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一起讀(163):知識持久化

在我回顧自己以往的文字時,我時常感到驚訝,我竟然曾經有過那麼深刻的見識,我竟然曾經寫過那麼漂亮的文章。

我太貪心,想學習的東西太多,不是為了談資,只是單純出於求知的慾望。當有問題想不明白,我就難受,百爪撓心,為解除煎熬,就找相關的書來看,看完了,原來如此,長出一口氣,書丟到一邊,過陣子就忘了。隨時學隨時忘,像掰棒子的狗熊,忙來忙去最後手中只有兩穗。水瓶的底是漏的,串銅錢的麻繩末端沒有繩結,西緒福斯的巨石一次次地滾落,人生的年齡在漸次積累,到頭來,卻只剩下赤子之心。

常葆赤子之心讓我很開心,但知識的流逝讓我太心疼,以我的聰明和才氣,投入偏執瘋狂的研究所得,竟在時間裡漸次湮沒,這真是讓人悲傷。我終於養成了記筆記的習慣,這記筆記的好處,在緩存那篇里已經說過了,讓人的知識儲備有個層次,讓大腦的負擔更小,而且記憶的效果更好。那具體的技術,這篇來說說。

寫筆記本質是個編譯過程。知識從書本到你的精神世界,這叫閱讀,是編譯過程的前端部分;從精神世界輸出到筆記中,這叫寫作,是編譯過程的後端。好的筆記應該具備兩個特點,一是不扭曲原意,二是省略細節。不扭曲原意是任何一種編譯過程必須滿足的,不多說。而省略細節,很容易理解,書那麼厚,筆記篇幅有限,當然要省略。但怎樣做到保留主幹省略細節呢?這操作起來其實並不那麼簡單,它要求必須具有認清主幹的能力。

可以用金字塔原理的角度來看一本書,金字塔頂是唯一的最終論點,其下一層是數量有限的次級論點,這些次級論點是用於支撐最終論點作為其論據的,它們又分別被更下層的論點所支撐,由此遞歸下降,直到底層的假設和公理。所謂省略細節、撈乾貨,就是把這個金字塔攔腰斬斷,只保留上面的小金字塔,即由最終論點和一些高層論點構成的小尖。把一個實際是由按次序排列的字元構成的書本,在精神世界中建構出一個有結構的金字塔,這就需要閱讀者有著良好的批判性思維和邏輯能力。

有人說,乾貨是不是騙人的,滿足人性好逸惡勞又急功近利的心態,來進行互聯網時代的營銷,如同那些「在XX時間內掌握XX技能」的標題黨一樣?營銷這方面,確然有之,想得到知識,又不想付出辛苦,只想得現成的,這樣的人的心態,就容易被知識變現的營銷者利用。做這種事的,有騙子,而且很多,俗稱收智商稅,很讓人瞧不起。但除去營銷的活動,光看乾貨本身,卻不一定都是騙人的,它的確只是某個金字塔的小尖,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有的人需要知其所以然,有的人卻只需要知其然就好,畢竟不同的人工作在不同的層面,而且人的腦力有局限,能掌握的總是金字塔中層數有限的一部分。即使那對應於整個一本大部頭的金字塔,它也是某個更大的金字塔的一部分。

這就像我們吃蘋果,我們當然知道這蘋果實際是由無數分子原子構成的,但我們會滿意於把蘋果看成一個整體。認知雖然在較高層就止步了,但從效果上看這樣其實很好。生物學家也不會拿著顯微鏡來對吃蘋果的人喋喋不休,不同的人關注於不同的層次。觀其大略、不求甚解是好事還是壞事?根據不同的人的不同情況自然有不同的結論。所以寫筆記,要先想好層數,抓多少,放多少,有多少知識記到腦海里,多少知識納入筆記中,多少知識讓它留在書本上。

層數想好了,就可以在紙上大致畫一下金字塔的形狀,核心論點是什麼,頂級論據是什麼,它們又是被什麼支撐的,這個結構梳理清楚了,就像編程的時候把邏輯想通了,之後到鍵盤上干力氣活就行了。我個人的習慣,熟悉本公眾號文章的書友一定了解,是用兩種顏色的標題分成一層到兩層,每層一般有六個以內的點,這樣在人的認知負擔之內,無論想著、寫著、讀著都會比較友好。周易六十四卦,計謀三十六種,設計模式二十三樣,各個領域的抽象層次都符合這一規律。數量太小了,過於抽象,不實用;數量太大了,記不住,也不實用。

層次脈絡理清之後骨架就有了,剩下的就是渲染的工作,沒有哪個網站只用HTML不用CSS,人類畢竟是理性與感性兼備的動物。不止閱讀和寫作,做任何事情都該注意這一點,把人設想為純理性動物是過分的,從這出發很容易推出一些不切實際的結論。做事情既然講實效,就萬萬要講人性,人同時記憶的事物數量常在六樣之內,就盡量別超過這個數,人有其感性,就注意語言的修飾。這修飾是起一種潤滑的作用,讓內容自然而然地淌如讀者的腦海里。但也不能喧賓奪主,為了言辭的優美而扭曲事實和邏輯,如果扭曲了,性質變成花言巧語、巧言令色的佞辭,那就不誠實了。所謂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

用理性和思辯建構骨架,用感性和文采潤色之,這樣一篇筆記就寫成了。寫完之後要好好檢查,看看結構是否良好,外觀是否漂亮,否則會沒有勇氣發到網路社區,只存在自己的磁碟里,遠比發到網路社區中更容易丟失。如果寫的東西更容易被人看到,自然會督促你把它寫得更好,如果寫的東西會受到批評,自然會刺激你反思進行改進。只要你竭盡了努力,任何一種負面反饋都能讓你知道下面該進步的點,沒有反饋就沒有方向,沒有進步。所以寫的東西發在外面,能讓人總是保持警醒,而不是只記在自己的小本子里,那樣容易流於懈怠和散漫,自己都感到不滿意和沒價值,就荒廢了,一不留神還丟了。

讓自己記的筆記不丟,這對應資料庫事務四大特性中的「持久性」,而讓筆記的內容忠於原書,對應的是「一致性」,而讓你的筆記有良好的形式,是有前提有結論的一個完整的層次清晰的金字塔,這對應的是「原子性」。那「隔離性」呢?說的是閱讀和寫作的過程應當安靜不被打擾,並有大塊的時間來專門進行,讓自己的腦子長時間專註於問題領域,從而達到最好的思維效果。每個中國人,都需要一張「安靜的書桌」嘛!一笑。

資料庫的三大特徵,是持久、易查、事務,還剩易查沒說。筆記這東西,除了寫作過程中對記憶有所幫助之外,更重要的任務是用於忘了是能幫助想起。在「寫」和「查」中,肯定還是以「查」為主要用處。上面關於怎樣寫筆記說了很多,但怎樣查筆記才是更重要的。資料庫的快速查詢依賴索引,書籍的快速檢索依賴目錄,筆記的快速查找,也依賴良好的索引和目錄。比如我這公眾號,文章寫作的次序基本上毫無規律,這幾天對什麼感了興趣,讀了什麼書,就寫了什麼的筆記,這樣從第一期到最新一期列下來,這列表是不利於檢索的,想找特定的某一篇,其平均查找長度大概是總長度的一半,但如果把文章分個類,不同類型的文章放到不同的標籤下,平均查找長度就大大減小了。

但現代網民最習慣的檢索方式可能還是搜索框,即使被查找的文章沒有被很好地組織到目錄里,也能藉助搜索引擎的威力暴力地查找到,這就是人類應該把計算能力委託給計算機的例子。發在公眾號里的筆記,比起發到博客里,在這方面倒算是有先天不利,就是不方便用搜索引擎進行檢索。如果確實有需求,可以利用技術手段比如把自己的文章用爬蟲都爬出來,再存到資料庫里放到伺服器網站上,搜索引擎框架甚至用資料庫的內容匹配來提供搜索框的功能,目前我這可能還不需要,我就先偷偷懶,以後再說。

當你找到了自己當年的筆記,就會感到記下一篇清晰漂亮的筆記是多麼好,或者感到記了一篇潦草混亂的筆記是多麼糟,因為前者可以方便地幫你回想起遺忘的知識,後者卻在告訴你你之前的努力都付諸東流了,已經忘了,看筆記也想不起來。這後者是最讓人沮喪的,學過的東西想不起來已經受了一次打擊,看了筆記再受一次打擊,所以寫筆記首先是為了自己,其次才是為了他人,這跟編程時寫好注釋是一樣的。能寫下的就彆強求自己的記憶,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比起難回憶的記憶,寫到筆記中的方式既好找又可靠。

寫筆記畢竟對別人也是有作用的,如果你的筆記確實是提煉了書里的精粹,別的人可能看了它就不必看書了,這指的是正如上文所說剛好知識需求處於這一層次的人。那反過來,怎樣找別人寫好的筆記呢?既有筆記的性質,又能容易地被人查到,這種載體最有可能的是博客,也包括性質類似的簡書、微信公眾號、知乎專欄等等,這裡用博客概稱這類的載體。你可以去搜索「有哪些優秀的博主」「有哪些優秀的公眾號」等問題,然後看看他們寫的文章判斷是否值得關注,如果你找到了一個好的博主,千萬別放跑了他,把他的博客放到收藏夾里,或者乾脆RSS訂閱,微信號和知乎專欄等等同理。在每個領域辛勤工作的人都不少,但有記筆記的習慣並有持續寫作優秀筆記的能力的人可不多啊。

優質的博客是寶貴的知識來源,但比起廣受好評的好書還是有很大差距,讀書是我最推薦的獲取知識的方式。作為間接經驗的載體,書在持久、易查兩方面都非常優秀,書塊頭夠大,除非你特意扔,否則不會丟,書都有目錄,內容組織得有條理,找起來方便。但是讀書畢竟對環境要求比較苛刻,所以時間有限,必須挑好書來讀,關於怎樣找好書,之前有過一點討論,就不重複了。總之讀好書,既吸收知識,又開心,而讀爛書,收穫少,還受打擊,爛書一定不要讀。而好書,應當有技巧地讀,讀完了寫篇筆記,寫給別人,也寫給若干時間之後的自己,同時讓記憶更加牢固。

推薦閱讀:

活用這幾款雲筆記,讓你效率翻倍
【五一篇】上古和書局出版的古籍有何差別——以宋人筆記為例

TAG:阅读分享 | 笔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