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會「溫故而知新」嗎?

孔子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白話試解為:能從溫習舊知中開悟出新知,乃可作為人師了。

這句話的意思可淺可深,你若把孔子當成白痴,它就淺到無聊;若把他當成聖人,它就深不可測。

這一句話,孔子首先為我們提出了一個有資格為人師的基本標準,就是「溫故而知新」。「溫故」和「知新」是不可或缺的,不溫故,不足以知新;不知新,說明溫的火候不夠,自己的教學水平還不達標,不達標,孔子說還不足以為人師。

在深入分析本句之前,我們可以先做一個實驗,大家把兩份冷飯分別放在微波爐里,一份用高溫急火,一份用低溫慢火,各加熱10分鐘,然後端出來看一看、嘗一嘗兩者有什麼不同?其實不用實驗,大家就能想到結果。低溫慢火容易讓飯變軟、熱透,高溫快火則很可能使飯變干、變糊,或者外熱內冷,成為夾心飯。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就能體會到什麼是「溫」。

古人說,急火曰煮,慢火曰溫。因此,孔子這裡講「溫故」而不是「煮故」的原因就和用微波爐熱飯的道理一樣,溫是一種恰到好處的方法,而不是急就而成,論及到孩子的教育方面來說,就是不要拔苗助長、不要急功近利。有些家長教育孩子就不懂的這個道理,把孩子大腦當成了大水桶,大量不停的灌輸各種知識,為孩子報各種輔導班,把孩子的時間安排的滿滿的,而忽略了對孩子知識體系的構建,恨不得孩子一夜成名,這種作法是背道而馳的。

溫故,這裡的「故」概括來講就是已經過去的。至於過去的什麼?可能是不同的內容,可能是曾經學習過的知識,也可能是過去經歷過的人、事或物,如故事,過去的事;故人,過去的人;故土,自己曾生活過、土生土長的地方,甚至是過去一秒鐘的念頭等等,簡單的講,溫故並不是簡單的懷舊,而是在懷舊基礎上對人生情感、思想抑或學問的再一次升華。

再更深入的揣摩,若將「故」精確到一瞬間心所生起的念頭上,溫這個「故」就更不簡單了,那真需要長期修身、修心的功夫才有可能達到,佛家講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名一彈指,二十彈指名一羅預,二十羅預名一須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須臾。(《摩訶僧祇律》),如此計算,我們一日一夜就會有四百八十萬個念頭產生,念頭是轉瞬即逝的,想一想,我們能做到「溫」其中的幾個呢?

能夠對一瞬間就逝去的「念頭」做到個個都「溫」一下,需要多麼綿密的心思才能達到這個境界呢?因此從這個角度可以說,溫故也是一種修行,是一種修心的功夫。

溫故不易,知新更難。論到究竟處,如果說「故」是逝去,那麼知新則是在逝去的基礎上的重新構建,猶如讓枯木發芽,起死回生一般,這絕不是簡單的事,從修身修心的角度來講,「故」是「新」生髮的土壤,溫故與知新是相依相存的。不溫故,知新猶如空中樓閣;不知新,溫故則如枯木行禪,終無所得。

若具體到兒童國學教育方面,就以教孩子讀經為例,若按照孔子所說的「溫故而知新」的標準,我們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讀經老師呢?比如,讀經課堂上,老師第一步先帶孩子「溫故」,把昨天、前天甚至大前天學習過的知識,讀過的經典重新讀幾遍,然後「知新」繼續帶學生讀幾遍新篇章,這算不算「溫故而知新」呢?表面上看好像也算,但若細細琢磨,這種「溫故而知新」法好像還停留在比較膚淺的層面上,或者只能說是文字記憶層面的溫故而知新,並不能達到孔子所講的標準。

真正的「溫故而知新」我們前面已經做了深刻分析,舉例來說,就如孔子評價顏回所說的「亦足以發」的境界,在溫習老師所傳授的知識道理的基礎上進一步有所發揚,對所學習過的知識或經典思想能有新的感悟和收穫,能夠與身邊的人、事、物結合起來,能夠觸類旁通,做到活學活用。這才是真正的知新。(譚清風)

推薦閱讀:

通過圖像類比法快速記住八卦,易經入門(自學必備)
內地引進的台灣國學教材是什麼樣的,為何內地的國學教育難與台灣接軌?

TAG:学习 | 国学教育 | 论语书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