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富帥何書桓作為外地人為何不在上海買房?

在北上廣房價蹭蹭上漲的今天,無論是五斗小民還是高富帥都免不了把買房上的事提上日程。對於窮人來說,要想在上海紮根,房子是剛需;對於富人來說,房子也不失為一種投資的渠道。

民國時的上海對青年人的吸引力不亞於今天北上廣這三個城市的總和,那時的上海作為全國乃至全亞洲最繁榮的城市,全中國的有志青年大半都匯聚到這裡。當時哪有動輒三四十層的高層建築,六層已經算是高層,容積率比今天要低得多,住房是相當的緊張。

不過在住房如此緊俏的情況下,時人卻並沒有今天的購房熱情。《情深深雨蒙蒙》里無論是高富帥何書桓還是小百姓杜飛都沒有考慮過買房這件事。

作為外地來滬務工人員,何書桓杜飛和廣大滬漂一樣都選擇了租房。兩人合租了一套兩室一廳,比剛來滬租亭子間的魯迅要好得多。

而作為劇中的另一位高富帥陸尓豪雖早已到了適婚年齡,他那精明的母親雪姨也沒想過要給兒子買一套房;後來書桓和如萍訂婚,雪姨也沒提出讓何書桓一定要出套房子。

依萍自從陸家搬出來之後,一直和母親租住在一套兩室一廳獨門獨院的房子;後來依萍在大上海歌舞廳大賺一筆之後,也沒把買房的事提上日程。

可見在當時的上海,買房並非是一種剛需。

當時上海是全國唯一一個允許房價按揭的城市。與其他地方不同,在上海買房只需要先付三四成便可買下來。但這種全國獨一份的福利並沒有刺激普通群眾的買房熱情。

為什麼房市的龐大需求卻沒有轉化為購房的熱情呢?

一是上海的房子實在太貴了。

一座獨棟的二層樓,在二三線城市只要幾百塊,搬到北京要幾千塊,而在上海可能就需要兩萬來塊。即使是普通的一間閣樓,沒幾千塊也是買不下的。

當時一個普通工人的工資才二十來塊,勉強夠生活,哪裡能攢下錢去買房。何書桓杜飛作為大報的記者,每月差不多能拿到一百塊的收入,這已經算是當時的高收入了,但即使這樣,也要不吃不喝二十多年才能買下一座獨棟的房子。

第二與時局動蕩分不開關係。動蕩歲月買下的房子沒準第二天就淪為平地,房子沒了,反而會欠下一大筆房貸。

陸家是九一八事變後逃到上海,後來定居在法租界的洋樓里。租借配套設施齊全,有專門的警署,比別的地方更具有安全保障。這裡的房子可以說是寸土寸金。這種富人區絕對不是普通人掙死工資能買得起的。

而在租界之外的地方,則不具備這種安全性。雖然當時的戰火在北方,但上海不意味著絕對安全。辛辛苦苦半生買來的房子很可能一夜之間淪為平地,這無疑降低了群眾的購房需求。

不得不說,近些年房市的火爆和局勢的穩定相關。相對於和平年代,戰亂年代人們的定居需求要小得多,買房的需求並不旺盛。

第三則是買房的稅費繁重。

民國房地產交易稅繁多,幾乎要佔到購房款的四分之一。所要繳納的稅費包括但不限於契稅,過戶費、中證費、市政經費、建設特捐、地保蓋戳費.....

交易稅的繁多也降低了人們的購房熱情。

第四,當時上海比較完善的租房業務也一定程度抑制了買房的需求。

從民國十七年到民國二十年,上海特別市政府就分別在楊浦區、盧灣區和閘北區建成三處平民住所,裡面共有六百多套廉租房。

而大多數房地產開發商的業務不是賣房而是出租。

房屋出租業務的完善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們的購房需求。

以上幾條主要是阻止普通人購房的原因。普羅大眾缺乏買房熱情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房地產的投資市場很難被炒熱。相對於房地產交易這種不穩定的投資,富人們更願意投資黃金美元這種有保障的產品。

況且何書桓這麼有前途,無論是依萍還是如萍抑或傅文佩王雪琴陸振華,都不會在乎他有沒有房子。

真正為房子發愁的,從來都是普通人。


推薦閱讀:

不到郊區買房,不知道上海的魔幻
看上了一個小區,整體規劃都不錯,就是剩餘可選的戶型不太理想,求詳細分析分析這兩個戶型,謝謝了~~~?
求大神點評下這幾個戶型?
明天就要訂房,求指點此戶型圖?
買房指南(13):如何睇樓書│脫苦海

TAG:买房 | 上海租房 | 娱乐八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