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餵養指南:如何保持大腦的「膳食平衡」

1

中國有句老話,叫做「吃啥補啥」。小時候每逢吃魚,總會被大人們要求吃掉魚眼睛,說是對眼睛好。雖然這個說法期初沒有什麼科學依據,但後來研究發現確實有一定的功效。

每個人的身體狀態,很大程度上確定於他每天飲食。你是肥胖、強壯還是瘦弱,是有疾病、亞健康還是非常健碩,都和一個人的飲食結構密不可分。

所以那些健身的人或是減肥的人,在運動之餘都要調整自己的飲食,健身圈裡也流傳著「三分練,七分吃」的說法。得了某些疾病的人,更是要時刻注意自己的飲食情況。

所以,我們大家都有一個共識——飲食決定了一個人身體狀態的基礎。

但是,我們卻往往忽視了精神食糧對一個人的作用。其實和飲食一樣,你讀過的、聽過的東西,都在慢慢塑造你。

2

我經常喜歡給別人推薦一些優質的內容產品,包括書刊、專欄、文章和音視頻節目,這些東西構成了我們每天輸入大腦的精神食糧。

每個人看的、聽的東西不一樣,自然也會構成不一樣的大腦。

那些每天關注藝術、設計的人,和每天關注財經、股市行情的人,必然是兩顆不同的大腦。他們每天做的事情、說的話、見的人和之後的人生道路,都會有一定的差別。

所以,我們不妨從自身的精神食糧上入手,來餵養一顆你理想中的大腦。

3

一個優質的大腦,是在某幾個領域裡專精,同時在其他各個領域裡都有通識性的涉足。

所以,餵養大腦的第一步,就是要確定好自己想專精的領域。

這個專精的領域,一定是自己有興趣、有優勢的,或者至少不反感的領域,否則就沒辦法取得專精,畢竟這個過程要靠自我的驅動力和一定的意志力。

就像一個從小討厭數學,成績一直很普通的人,讓他去專精數學顯然是不現實的。

所以,這幾個專精的領域,最好從自己正在或即將從事的工作和興趣愛好中選擇。

在一個人畢業並走向社會後,工作便是未來幾十年里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工作一定會或多或少影響一個人的生活狀態和人生幸福。所以專精自己的工作領域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除了工作,自己的興趣愛好也可以去專精。比如在藝術方面,可以在業餘時間專精某個樂器或藝術創作;在體育方面,專精某個體育運動甚至電子競技……在各個方面都可以去專精,比如寫作、攝影、發明創造……

很多人不贊同將興趣愛好專精,認為愛好就是供我們平時放鬆的,何苦要弄得那麼專業、深奧。其實這個想法沒錯,但是這忽略了一個事實:從事一個領域最大的樂趣,往往在專精這個領域後才能發掘。

舉個例子,我上小學的時候就經常和父母去公園裡打羽毛球,但我只是當做一種消遣,並沒有真正喜歡這個運動。直到我上了高中後,在學校的羽毛球館裡,拿到了專業的球拍,在專業的場地里接受專業的競技訓練,才真正發現這項運動的樂趣。

4

要讓一個大腦專精某個領域,就一定要用這個領域大量的、足夠優質的精神食糧來餵養。就像我們在長身體的階段,要專門大量供給蛋白質高的食物一樣。

去年開始我就打算專精移動互聯網的產品設計,於是我就找到了這個領域幾乎所有優秀的書籍、專欄來閱讀,並且去相關的社區、論壇、社群參與討論,還報名了幾個最新、最權威的課程。

這個過程不僅要注意量,還要注意質——只允許優質的內容來餵養大腦。這需要我們去刻意準備、篩選出足夠優質的內容。這個過程可以去參考這個行業里大佬的建議,也可以彙集一線從業者的各種說法,當然最後都要自己做獨立的分析和篩選。

有些精神食糧需要購買,而且價格不菲,有些則是完全免費。但我們的時間和精力是固定的、稀缺的,所以價格不是最重要的衡量標準,是否適合自己才是。

這就好像生病以後的食療一樣,一個人的肚子就這麼小,吃的食物不在於價格,而在於這麼小的肚子里要裝進最對症的食物,而不是最貴的或是最便宜的食物。

所以如果一篇文章要花不菲的價格購買才能看,但若正好能解決問題,就不要吝嗇;如果一本書免費送給你讀,如果裡面的內容幾乎沒什麼幫助,也不要浪費時間在上面。

5

在專精某個領域之餘,不要忘了給大腦各個領域的通識性補給。也就是要汲取各個領域的常識性和入門的知識。

這就需要調整自己攝入的內容結構,要安排時間去閱讀、聽或觀看各個領域的精神食糧。

既然是通識的、入門的,就不需要有多麼高深,也不需要有很大的量。去讀一讀科普性的書和文章,或是上一些通識性的課程,或是看一些紀錄片和音視頻節目。

我高中開始追的《羅輯思維》這個視頻節目,裡面的內容就屬於通識類,涉及各個領域並且人人都能聽得懂。也正是如此,這個節目里的觀點和例證總會出現謬誤,但絲毫不影響我們去攝取,畢竟我們不需要專精,只需要了解。

還有許多科普性的、大眾性的、暢銷的專欄和書刊,也是這類精神食糧,需要我們去安排時間,有計劃地把這些東西餵養給大腦。同時,還要注意對人文藝術的供給,要經常去接觸文學類作品、人文社科的內容和藝術作品。這類內容就像平日里吃的營養品,不管飽,吃過之後短期內也沒什麼效果,但是長期的不斷補給,卻會帶來質的改變和顯著的優勢。

6

我們是時候給自己的大腦設計一個「食譜」了。

那些身體虛弱、肥胖、營養不良和有著各種疾病的人,大多都是因為飲食結構不健康所致。飲食不節制,吃了過多的垃圾食品或高鹽、高油脂的人,和那些挑食、飲食不規律的人,身體自然會出現各種問題。

所以凡是想擁有一個好身體,就必然要剋制自己,放棄那些味道很好但不健康的食物,吃一些自己不愛吃,但助於身體的食物。

對於供給大腦的精神食糧來說,我們也用同樣的策略,放棄掉或盡量減少垃圾內容,去汲取那些看著不是很吸引人,但是卻有助於提升大腦認知和競爭力的內容。

嚴肅和有深度的內容肯定不如娛樂性內容讓人愉悅,但是想餵養一個優質的大腦,就不能完全依著大腦的「胃口」,而是要盡量保持大腦的膳食平衡。

End.

成長加速器

與400個小夥伴一起,每晚8點分享成長工具,一年精讀50本好書,將知識踐行到底。

回復「群」到公眾號Glax即可免費加入。

本文已收錄進知乎專欄:Glax

推薦閱讀:

文章推薦|如果你的時間和精力只夠養成一個習慣
藝術工作者如何處在一個能釋放潛在的創造力的狀態中?
教師自我磨練需要好的書籍,各位同仁,大家覺得都有哪些書能幫助每個想在教育事業上有所發展呢?
該如何回應被同學評價你在暗推?
去台灣讀大學,與在大陸相比,有何利弊?

TAG:阅读 | 阅读习惯 | 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