出生的兩部分後,發現相較於 1978 年之後出生的受訪群體,1978 年之前出生的受訪群體對國家認同更強烈,對美國和日本的觀感也更為負面。研究者又將 1978 年之後出生的群體分為 80 後和 90 後,發現 90 後一代的民族主義傾向更不顯著。

研究者指出,這一研究具有較強的政策意義。2010 年以來中國的民族主義情緒逐漸下降,但對外政策卻愈發積極。這表明中國外交政策受民族主義影響有限,更多還是與領導層政策調整、官僚機構的利益驅動等因素息息相關。這可能意味著,即便未來中國經濟增速進一步放緩,中國也不大需要通過在周邊主動挑起衝突來轉移國內壓力。中國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實施依然掌握在精英層手中。因此,與精英層進行密切的溝通才是其他國家與中國維持戰略穩定的最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Johnston, A. I. (2017). Is Chinese nationalism rising? Evidence from Beijing. International Security, 41(3), 7-43.


推薦閱讀:

訓練有素但沒有實戰經驗的正規軍和打過一兩年仗但缺乏正規訓練的民間武裝哪個厲害?
如何看待幾名藏族兒童,看到高原軍車經過立即立正敬禮,解放軍鳴笛回禮?
批評不自由,讚美就無意義嗎?
精英的特權
中國的大型水壩數量站佔世界總量的50%,這對中國利大於弊還是相反?

TAG:中国 | 政治 | 政见CNPolitic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