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出國各個準備項目的閱讀理解(一)

講實話,其實我本不願意寫這樣一篇類似各大中介那樣的介紹文章的。但有很多即將申請出國和對出國感到好奇的同志們發私信問我相關的問題,再加上我時常回憶起去年我在知乎上搜索相關的解讀文章那種拔劍四顧心茫然的無奈,我覺得還是有必要為這個板塊貢獻一份力量。(濃濃的官腔感咳咳咳)。

然而我在第一篇文章中說過,我寫任何東西都會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加上很多自己的理解,所以也懇請大家不要把這篇東西當作純粹的介紹文,它其實應該是一個個小故事,以及我在這些故事發生後的反思。

首先針對建築留學出國的準備項目,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注意這個序號是按照準備項目的重要性排列的)。

1、作品集(這個我會單獨寫一篇文章來闡述)

2、文書(包括PS, CV,推薦信)

3、語言(只說英語)

4、GPA

這幾項所佔的百分比大概是,作品集(50%),PS(30%),其它(20%)。我先從GPA開始說起,最重要的放在最後面。

關於GPA。

這其實是一個很老的梗。我每次和我的朋友們說起我要出國去念Master,他們往往都會首先過問我要去哪裡,當聽到諸如Ivy這樣的字眼的時候,接下來的問題就是,你的GPA如何呀?

誠然,對於非設計類的孩子們來說,GPA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但對於設計類尤其是建築設計類的同學,關於GPA和語言成績我只有一個態度——夠用就行,上不封頂。舉個例子,如果按照4分為滿績,那麼除Ivy以外的學校他們的心理最低預值大概是3.0以上,Ivy可能會稍微高點,但是具體是什麼數字很少有學校會提及。建築系的同學們逃公共課基本上就是日常習慣,明目張胆的帶電腦帶圖紙在課室前排做方案的也是比比皆是,講道理在大學五年我就幾乎沒見過什麼天天都在學習各類基礎公共課的人。老師對這方面也是頗有理解的,因此往往考試前幾周就會放出提綱, 讓我們提前「預習」……對於這一點其實我內心也是有些反感的,在高中的時候最討厭的事情就是死記硬背,結果到大學門門考試都是背背背。3.0的績點大概是平均分75分左右,如果上課稍有聽講,考試前兩周認真的預習,這個要求應該是很低的。我最後的績點大概是3.64左右,跟我一起申請的人當中大部分都跟我差不了太多,個別會達到3.8以上,不過只要保證在3.5以上,基本上走遍天下都不怕了,所以3.8和3.6的區別並沒有其它專業那麼大。

關於語言

在這裡高能預警!!!!千萬不要考雅思!千萬不要考雅思!千萬不要考雅思!這是血的教訓!!!因為TOEFL是幾乎所有學校都接受的,而美國的TOP4是不接受雅思的!給自己留一條後路!!!

現身說法,我就是考了雅思的那個人,當時我之所以選擇考雅思而不考托福,主要是因為我在2015年去TUD做summer school並在歐洲旅行了一個月,被它深深地吸引了,特別是我在瑞士采爾馬特,看到白雪皚皚的阿爾卑斯山佇立在我面前,而腳下又是清泉綠草,那種強烈的對比讓人感覺置身在眾神的世界當中(可以看我第二篇文章的題圖,拍攝於采爾馬特),再加上當時我非常鍾愛北歐的設計風格,他們對材料的靈活運用和對自然的尊重態度也非常符合我的價值觀(其實現在我也非常喜歡北歐,我也申請了一些北歐的院校),以上原因讓我對歐洲鍾愛有加。而恰好我有一個很敬仰的學長也在準備雅思,天天給我安利雅思是一種如何如何人性化的英語考試,確實能夠提高你的英語能力,於是乎我就報了雅思。

然而這簡直就成為了我人生中第二蠢的事情。因為在之後和很多人交流過後,我發現我不應該如此輕易的拒絕掉另一種可能,而且對於建築學的同學而言,GRE的分數要求並不是那麼的高,為何不去嘗試一下自己從未接觸過的美式風格呢?後來我就又報考了GRE,但這裡要說明的是,美國大部分院校也都是認可雅思成績的,唯獨TOP4(哈佛,耶魯,哥大,Cooper Union)是不接受的,我一開始的時候也並不在意,反正這4所學校里,除了哥大都特別難進,哈佛相對好一點,耶魯和Cooper Union每年亞太地區都只招個位數的人,而哥大近年來因為擴招,學生檔次參差不齊,學費又非常昂貴,不去也罷。但後來的事實告訴我,千萬不要低估了自己的能力,也千萬不要相信所謂的直覺!!!!念想也許曾經離你很遠,但是如果你一直堅持在路上,也許有一天抬頭就會發現它們就在伸手可及的地方呢……

我在12月份做final review的時候,老師們和我說,你怎麼不去試試哈佛呢,我覺得很有希望啊!我當年晚上就睡不著覺了,躺在被窩裡淚水盈眶,我想起八年前我在波士頓漫天飛舞的雪花中摸著哈佛銅像,看著他望向遠方的臉在心裡默默許下的願望,突然心中千般不甘,想起自己沒怎麼考慮就去考了雅思的決定,真的追悔莫及。所以我要勸諫大家,不要未經嘗試就放棄任何一種可能,至少要留有餘地。

說回語言本身這個問題,我屬於那種英語一直都沒怎麼差過的人,當然也不能做到最拔尖,但在所有的考試中英語都沒拖過我的後退。我在大學的前兩年裸考過了四六級,分數也都是五百多分,六級甚至比四級考的都高。但在雅思和GRE的備考上我還是花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所以大家切勿輕視,越早解決掉語言越好。

歐洲各個建築院校對於雅思的要求大概是6-6.5分以上,個別學校有小分要求(如TUD),對Toefl的要求普遍在90分以上。歐洲接受英語成績的國家有英國,荷蘭,北歐諸國,義大利學校的英語項目和瑞士的部分學校,這些學校對英語成績還是卡的很死的,但是一旦過線高一點低一點其實沒什麼分別。

美國的話TOP20基本上要求雅思要在7分以上,Toefl最好達到100分,但不要低過95分。GRE就很無所謂了,只要過了300分就可以隨便申請,但要注意有些學校會要求Verbal在150分以上(如哥大和Upenn)。

在英語的準備上,我建議大家要集中時間,心無旁騖,最好利用寒暑假一舉攻克,不要抱著還有第二次機會的想法去複習。就我各人的英語基礎,準備雅思我大概花了45天的時間,每天學習時間超過8小時,GRE準備了大概50天,每天時間超過10小時。這兩門我都是一次過,當然分數也不很高,雅思是7分,GRE是152+166,但如果能考到這樣的分數,語言就不會成為申請的障礙了。

關於文書

首先是推薦信的問題。有朋友私信問我需不需要大牛的推薦信,我的答案是有當然很好,沒有的話也不會差很多。首先我們要如何定義大牛,關於這一點我其實有問過我父親在美國大學任教的朋友。其實在Admission Comittee眼裡,中國大學的院長和講師這些頭銜其實並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因為他們都沒有聽說過。真正屬於大牛的推薦信,還是國內那些明星建築師們,尤其是海歸明星建築師,國外的學校還是非常看重他們校友的意見的,例如如果你一心想去哈佛,你可以找機會到張軻或者趙陽的事務所實習來獲得推薦信。但誠如我剛才所說,明星建築師的推薦信是一定要通過實習來獲取的,很多同學開始準備的時間比較晚,並沒有時間進行實習工作,那麼這時候也不用硬要擠出時間去外面實習,自己院校老師的推薦信分量也是足夠的。

一般來講,申請歐洲的院校只用兩封推薦信,而且推薦信是由你本人直接上傳的,美國的院校一般需要三封,它們採取的上傳形式是把鏈接發到推薦人的郵箱,因此就多了一些流程,在此之前一定要跟推薦人溝通好。在中國,推薦信一般是被推薦人寫好,交給推薦人修改一下,有一些關係特別好的推薦人也許會答應親自幫你寫,但那畢竟是少數,我有一個老師以前都是親自幫學生寫推薦信,他的推薦信因為詞情懇切,用詞得體往往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但他有一天得知我們都是有中介在幫忙處理各項事物的之後,就再也不肯親自寫了2333。總之如果是你自己來寫推薦信,一定要從推薦人的角度去寫,盡量實事求是,吹的不要過於誇張就好,推薦信的字數控制在800詞以內,最好不要超過一頁A4.

然後是CV(簡歷),簡歷製作的重點就是刪繁就簡,突出重點。既然是學設計的,簡歷的製作也要符合我們平常培養起來的審美。切勿做的花里胡哨,用色不要超過兩種,字體其實用Calibri就可以了,該強調的地方要加粗,該弱化的地方調整一下字的灰度。一定要對齊!!對齊!!,這體現了一個建築學生的基本素養!!!頁數盡量控制在一頁,如果你實在是十分優秀,那就寫滿兩整頁,不要出現一頁半的情況。(下圖只截取了一部分)

關於PS(Personal Statement),要重點講一講,畢竟它佔了差不多30%的比重。

Writing the Statement of PurposeWriting the Statement of PurposeWriting the Statement of Purpose

Writing the Personal Statement

先放兩個UC Berkeley對PS的定位和解釋。它的官網對於建築設計的PS還有更多的詮釋,不過篇幅較長大概看完前兩頁就可以了,主要弄明白PS中 應該包含些什麼內容。

在我看來,PS無非就是傳達以下幾個信息。

1、我為什麼要學建築。

2、我的建築理念是什麼,它是怎麼來的。

3、我為什麼要繼續選擇學習建築/我為什麼選擇了xxx學校

其中1,2應該是重點表達的地方,但你要想表達的到位,精彩與他人不同,那就必須用一個非常獨特的闡述或者故事來說出你的想法。其實後來我發現,我們大多數人對於建築的理念都差不了太多,有的人說建構方面的,有的人說語境,還有的人說Urban方面的,但基本上大家講的核心內容相去不遠,關鍵在於你要怎麼開場。

PS的撰寫在我的申請過程中是一個非常獨特的存在,如前文所述,我本人在大學的前三年都基本上沒有自己一直想要堅持的東西,老師說啥我做啥,總是被牽著鼻子走,因此我要花很多時間去總結我的設計都有些什麼樣的共同點,以及這樣的共同點的來源是什麼。我相信每個人本身的人生經歷都是獨一無二的,獨特的人生經歷必然會對設計觀和設計習慣造成一定的影響。

我父親經常勸諫我沒事要多發發獃,我也很不習慣長時間的持續做一件事情,總是會中斷一會兒發下呆,於是這發獃的時間就被我用於PS的構思。在我作品集做到一半的時候,我突然發現我總是有一種想把建築體量消隱化的傾向,這種傾向在過去也經常有所體現,我總是喜歡把建築做的稍微地景一些。經過一段時間的推理,我發現我個人對場地本身和周圍的語境非常在意,幾乎所有的設計出發點,都來自於場地因素,而我眼中的場地也並不局限於建築本身所在的那一小塊,我經常會用一種很Urban的眼光去看問題和發現問題,這或許和我早年讀過一段時間城市規劃有關係。

在對待大體量的建設中,我很欣賞那些能把體量消解在環境中的設計,如西扎做的阿爾罕布拉宮博物館擴建工程,和倫左皮亞諾在多位大師作品旁邊做的遊客中心和博物館。但同時我又認為建築物不該完全的「消失」,消隱並不等於消失,它們應該在關鍵的位置出現,起到溝通人類行為和環境行為的渠道,就像我國古代的那些大山裡的寺廟一樣。

這樣的設計習慣讓我想起早年參加大陸的觀鳥活動的時候在香港的一段經歷。那時候我去香港米鋪森林公園參加一個觀鳥比賽,當時讓我非常驚奇的是,我可以不用望遠鏡就能近距離的和鳥類接觸,這在大陸是不能想像的。

在我學了建築學之後再次去那裡,我發現問題的關鍵在於濕地公園本身針對觀鳥者和有課建設的那些景觀設施和小建構,都是用非常親近自然地材料建造的,更為重要的是,它們都具有極高的透明性,人和鳥類都能清楚地看到對方在做什麼。而在大陸,人們更願意將自己鎖在水泥盒子類,於是環境和人居行為並沒有處在一個平等的位置,建築就像一個box,內部是人類,外部是環境,它沒有起到一種溝通的作用。

2016年拍攝于山西,密魔岩

從這個故事中我提煉了兩個關鍵詞,即互動和溝通,在我的觀念中,建築應該作為一根在環境(context)和人居之間的導管,它應該是開放的,包容的,具有引導性的,有時候是消隱的。

因此我的PS就從觀鳥這個比較特殊的故事出發,講述了我關於建築的理解。以下只截取一部分,如果三月份申請結果比較好,我會貼出全部。

關於作品集的大致情況會在下一篇中闡述,再次聲明所有的內容均屬於分享性質,僅供參考,不具有任何的權威性。

此致。

推薦閱讀:

Dynamo教程 繪製面
特色小鎮的建築風格與選擇該風格的原因?
可不可以把遊戲的物理引擎用在建築的結構計算上?
2017年最受關注的建築原來長這樣
陰翳

TAG:建筑设计 | 留学 | 留学申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