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能打破的玻璃天花板——法意航母發展的教訓
1903年當萊特兄弟第一次將「能飛上天空的機器」——飛行者一號送入藍天之時,飛機的軍事用途就已經開始顯現,到一戰前各主要參戰國都列裝了飛機。當然那時候的飛機主要任務是偵查,我們耳熟能詳的戰鬥機,轟炸機等名稱尚未出現。不過在一戰的炮火紛飛中,航空技術被極大的發展:戰鬥機,轟炸機等專業機種紛紛出現。天空中打開的另一個維度,成為了戰後各國角逐的目標。
電影《空戰英豪》再現了當年激烈的空中角逐,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一戰中德國也緊隨英國建立自己的海上航空兵制度,但一戰的戰敗使得德國不得淪為被戰勝國宰割的對象:德國被禁止擁有作戰飛機,海軍艦隊幾乎被盡數裁撤.......就連退役的飛機螺旋槳也要鋸掉,免得德國日後藉機東山再起。
凡爾賽條約簽訂之後作為戰敗國的德國就連飛機螺旋槳都要鋸掉。
伴隨著德國的削弱法國和義大利的海軍開始抬頭。1918年受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英國首先成立獨立於海軍/陸軍的空軍兵種;1923年義大利也成立自己的空軍;1928年法國也緊隨其後,建立了自己的空軍。伴隨著空軍的建立將空軍移到海上也就成為了歐洲各國努力的目標。開風氣之先的仍然是當時的海上超級霸主英國——她先於各國服役了自己的第一艘航空母艦,百眼巨人號。
英國為百眼巨人號設計了前所未有的全通式甲板的同時還配備了機庫和升降機,令戰機可以在機庫整備之後再升到甲板,快速起飛——這些都成為了後世航母的標配。
一戰之後,戰勝國的首腦們在完成對德國宰割之後,彼此之間的矛盾也開始顯現。關於這一點本專欄作者岡崎杏和司馬杓已經講到,有希醬便不再贅述。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參加一戰目的就是為了謀求世界霸權,作為一個1894年工業產值就世界第一的大國,美國經濟方面一直都是老大,但受制於門羅主義的慣性和北美的安逸生活,美國的軍事力量特別海軍一直不如歐洲。隨著一戰中美國憑藉自身超強的工業實力大肆擴軍備戰,年輕的合眾國現在決定要挑戰老歐洲的世界中心地位。
對於法國而言,法國地域狹小(相對於美國)謀求世界霸權太過天方夜譚,它此刻想只要一件東西——歐陸霸權。因此法國極力主張消弱甚至肢解德國。當德國被徹底削弱之後法國就可以成為歐陸唯一的強國。面對極力維持歐陸均勢的英國,法國極為不滿,英法同盟也被撕出道道裂痕。
海上霸主英國在一戰中也受到了重創,戰後的英國已經失去了野心,它只想維持想自己昔日的殖民霸權和海上霸權——要達到這一目的只有維持歐洲大陸的均勢,防止法國因為德國的衰落而坐大。因此英國極力主張不要對德國過分壓榨,導致英國和法國也結下了梁子;美國為了牽製法國也選擇站在英國一邊,在凡爾賽條約上放棄了對德國的索賠。
似乎一戰後只要美、英、法三國放在一起,來之不易的和平似乎立刻就會土崩瓦解:美國為了謀求世界霸權瘋狂擴充海軍,令英法反對;法國要歐陸霸權,要肢解世仇德國,英國,美國都不會同意。畢竟誰願意歐洲大陸再出一個「拿破崙帝國」?英國要維持自己的殖民霸權和海上霸權,法國、美國又希望打破英國主導的舊秩序。這樣一來,剛剛在凡爾賽條約簽字的三國,又回到軍備競賽相互敵對的老路子上了。
沒有辦法一戰後的各位戰勝國不得不簽訂了華盛頓海軍條約互相限制對方的海軍力量以求達到均衡。這份於1922年2月6日由美、英、法、意、日五國在華盛頓簽訂的關於限制海軍軍備的條約對一戰戰勝國的海軍力量規模做出了以下限制:(記筆記啦~ (p≧w≦q))
華盛頓海軍軍控協議部分原文
1.1936年12月31日為止,一戰戰勝國美、英、日、法、意五國主力艦總噸之比為5.25:5.25:3.15:1.75:1.75。(長期以來關於噸位限制的5:5:3:1.75:1.75的比例是錯誤的。茹芸在《華盛頓會議五國海軍條約主力艦噸位比例考》一文中有詳細論述)
2.美、英兩國的主力艦總噸位各不得超過52.5萬短噸(下同),法國、義大利各不得超過17.5萬噸
3.締約國的主力艦不得使用超過406mm的主炮(日本)
4.美、英兩國的航空母艦總噸位各不得超過13.5萬噸;日本航空母艦不得超過8.1萬噸;法國、義大利航空母艦各不得超過6萬噸;允許日本和美國各用廢棄戰列艦的艦體建造兩艘3萬噸以上航空母艦。
5.條約規定得以保留的主力艦和航空母艦不得進行重建或其它大規模改裝。 締約國在條約規定之外,不得建造排水量超過1萬噸的作戰艦艇,不得裝備口徑超過8英寸的艦炮。
簽訂了華盛頓海軍條約法國和義大利欣喜若狂,他們憑藉著這一紙條約獲得了自己的航母權利,新的戰艦立刻就開始設計。法國雖然在一戰結束前就已經開始建造新型諾曼底級戰列艦,但由於華盛頓海軍條約,諾曼底級戰列艦已經無法繼續建造,戰爭中前四艘又受到了不同程度破壞,於是法國拿出未完成的5號艦貝亞恩號試圖將它改造為航空母艦。
完成於1927年的,貝亞恩號航空母艦,雖然由老式的低速戰列艦(最高航速23.5節/小時)改裝而來,但它卻首先裝備攔阻索並將煙囪和艦島進行了整合,這些都成為後世航母的特徵。如同法國人發明了無煙火藥彈,這種武器卻被德國的毛瑟發揚光大;FT-17坦克奠定現代坦克得基本特徵,最後法國卻被德國坦克擊垮一樣,法國在為現代航母指明了道路之時再一次陷入了孤芳自賞的深淵。貝亞恩級航母在只建造了這麼一個獨苗之後就草草得停止了建造,法國分到得6萬噸建造限額只在貝亞恩上花掉了蛐蛐兩萬多噸(貝亞恩號標準排水量22146噸,滿載排水量約28900噸)。
在被稱為海軍假日的(1922-1936年)的這15年里,法國海軍和空軍的建設幾乎停滯。法國的主力艦種僅在1932年批准了火力羸弱的敦刻爾克級戰列艦。而敦刻爾克得目標僅僅是為了壓制德國的「海盜船」——德意志級裝甲艦。
德意志級裝甲艦是被凡爾賽條約束縛的德國建造的標準排水量僅1.2萬噸的破交艦,一共建造了三艘。這種戰艦主要用於攻擊商船,因此配備了大口徑的280mm主炮(一般萬噸級巡洋艦配備203mm口徑炮),但裝甲羸弱,導致這型艦無力對抗真正的戰列艦(當時正規戰列艦普遍裝備14寸356mm,15寸381mm,16寸406mm炮)。因此要對付德意志級只需要建造一型較高航速的戰列巡洋艦即可,其參考對象可以是英國的聲望級聲望級擁有三座雙聯裝15寸炮,最高航速32海里/小時,排水量2.7萬噸(改裝後約3.3萬噸)。
而此刻已經喪失野心和鬥志的法國拿出的卻是兩艘敦刻爾克級戰列艦,標準排水量2.6萬噸,最高航速31海里/小時,裝備了8門330mm炮。
(有希醬不禁要問:哪有這樣浪費噸位的?)法國對於新戰列艦的要求就是海軍只要能壓制已經虛弱不堪的德國就已經足夠,反正法國的背後有強大的英國本土艦隊作為盟友。他們相信憑藉一戰勝利的餘威歐洲最強大國的地位永保。
故事回到我們的主角貝亞恩號,沉醉勝利中已經麻木的法國也放棄了對航母的發展。進入1930年代,法國海軍拘泥於戰列艦的巨炮(吐個槽:敦刻爾克的炮不是巨炮)沒有緊隨英美日三國發展出自己的航母戰鬥群(特遣隊)戰術,繼而和這種後來改變了海戰模式的戰法失之交臂。法國更是在早早的讓貝亞恩號退居二線,僅僅作為訓練海軍航空兵的訓練艦使用。由此法國海軍的戰鬥水平迅速下滑,和這種下滑相策應的卻是德國海軍的再次崛起。
1933年,獨裁者希特勒成為了德國的國家元首,為報一戰的一箭之仇,希特勒領導的納粹德國開始瘋狂擴軍備戰,目標直指法國。1935年,希特勒公然撕毀凡爾賽條約,德國的主力艦建造計劃也立刻開足馬力狂飆突進。
1935年德國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開工
1936年俾斯麥級高速戰列艦開工;
直到這時,後知後覺的法國才感覺到了危機的來臨。1938年法國才正式批准了貝亞恩號的替代艦霞飛級航空母艦建造計劃;為了對抗德國的新銳俾斯麥級戰列艦,法國雖然於1936開工建造了黎塞留級戰列艦,但和隔壁德國只爭朝夕不同,法國黎塞留級在1940年才基本完成首艦的建造,二號艦在德國入侵法國時僅安裝了一個炮塔。俾斯麥級戰列艦則在1940年和1941年分別入役。
霞飛級航母標準排水量1.8萬噸,搭載40架艦載機。首艦霞飛原定於1943年服役,但德國已經於1940年入侵法國,從1940年5月到6月僅僅一個月時間摧枯拉朽一般的就將法國徹底擊敗,逼迫法國代表簽訂了投降協議。到這個時候,霞飛級一號艦隻完成了艦底到甲板的工程,二號艦更是從未開工,那艘未完成的艦體只得在船台上孤零零的迎接法國的失敗。
圖為希特勒和他的指揮官們瞻仰法國一戰英雄福煦的雕像,20年前德國人是失敗者,今天他們已經搖身一變成為了法國的征服者。和法國的命運一樣,法國的海軍也終於迎來了它的終焉,只不過敵人不是德國人而是昔日的盟友英國。1940年由於法國投降,英國為避免這支世界第四的龐大艦隊資敵,不得已執行了弩炮計劃。在執行這次計劃之前英國已經向法軍 發送了一份最後通牒:
英王陛下政府指示我要求現在在米爾斯克比爾和奧蘭的法國艦隊根據下列辦法之一行事:
(一)和我們一起航行,繼續為取得對德國和義大利戰爭的勝利而戰。
(二)裁減船員,在我們的監督之下開往英國港口。裁減的船員應儘早遣返。
如果你接受以上兩種辦法之一,我們將在戰爭結束時把你的艦隻歸還法國,如果艦隻在作戰期間有所損壞,我們將照數賠償。
(三)另外一個辦法是:如果你覺得必須約定,除非德國或義大利破壞停戰,你們的艦隻就不能用來攻打他們,那麼就裁減船員,隨同我們一起開住西印度群島的一個法國港口,例如馬提尼克群島,在那裡完全按我們的要求解除艦隻的武裝,或者交給美國妥為保管,直到戰爭結束,船員則可先行遣返。
如果你拒絕這些公平合理的建議,那麼,我謹以最深的歉意,要求你們在六小時以內把你們的艦隻鑿沉。
最後,如果你們未能遵照上述辦法行事,那麼,我只好根據英王陛下政府的命令,使用一切必要的力量,阻止你們的艦隻落入德國或義大利之手。」
明顯英軍開出的談條件令法軍無法接受。皇家海軍「H艦隊」在薩默維爾海軍中將的指揮下突擊法軍在北非海岸的奧蘭和米爾斯克比爾的軍港。讓.蘇爾海軍上將指揮的法國大西洋艦隊被迫反擊。當然,在英國海軍絕對優勢的海空火力的夾擊下,座困在港內的法國艦隊損失慘重,布列塔尼級戰列艦 " 布列塔尼"號被英國艦載機炸毀,"敦刻爾克"號、"普羅旺斯"號擱淺, "斯特拉斯堡"號在遭到重創後逃回了土倫。此戰,法國損失了3艘戰列艦和許多小艦艇,有1297名法國水兵陣亡,341人受傷。
而在法國海軍的母港土倫,隨著1942年英美盟軍在北非執行火炬行動,德國控制的北非岌岌可危。作為傀儡國的維繫法國政權按照貝當元帥和達爾朗在1940年6月發布的命令,為了避免艦隊被德國或盟軍控制,法國本土海軍走上了和23年前他們敵人德國相同的道路--自沉!法軍3艘戰列艦,8艘巡洋艦,17艘驅逐艦,16艘魚雷艇,16艘潛水艇,7艘通訊艦,3艘偵察艦,以及60多艘運輸艦、油船、挖泥船和拖船全部自沉,僅有1艘驅逐艦、1艘魚雷艇和5艘油船因沒有自沉而被德國俘獲。另有3艘潛水艇逃到了阿爾及爾。「艦運即國運」貝亞恩號航空母艦隻有靜靜停泊在法屬西印度群島等待戰爭結束,整個二戰期間碌碌無為。1943年這艘已經老舊的航母被美國改造成運輸艦,運送盟國的物資前往北非.....1945年8月她才最終回到闊別已久的土倫港,不過此時的法國已經在戰爭中滿目瘡痍。
有希醬說:法國作為一戰戰勝國,原本獲得了發展海軍得天獨厚的條件,卻沉迷於自己已有的海軍規模。在科技日新月異的間戰期中並未對最新的戰術科技進行把握,貝亞恩號問世之初憑藉著先進的升降機,攔阻索系統曾經問鼎世界巔峰。但最後航母戰鬥群卻在美英日三國的手裡走向成熟。而法國並沒有意識到航母的真正價值,不過是把它當作一座可以運送飛機的機庫罷了。法國的命運和1885年的大清帝國何其相似,在定遠和鎮遠兩艘巨艦成軍之後大清再沒有購買一艘新式軍艦,在海軍大發展的19世紀末最終落後於一直師從西方的日本(日本當時「歲入巨艦」),終於在1894年的甲午戰爭中被蕞爾小國日本打得割地賠款。
這一幕在歷史上已經重演了無數次,中國2000多年前的哲學家孟子就總結道:「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孟子.《孟子·告子下》),1000多年的著名文學家杜牧也說,「後人哀之不鑒之亦使後人復哀後人矣」(唐.杜牧《阿房宮賦》)
說完法國再聊聊義大利,義大利和法國同為戰勝國,且在華盛頓條約中分到了和法國相同的噸位。1924年大獨裁者墨索里尼登上了義大利權力寶座,上台伊始這位獨裁者就開始全面整備軍隊,隸屬於義大利空軍的海軍航空兵自然也在此列。
大獨裁者墨索里尼,他對戰爭的狂熱絲毫不遜於希特勒義大利雖然國力弱於德國,但托一戰「反水」的福(義大利在一戰前曾和德國結盟,後轉為和英法同盟),義大利也獲得了戰勝國的待遇。說到這裡有希醬想插播一條廣告:提起義大利,不少人都會下意識的認為義大利是一個「廢物國家」,在北非拖德國人的後腿。不過如果還原歷史,這個國家還是頗有些「乾貨」的。由於歷史上四分五裂戰亂不斷,使得這個國家軍工在很早的時期便已名揚歐洲,義大利在精密機械,造船技術方面的造詣並不遜於北方鄰居德國。
這裡舉一個栗子:義大利曾經在1937年開通了博洛尼亞-羅馬-那不勒斯線,這條鐵路線ETR200電力機車,最高時速160公里,是當時歐洲最快的商業列車。
ERT系列高速列車曾是義大利的名片法拉利公司的機床享譽世界(雖然如今已被中國某國企收購.....233333)可是就是這麼一個有「乾貨」的義大利卻並沒有發展航母呢?這是因為義大利主要作戰區域為地中海和東非,該區域大多是小國弱國或者法國的殖民地,義大利無需強大的空中力量就能輕鬆壓制;另一方面,比起機動的航母義大利更信賴「不沉的航母」——島嶼。
義大利在戰前的疆土。可見其在地中海-紅海之間擁有多個島嶼,這也導致了義大利對航母的不上心。因此義大利除了1925年服役的能搭載7架水上飛機的母艦以外再沒有可以作戰的航母。當然,義大利的航母輕視思想最終令其在戰爭時期深受其害。1935年,義大利入侵衣索比亞的軍事行動中, 英國就曾在地中海集結由航母和戰列艦編成的艦隊向義大利示威。但義大利卻並沒有感覺到航母的威力。直到1940年和德國結盟的義大利才第一次感受到了航母的厲害。
在戰爭初期英國在地中海區域一共有兩支艦隊,以亞歷山大港為基地的英國地中海艦隊,主力艦下轄「厭戰」(主炮381mm,後兩艘為相同口徑),「馬來亞」,「君王」三艘戰列艦以及鷹號航母;另一支則是駐紮在直布羅陀的H艦隊,下轄主力艦:勇士號(勇士號和決心號都是 381mm)、決心號2艘戰列艦,戰列巡洋艦聲望號(381mm主炮)、航空母艦皇家方舟號。
義大利當時沒有航母, 主力戰列艦有老式的加富爾伯爵號(305mm主炮,凱撒為同級艦),凱撒號,兩艘改進的老式戰列艦,安德烈亞·多里亞號(兩艘船都是320mm主炮)和卡約·杜伊利奧號,新銳戰列艦隻有維托里奧·維內托號(381mm主炮)、利托里奧號(381mm主炮)兩艘。實力大不如人現實迫使義大利只能玩起老招數——存在艦隊。
(有希醬說:炮都不如人,還打什麼.............)
所謂存在艦隊,是指一支弱小的海軍艦隊,在對抗大國海軍時為了謀求生存,又要持續對某一片海域施加影響力,往往選擇將自己的艦隊停留于海港。雖然這支艦隊相對而言較為弱小,但如果其一直停留在海港之內,敵人就不得不為了防備它而部署軍事力量、甚至改變戰略決策。這是一種消極的削弱敵人對特定海域控制力的手段,也是弱國迫不得已選擇。因為一旦出海,弱國海軍就很可能被強國一舉殲滅,不如留在港口保持這隻艦隊的「存在」還能牽制敵人。於是就因為這個選擇義大利將制海權白白送給了英國。
1940年11月12日的夜晚,英軍光輝號航母在2艘重巡洋艦、2艘輕巡洋艦及4艘驅逐艦的掩護下組成突襲艦隊悄悄逼近了義大利海軍母港塔蘭托。當晚10點58分,12架艦載劍魚式轟炸機抵達港口隨即在混亂中開始了殺戮。英軍艦載機分為成兩組,一組攻擊在外港的軍艦及另一組較少飛機的攻擊內港,第二波在一小時後從城市西北部發起進攻,在進攻中義大利新銳戰列艦維托里奧·維內托號被3枚魚雷擊中,而另外兩艘戰列艦加富爾伯爵號及卡約·杜伊利奧號各被一枚魚雷擊中,一艘巡洋艦在內港被炸彈擊傷。
這一次戰役英國以僅僅兩架艦載機的損失,擊沉義大利一艘戰列艦,擊傷兩艘戰列艦和一艘巡洋艦,令勝利的天平繼續向英國一方傾斜。驚慌之中義大利這才意識到了航母的作用,緊接著1941年6月21日,馬塔潘角海戰之中英國在此重創了義大利艦隊,此戰之中損失了重巡洋艦3艘,驅逐艦2艘,超過2300人陣亡。而此前在塔蘭托戰役中受損的戰列艦維內托號再次受到重創,攻擊它的正是從英國航母起飛的艦載機。
維內托號被英國艦載機襲擊受到重創不得不退出戰場。1941年11月,義大利終於開始在熱那亞港口開始將一艘名為羅馬號的客輪改裝成航空母艦,義大利軍隊將其命名為天鷹號(Aquila,也有翻譯為雀鷹或者鷲座)
和法國境遇類似,時間沒有眷顧義大利。盟軍憑藉著對海洋的掌控逐漸的將大量人員和物資彙集到了北非戰場的同時德意聯軍由於海上通路被截斷,物資供應開始愈發捉襟見肘。故事並沒有如同義大利戰前所預想的那樣,僅僅憑藉在地中海的島嶼就能解決問題。此消彼長之下德意聯軍一敗再敗。而英美盟軍暢通的補給線的支持下,很快就佔據了優勢,兩次阿拉曼戰役均為盟軍以絕對壓倒性的兵力和技術裝備數量優勢發起。其中1942年10月第二次阿拉曼戰役,英美盟軍集結了19萬大軍對陣德意聯軍11萬人,坦克也是以約1000輛打500輛。
就算隆美爾這樣的天才將領也在對手的壓倒性數量和質量優勢面前也無力回天
最終義大利於1943年9月戰敗之時,天鷹號已經完成了90%。德國隨即控制了該艦。1944年6月16日盟軍空襲熱那亞時也轟炸了天鷹號。此時投降後加入英美陣營的義大利(又反水了......2333)由於擔心德國可能會利用該船封鎖熱那亞港,於1945年4月19日由義大利蛙人突擊隊使用人操魚雷將天鷹號重創座沉。戰後,1946年天鷹號被撈起,1952年解體。
從未被完成的航母天鷹號,滿載排水量23350噸,長232米,寬30米,最高航速30海里/小時,飛行甲板面積203X25.2平方米,搭載51架艦載機。最終在1952年淪為一堆廢鐵(本圖攝於1951年該艦解體前夕)
縱觀發法意兩國,兩國均為工業國和傳統海上強國,卻因為各自的原因錯失了海軍大發展的時代,法國沉迷於一戰的勝利而不可自拔,並未在間戰期認真發展;以至於最後被自己的英國盟友「TK」(如果法國艦隊真有一戰的實力,英國敢隨隨便便就發起挑戰嗎?)而義大利則是思維僵化,專註於大艦巨炮的改進。在戰時則將消極防禦,將制海權拱手讓人, 最終牽動全盤走向失敗。
對於中國而言,直至今日仍然存在航母無用的論調,這些人又何嘗不和當年法國,義大利的「智者」一樣,錯估錯判了時代?2017年春節行將結束之際,有希醬祝願中國海軍走的更遠,步子更穩。
劉華清:如果中國不建航母,我死不瞑目!(廣為人知的那張圖太傷感,有希換了一張.....)
後記:本文大段翻譯自日本石橋孝夫的《ヨーロッパ諸國の空母》、老規矩有錯別字和不同的觀點歡飲指出和討論祝大家新年快樂~~喵
?(′▽`)~~~乾杯
推薦閱讀:
※舊日本海軍的北上,大井兩艦的改裝是否成功?
※【死磕中國潛艇】日本海自新一代朝日級驅逐艦
※【喀山號】俄羅斯重溯蘇聯夢,歷時八年下水最先進核潛艇
※4.1紀念王偉!現在汽車都有GPS定位,為何當年撞機事件,沒辦法定位尋獲王偉?
※【短文】美軍戰機機身標識那些事兒-之三-除了飛行員,還有誰的名字可以印在飛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