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漢岳】你利用了99%的碎片時間來學習,卻輸在1%的「知識管理」上!

「老岳,我每天都有做不完的工作,平時也只能利用碎片化的時間來看看網上的文章,大家都說碎片化的學習和閱讀沒用,我自己也覺得的這樣學習效果不好,不系統,記都記不住,更別說應用了。但我確實擠不出整塊時間來學習啊,有什麼辦法能把碎片式學習變得更系統嗎?」小梅說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說過:「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馬上、枕上、廁上也。蓋惟此尤可以屬思爾。」 其實大文豪也是利用邊角的碎片時間來學習和工作的,所以問題的關鍵不是幹掉碎片化,而是如何提高碎片化學習的效率,而提高效率的關鍵是要建立起知識管理的體系。

有了知識管理體系,你輸入的信息,會迅速的找到相對應的「存儲」位置,不會再有左耳進右耳出的情況,你的知識管理體系越完整,沉澱信息的效率越高,所以只要輸入質量沒問題,即使是碎片化的輸入一樣可以豐滿你的頭腦,提高智識水平。

生涯管理

但是我們要了解知識管理體系必須先了解個人的生涯管理,因為知識管理屬於生涯管理的一個部分。

生涯管理有幾個基本管理項:

時間管理

智識管理

健康管理

財富管理

關係管理

時間是一切的基礎。

彼得·德魯克說:管理就是在資源稀缺的情況下把事做成的能力。

而人生當中無時無刻不在面對資源的稀缺性,而所有的稀缺資源中,時間資源是最稀缺的。但時間不可管理,所謂的時間管理都是管理自己。因為時間沒有彈性、不可再生、不可逆,某種意義上說時間幾乎就是人生的本身,而一切資源都是運行在時間這個基座上的。任你多富有、多聰明、多漂亮,時間沒了,時間之上的一切屬性都煙消雲散。

智識需要管理的原因也是因為每個人的心智資源是有限的。智識資源分為:處理能力、輸入和輸出。總的來說智識就是用來處理信息的,把信息處理成知識,把知識錘鍊成智慧,而這個從信息到智慧的轉換關鍵就是智識,智識決定了轉換效率,也拉開人和人之間在心智上差距,而這種差距甚至可以達到幾百萬倍。

人生百年,大家的時間總量差不多,為什麼有的人功成名就,有的人碌碌無為?原因就在於智識效率的高低,你的效率高一倍,相當於壽命比別人長一倍,更何況高百倍,千倍!

人總是會老的,身體的機能會隨著時間變化衰弱,身體健康關係到生存的質量,所以健康也需要管理。

健康的狀況也會影響心智的構建,更重要的是健康可以決定你能活多久,這決定你有多少可使用的時間。

財富在現代社會是一種自由的必要條件,可財富本身就是時間的副產品,它還可以是其他資源的催化劑,能夠節省時間,能夠讓你更健康,接觸到更多優秀的資源,擁有更多的體驗,增加人生的豐富度。

馬克思說: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也就是說你是誰,是由你的社會關係決定的。特別是這個建立連接迅速,關係複雜的現代社會,你必須管理這個可以決定你是誰的社會關係,這其中包括親情,強社交的朋友,弱社交的友人。

而之上所說的一切,本質上就是對時間分配的管理。而我認為把時間分配到心智資源上回報率最高。

了解過了生涯管理,我們來看看智識管理是什麼情況。

智識管理

之前我們說過,智識管理可以分為:

輸入

處理

輸出

而知識管理主要針對信息處理這部分的能力展開工作。比如信息輸入到了硬碟後,知識管理就是整理硬碟,讓硬碟的讀取速度更快。

其實信息也好,物品也好,管理的前提都是可以分解為:分類、存儲、方便取用這個幾個步驟。

作為一名家裝設計師,就讓我們先從收納談起。

我想設計師朋友們對物品收納都特別熟悉,想一想我們是如何收拾衣櫃的?

我們要先把衣服分類,男人的、女人的、外套、內衣、夏裝春裝、大小長短,等等。

其次我們要把分好類的衣物規划到衣櫃的相應位置,過程中有些不喜歡過時的衣服還要挑出來丟掉。

然後再把這些衣物分門別類的放到衣櫃里,要考慮應季的衣服放到最外面好拿的地方,還要考慮衣物之間的搭配,甚至把搭配好的衣服放到最外面方便第二天早上穿。

知識管理

如上所述,其實知識管理和收納管理或者管理庫存的步驟也都差不多,可以分為:

分類

剔除

鞏固

貫通

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個幾個步驟。

第一步 分類

我們可以把知識分為以下幾種:

陳述知識

程序知識

思維知識

我們在展開學習的時候要人為的訓練自己,按照知識的分類來為輸入的知識作分類處理。

陳述知識

什麼是「陳述性知識」呢?其實就是對某種事件的陳述,比如:老張和我在肯德基談了一次方案。比如:圓周率,化學元素表。

我們來看一下陳述知識怎麼分類處理。

假如,我今天看到了一則歷史故事,我覺得其中一個情節特別有意思,於是我們首先會把這個小情節記錄下來,放到我的筆記本的歷史類的筆記當中。

我和朋友吃飯,他講到一個很有趣的比喻,我也會按分類把這件事記錄下來。

你看陳述類知識的關鍵在於記錄,而記錄分為兩種:內記憶和外記憶。

內記憶就是記在腦子裡,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背下來,而現代社會的信息量實在太大,不可能全都背下來,所以這個時候就需要外部記憶,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筆記,我個人喜歡用手機里電子版的筆記,有些人喜歡用紙質的筆記,這都不要緊,關鍵是要建立系統的外部記憶體系,可以方便的檢索資料。

程序知識

程序性知識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方法和技能,而方法和技能在某種程度上都可以被理解為一種演算法或程序(軟體)。

比如:先這樣,再那樣,只能這樣不能那樣,遇到這種情況就要這樣,遇到那種情況就要那樣。這種先後關係的條件判斷就是一種程序。

我們再來看一下程序知識怎麼分類處理。

比如,我看了一本叫《如何閱讀一本書》的書,書中講了關於高效閱讀的方法,我看完這本書之後,會把這本書的筆記(陳述性知識的外部記憶)整理到我的程序性知識的分類當中去,然後下次我在看書閱讀的時候我會刻意的按照書上教我的方法開始練習,逐步的提高我的閱讀能力。直到有一天這閱讀的程序變成了我的閱讀習慣,我不需要刻意的思考,就能自然而然的使用這種閱讀技能了。

再比如,我看到了設計網站上很好的案例,一般我會按照自己對風格的理解進行外部記憶的整理分類,把圖片案例分配到相關的文件中去,更重要的是我會把其中啟發我的處理方式的資料單獨存放,反覆研習,遇到合適項目的時候,我會嘗試用新學到的方法去解決。

程序性知識的關鍵在於練習,刻意練習。(什麼是刻意練習請閱讀我的文章《用學習來終結抄襲(中)—怎樣才能開創自己的設計風格》)

思維知識

最後我們再來看一下思維知識怎麼分類處理。

思維性的知識一般指的是非常抽象的信息。比如哲學上的概念,比如,對邏輯和理性的思考,也就是所謂的「批判性思維」。比如對一個事物進行分析、判斷和評價的能力,正是這種能力帶來了我們的獨立思考。

目前為止我所知道的最有效的「批判性思維」就是哲學科學體系,這也就是為什麼我花了很多時間看科普書的原因。當我閱讀到其中的反思性的知識的時候我就會把它歸納到思維知識的類別中。

批判性思維帶來的結果就是生活中我們常說一個詞:洞見。

洞見有個特別的特徵就是:一旦你學會使用洞見所提供的視角觀察世界,那麼你再也無法忍受自己以前的愚蠢了。也就是說一旦學會了新的思維方式,你會不自覺的用這個思維方式來看待世界,這個過程不可逆。神奇的是思維方式記錄下來沒有用,你必須要理解,理解了就不用記下來,你一定也不會忘記。思維知識有點像是你電腦的底層啟動程序,只要你安裝了,每次電腦啟動都會調用。

舉個例子,有小夥伴問我:怎麼樣才能設計出空間的呼吸感?

我說:我不知道什麼是空間的呼吸感,這個說辭大概是你聽某個大師的演講時聽來的吧?

這個詞是一個感受,不是事實,更不是一個有效的概念,因為他無法被清晰定義。

感受就是小馬過河,而這個感受是大師的,不是我的也不是你的,我沒有感受過,我也沒法定義它,有一天我有了這個感受,也許我可以說,原來大師說的空間呼吸感指的是空間里的流動性,那空間流動性就相對好定義了。

我可以定義空間的流動性為以下幾個部分組成:

空間中動線的通暢程度

空間中視線的開敞程度

空間中空氣的流通程度

也許你會說,不對,空間的呼吸感,呼吸嘛,強調的不是通透和流暢,強調的是起伏節奏!

那好,既然如此,我們就要定義什麼是節奏,確切的說是室內設計視覺上的節奏是什麼?

我們可以定義為:

空間體量大小的重複與對比。

空間立面造型的尺度的重複與對比。

空間色彩的重複與對比。

空間明暗交織的光陰關係的重複與對比。

有了具體的內容和定義,我就能展開學習和討論。

你看思維性的知識重點在於反思,它可以讓你不再迷信,能讓你在這個充滿套路的世界迅速的辨別出什麼是真正的真知灼見。

第二步 剔除

就如之前所說的整理衣物,知識分類之後就應該剔除,舍斷離。

剔除什麼呢?

剔除無效的知識,剔除多餘的概念。

什麼是無效多餘的知識和概念?

舉個例子,現在任何一個初中學過化學的人都會知道,燃燒就是劇烈的氧化反應,但是在人類搞清楚燃燒之前人類假想了一種叫:「燃素」的東西,物體里有了這個燃素,所以物質會燃燒,而沒有這種燃素的物質就不會燃燒,比如水。

你看,燃素對現代人來說就是一個無效的知識和概念。

再比如之前提到的空間的呼吸感,就是無法被清晰定義的一個概念,最多是個辭彙,而不是知識。

針對知識做剔除動作的時候,有個大名鼎鼎的工具需要介紹一下那就是:

奧卡姆剃刀

奧卡姆剃刀原則用一句話解釋就是:如無必須勿增實體。

簡單來說就是如果同樣的一件事,一種是用兩個步驟來證明,一種是用三個步驟來證明,那麼兩個步驟的更簡潔的有可能更接近事情的真相。

比如,皇帝的新衣中,看到皇帝光著屁股在大街上行走,大臣的解釋是:

1、皇帝穿了一件世界上最華麗的衣服。

2、衣服很漂亮,但蠢人看不到。

3、我很蠢,所以我看不到這件衣服。

而童言無忌的小孩的解釋是:

1.皇帝沒穿衣服。

所以小孩的解釋更符合奧卡姆剃刀原則。

是的,上帝喜歡簡單,奧卡姆剃刀剔除了那些多餘的、無法感知的、無法檢測的條件,最終科學家(霍金在「大設計」中解釋了為什麼宇宙的誕生不需要上帝這個假設)用奧卡姆剃刀剔除了上帝存在的必要性……

第三步 鞏固

分類和剔除刪減之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鞏固我們已整理過的知識。

人的認知有兩種基本模式:

演算法模式

本能模式

不同的知識輸入時會通過不同的心智模式處理。

演算法心智:

演算法心智用來學習程序性知識的,它也可以被理解為一般意義上的理性智力,比如智商,比如數學計算能力、邏輯的歸納演繹能力等等,我們在使用演算法心智進程的時候,往往很痛苦、很累。

比如你心算一下78645.75 X 38404.8743=?這個時候你使用的就是演算法心智。

我們學習彈鋼琴,學習設計,學習編程,學習圍棋,這些程序性知識都是由一個一個細分的步驟展開的,想學好它們就必須不斷的練習,一個步驟一個步驟的練習,一個小程序,一個小流程的刻意練習,直到把這部分程序性的知識練成本能反應,可以直接被本能心智調用而不需要理性計算為止。

比如學習一門語言時從說的磕磕絆絆到說的流利,甚至如同母語一樣的本能,這個練習過程就是把程序固化成本能了,變成了心理表徵模塊。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熟能生巧。

本能心智:指的是不需要大腦思考的,本能的反應,自動的、直覺的反應。比如你在擁擠的大街上一眼就認出自己的朋友,比如,你可以一邊思考一邊走路,你可以一邊騎自行車一邊說話唱歌。

本能心智對應的是一些本能的、直覺的、條件反射式的反應。比如一個武術高手,打鬥時都是下意識的見招拆招,一名鋼琴家即興演奏的時候,大腦不會考慮手指該怎麼動,乒乓球大師不可能等球到眼前了才做反應,對手擊球的那一瞬間,他就已經判斷出球路,球速,調整好自己的揮拍的方式了,一名資深的設計師一眼就能看出平面布局的不合理,一名文物專家一眼就能分辨出贗品,這種不需要思考的快速反應能力,就是本能心智。

我們平時通過閱讀來學習時,我們識別出書上的字,這個過程幾乎是本能的,不需要太多思考,這是因為我們從小就接受了大量的閱讀訓練,但是當我們看一本哲學書的時候會非常痛苦,我們覺得書上字全認識,但講什麼完全不清楚,因為這個時候我們的學習調用的已經是演算法心智了。通過不斷的刻意練習,有一天終於你的閱讀開始順暢流利起來,之前大量的刻意練習讓你把許多哲學概念的理解變成了本能式的反射。

你看,無論學習什麼,在學習的開始階段我們都要使用演算法心智來輸入,然後我們要通過大量的刻意練習來鞏固這些知識,把這些知識固化成心理表徵的模塊,讓本能心智實現自動調用。

也就是說沒有通過刻意練習變成模塊沉澱到本能的知識都和你半毛錢關係沒有,改變不了你的認知也提高不了你的技能。

第四步 貫通

其實融會貫通的前提就是系統,知識之間有組織高效率的相互聯繫就是系統。建立系統的前三步我們已經講了,分別是分類甄別、剔除篩選、鞏固消化,接下來我們聊一下融匯貫通。

首先,知識的融會貫通的前提是:提問題。

也就是說你在學習一項技能,了解一項知識的時候,最好可以帶著問題學習。

比如,你上網看到了好多中式的設計案例,覺得美美噠,於是這個時候你要給自己提出問題:

為什麼以前絕大多數的樣板間歐式的居多?

這幾年又為什麼中式的曝光度很高,好像大家都突然發現中式之美了,為什麼?

為什麼之前的中式不火?

現在很火的中式和以前的中式有什麼不同?

空間組織方式是中國傳統的嗎?

符號的變形是往什麼趨勢上變化的,為什麼?

傢具呢?現在的中式傢具和傳統傢具相同的地方在哪?不同的地方在那?

要回答上面這一些列的問題,你要在整理過的知識庫存中調用:營銷科學的知識、消費心理學的知識、地產產品變遷趨勢的知識、建築史方面的知識、室內設計的資料、大師的案例。這些知識有陳述性的知識、有程序性的知識、有思維性知識、有專業知識、有理論知識,原本這些樹狀的在知識庫中的垂直分布的知識,因為有了問題開始建立橫向結構從而相互關聯。

如果你真的對以上問題真的有了自己的答案,你對中式設計的理解絕對不會在停留於:"沒有中式就沒有貴氣" 這種水平。

其次,想要融匯貫通,要嘗試著為這個知識辯護。

也就是說,你能夠把這個知識用自己的語言給別人講清楚,你能用它去解釋知識以外的事情。

比如,我看了很多遍講相對論的科普書,刷到第三遍的時候我覺得自己能夠講給我自己聽了,刷第五遍的時候,我嘗試著給一個同事講,但是依然失敗了,我無法用他能理解的事實和例子講清楚這件事。你看這就是我沒有能力為這個知識辯護

再比如,在我之前的文章《你錯就錯在該拼感情的時候拼了價格》的文章中 DVF的動力公式,原本是用來解釋學習動力的,我拿它來解釋消費心理也一樣非常的貼切,其實這種遷移也是對知識的一種辯護手段。

利用之上講的四種知識的管理手段基本可以做到:梳理問題、管理知識、儲備知識。

如瓦齊曼斯所說:「使物體嚴絲合縫,使生活的世界更有秩序,這就是控制感帶來的愉悅。」我想,對知識的管理不但可以讓我們高效的學習也同樣會帶來這種控制的愉悅。

-------END-------

文章首發於我的微信公眾號「蒙漢岳(ID:shejishiyuemeng)」,關注即可第一時間閱讀我的原創文章。

2016年的6月,我想寫一本書。6月18號的時候恰好有個想法偶然的飄到我的腦海里,於是我寫了一篇名為《啥也不聊就給你講個設計故事》的文章,而後發表在了「蒙漢岳」這個訂閱號上,沒想到文章獲得了我朋友圈中小夥伴們熱烈的鼓勵,這也強化了我為工作三年左右的設計師寫一本書的信心,半年多的光陰,到目前為止已經有29篇文章得以發表。

謝謝這半年多來,在我微信朋友圈中為我點贊並轉發我文章的小夥伴們,是你們的鼓勵,支持我寫到現在。說實話,寫作的過程挺痛苦的,這半年來每個周末我都要熬夜寫作,有些文章寫個開頭就寫不下去了,反反覆復,不停嘗試,其中最長的一篇文章寫了一個多月。當然這個過程對我來說意義非凡,我通過寫作重新的梳理了一遍自己的知識,同時也讓我在「設計師」、「創業者」之外,又多了一個「作者」的頭銜,我以此頭銜為榮,因為這個工作能讓我在本職工作之外更多的幫助他人。

半年來,有許多小夥伴問什麼時候可以見到這本書?還有很多小夥伴把我的文章列印出來裝訂成冊以方便閱讀。

現在這本書的內容已經全部彙編完畢,當然書中的文章你們仍然可以在我的微信公眾號上找到,但是集結成冊的彩印書閱讀體驗會比在手機上好很多,之後3個月的時間裡,我和出版社的老師會抓緊校對並完善這22萬字的書稿,希望我們的努力對你們的設計生涯會所幫助。

●我會先在「蒙漢岳」的訂閱號上發起書的預售活動,請不要錯過我的推送消息!

●我會在大家預售的書上簽名,還會有神秘禮物。

●我會把我朋友圈中通過轉發支持過我的小夥伴的名單印到書里,以示感激。

謝謝大家!

更重要的是:我依然會持續的每周更新「蒙漢岳」這個公眾號的內容,我會盡量以設計工具、設計方法和設計心理學方面的內容為主,也許下一本書也會這樣誕生。當然你也可以告訴我你想聽我講什麼?什麼困擾了你,我們一起來完成寫作和發現。

我會一直在,因為衰老不可避免,所以我們要一起拚命成長。


推薦閱讀:

誒?設計理論竟變成玄學?Chapter One
推薦:深入淺出!從零開始學配色(內附配色工具和方案)
如何學習設計海報?
搬家再多次都不忍割愛的一件傢具?我們問了10位設計師
【蒙漢岳】怎麼樣才能快速提升談單水平?

TAG:室内设计师 | 设计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