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展覽,我們該看什麼?

開通專欄啦,以後有關於繪畫方面的內容,我都會第一時間發布到這裡哦,感興趣的朋友歡迎關注我的專欄《黃小姐的繪畫之旅》!

我看過的大大小小的展覽不計其數了,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自己在三年前看過的一個展覽,現在想想很是激動啊!

幾年前一次偶然的機會我來到了上海博物館,那天早上9點半我就在上博門口排起了長隊,當時萬萬沒想到一大早9點多居然就需要排隊了!!!原來是有特展展出,是關於流失於美國的中國名畫首次在中國展出,現場很火爆,人山人海摩肩接踵的,於是我也邁著步伐緊跟了進去。

用戶上傳的圖片

我一路跟隨著大部隊來到了二樓特展區

用戶上傳的圖片

這次的特展是很難得的有關於「美國收藏中國五代宋元書畫珍品展」,看著目錄好幾幅國寶都上榜了,激動的心砰砰砰直跳。。。。

其中最大的驚喜是,我看到了流傳千古的名作《搗練圖》的真跡!!!!!這幅自1860年「火燒圓明園」後被掠奪併流失到海外現藏於美國波士頓博物館的真跡!!!!!這真的是太令人激動了,要知道有多少人活了一輩子都沒有能夠瞧見她的真容!

為了認真向你們解釋這幅名畫流傳至今的艱辛,我打算清清嗓子朗讀一段教科書:

徐繼春曾詳細考證了該畫流入境外的經過:1904年起,美國波士頓博物館開始僱用日本研究者擔任東方部顧問。1912年5月,時任波士頓博物館東方部顧問的岡倉天心,從天津大沽口進入中國,他此行的目的就是奉命收集中國古代藝術品。此後一個月中,岡倉天心被眾多中國古董商人包圍。他利用「中國的日本特別基金」先後收購了《遠山柳塘圖》等古畫和一批珍貴的青銅器,這幅《搗練圖》是1912年由美國波士頓美術館東方部部長岡蒼天心(日本人)從北京一位貴族手上購買的,並於當年8月正式入藏美國波士頓美術館。

也就是說從1912年8月開始她就常年駐紮在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裡了,歷史跨越了無數個變更時期歷經了100多年後,首次在中國展出!

於是我飛奔到這幅畫的面前。。。。。

用戶上傳的圖片

哇,好長好壯觀的一幅畫啊!完全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即使之前我已經知道了畫作的尺寸)整幅畫作的設色清雅華麗,現場呈現出的感覺就像是在撫摸絲滑的綢緞一樣令人舒服。

我從右往左一步一景地觀察:

用戶上傳的圖片

畫作的右邊是這樣的裝幀方式,作品的名稱年號提款都很完整地呈現了出來,還有別緻的印章,印章的位置也很講究。這樣的感覺還是第一次,呈現在我眼前的畫作不是一張單薄的紙(宣紙確實很薄),而是以一種更加立體的方式完整地全面地呈現在我的眼前。

再從左往右地觀察:

用戶上傳的圖片

我進一步觀看。。。

用戶上傳的圖片

再湊近。。。清楚到你能看到衣紋的線條,服飾上的花紋。。

用戶上傳的圖片

用戶上傳的圖片

用戶上傳的圖片

用戶上傳的圖片

激動的心都要跳出來了!!!這些細節也是第一次才注意到的,衣紋的設色清雅, 衣服的褶皺如水,優雅美觀。

你能記得這幅畫作還有這樣精緻的器物嗎?金色的祥雲紋樣鑲嵌著的炭火爐,很普通的器物,卻能在畫面中有著很出彩的效果。

用戶上傳的圖片

用戶上傳的圖片

精緻的繩結

用戶上傳的圖片

手中的扇子上畫著蘆草與一對野鴨(或許是其它禽鳥),近岸發白或許有雪,一副雪汀寒鴨的景象,非常具有文人氣象。而在僅限的空間里添上這小小一角,似乎畫的視野也被拉開了,更有一番任人遐想的妙趣。

用戶上傳的圖片

幾乎可以看見仕女手中拉扯的白線

用戶上傳的圖片

這麼多的細節讓我前前後後在這幅畫作面前徘徊了很久,由整體看向局部,再由局部看向整體。

用戶上傳的圖片

用戶上傳的圖片

仔細觀摩到了卷後有明初張紳、清高士奇、近人羅文彬的題跋,畫卷上分鈐金章宗明昌七璽,清高士奇、金望喬等鑒藏印,還有整幅畫作的裝裱方式,這些都展現得淋漓盡致。

同樣的國寶還有南宋陳容的《九龍圖》,現場觀看真跡真的是氣勢磅礴啊!

這幅畫作縱46.3、橫1096.4厘米。 此圖繪九龍攫珠、穿雲、追逐嬉戲於白浪蒼茫間,極盡騰挪變化之態。用筆亦豪縱雄健,為其傳世代表作。卷後有限陳容自題長詩,尾鈐所翁一印。

《爾雅翼》中說:「俗畫龍之狀,有三停九似之說,謂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皆相停也。九似者,角似鹿,頭似駝,眼似鬼,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由此說來,龍這一祥物的確籠罩著神奇的面紗,讓人匪夷所思,這也就成了畫家陳容創作巨構《九龍圖》的衝動。

用戶上傳的圖片

用戶上傳的圖片

用戶上傳的圖片

用戶上傳的圖片

看那白浪蒼茫,是不是有很強烈的代入感呢?

用戶上傳的圖片

用戶上傳的圖片

用戶上傳的圖片

答主彷彿又回到了三年前現場觀看畫作的時刻,真的是忍不住地興奮和激動啊,只記得當時我在現場邊看真跡邊打電話跟爸爸講述眼前看到的一切(因為當時是我自己去看的,實在沒人可以傾訴我的激動心情了)。旁邊有很多戴著金框眼鏡的學者在認真地觀摩每幅畫的各個細節,有的甚至還拿著放大鏡去揣摩畫面的每根線條,眼睛眯起來了好一會就不覺得累,研究許久後終於抬起了頭,只見他臉部的肌肉在不停地顫抖,然後情不自禁地舉起了大拇指,不斷點著頭最後久久的不願離去。

我在現場也看得很專註,每每動情之時就忍不住掏出手機(閃光燈已經關閉)拍下這激動人心的時刻,正當我完全穿越到盛唐去看那體態婀娜的侍女以及跟隨著九龍一起捲入到了白浪蒼茫之中時,突然旁邊有一位白髮蒼蒼的外國女人喝止了我的行為,幾乎用命令式的口吻喝住了我:「Can you finish?"當時我整個人都懵住了,這不是在唐代嗎?這不是在雲霧裡嗎?怎麼會有英文?!我到底穿越到了哪個國度?! !!!!!我趕緊拍拍自己的胳臂,終於回過了神來,頓時我羞愧地滿臉通紅,懷著愧疚的心情從《搗練圖》面前跑開了。。。。從此以後看展覽都不敢拍照了,即使我關閉了閃光燈。。所以拋出來的這幾幅真跡照片是我用血和淚換來的。。。。。

激動之餘,我還有一種很複雜的情感摻雜其中,這幅國寶明明是我們中華民族自己的瑰寶,當年被美國掠走後居然過了一百多年才再次出現在了我們中國人的眼前?!多少中國人今天來現場只為看一下本該屬於我們民族自己的寶貝?!也許我該慶幸這幅國寶當年被美國商人帶走,現在看到她這一百多年在大都會博物館被保護得很好,我們也就放心了。如果1912年沒有被美國商人帶走,留存在我們本土,那這幅畫又該何去何從呢?也許被各種戰爭銷毀?被帶到台灣?甚至被我們自己親手毀滅?又或者被某個肩負歷史重任的「文化人」歷經千辛萬苦地藏到一個不知名的山洞裡任憑歲月的洗禮,時隔千年後被考古學家發現?歷史無疑是瀰漫著迷幻色彩的,充滿著無數的可能性,然而現在的她只有一種真實:作為國外重點保護對象享受著特級的待遇從容地出現在我們的眼前,那樣的靜謐那樣的安詳,彷彿就是她當年的模樣。。。。

--------------------------------------------------分割線---------------------------------------------------------------

擦乾眼淚,從回憶中回過神來,我開始認真答題,我們來現場看展覽要看哪些(從國畫的角度出發):

一、看畫作的整體色調(最重要的一點)

為什麼我把「整體色調」放在首位呢?這要從了解中國古代品評繪畫的基本原則—「國畫六法」說起了。

「六法」是南北朝時期生活在南齊的著名人物畫家和美術理論家謝赫提出來的。謝赫擅長肖像畫和仕女畫,據載他具備敏銳的觀察力和深厚的默寫功夫。所謂「六法論」,是指: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摹寫六個方面。這裡主要強調「氣韻生動」也是品評一幅國畫作品高低最重要的標準。「氣韻生動」,即畫面形象的精神氣質,也就是東晉人物畫家顧愷之稱為的「神」。 畫面形象的精神氣質要生動活潑、活靈活現、鮮明突出、形神兼備。

中國畫的要求,不僅要描繪出對象的外形,而且還要表現出它的精神。人物有精神,山水、花鳥也有精神。達到神似,就能氣韻生動。許多畫家認為,沒有氣韻的作品是不能稱之為畫的。

古代名畫作品由於年代久遠所以真貌會和圖片千差萬別,面對各種出版社的畫冊以及網上的圖片資料來說,對於畫作本身的風貌就變得不好把握了,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傻傻分不清楚,畢竟見過真跡的人太少,所以當我看到真跡之後,對於國畫作品來說最顯著的差別就是「整體色調風貌的偏差」,這樣就導致了我們無法正確地領略到這幅畫作真正的精神氣質,從而在「氣韻」方面我們更是無法有深刻的體會,這對於欣賞和品評國畫是致命的打擊。

二、看筆墨的感受力

這裡說的筆墨感受力主要從兩方面來說明:

【1】墨色的「層次感」

這是看到的真跡畫面,才感受到了龍在騰雲駕霧。。(雖然博物館裡打了燈光,但是很接近真跡了)

很顯然,真跡里看到的「墨色」是清透的,墨韻的層次也更加分明,不是一團毫無變化的「死墨」,能夠更好地感受到這幅畫的氣息。

用戶上傳的圖片

反之呢,不在現場看就是這樣的。。所以要珍惜在現場看真跡的機會啊!

用戶上傳的圖片

【2】用筆的真功力

這樣流暢的線條。。練衣服上的花紋也不例外

用戶上傳的圖片

三、畫作整體的立體呈現方式

這個在之前現場觀摩《搗練圖》的時候講過了,呈現在我眼前的畫作不是一張單薄的紙(宣紙確實很薄),而是以一種更加立體的方式完整地全面地呈現,裝幀方式、現場的燈光、畫作上的提拔和各種收藏印章以及不同的材質呈現給我們的不同質感。這些能夠讓你更好地感受到這幅繪畫的歷史人文背景,更加客觀的看待這幅畫。

四、體驗美術館現場的氛圍

來美術館現場觀看展覽可以看到現場的燈光以及整體的氛圍,一般來說現場看這種國畫是不允許開閃光燈進行拍照的。(像我一樣就很尷尬了)來美術館現場觀看展覽不僅可以看到各種大師的真跡還可以領略到策展人的思想,以便我們從另一個角度去欣賞畫作。

之前在《馮博一:關於策展和策展針對性與有效性的思考》看到這樣的說法:

策展人與藝術家在對待藝術的態度、思路與方法論在本質上具有一致性。藝術家通過個人認知的個性化方式表達對世界和人自身的看法。策展人其實也是面對紛繁的歷史、當代文化,藝術家的創作分析,乃至個人的考察、思考、研究的範疇,試圖通過展覽的主題、策展的理念和展覽本身,包括撰寫的展覽 論文、畫冊文本的編輯等,提示出策展人對藝術對文化的一種觀點。

我們走進一個美術館,可以先仔細地看一下地圖以及各個展覽的分布,然後走進一個展廳,要仔細打量整個展覽的風格面貌包括文字歷史背景介紹燈光裝幀布局等等,這些都是策展人精心布置的,也體現出策展人對這個展覽的整體的理解和表現出的態度。這些都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欣賞和理解畫作。

-----------------------------------------------------分割線-----------------------------------------------------------

感謝大家看了這麼久,最後我最想說的觀點是:在現場最期待的是遇到各種大佬,還有無數個浪漫邂逅的可能,哈哈哈,我是遇到過,最後祝大家好運吧!
推薦閱讀:

高級皮具製作攻略:刀具篇
日本紅包跟藝伎是什麼關係?
總有一天,你將做回一個安靜的木匠
閱讀的力量改變民族命運(薦讀和點評)

TAG:生活、艺术、文化与活动 | 艺术 | 展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