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宗是否並沒有過多依照佛陀的教導?
01-26
我聽一位唯識宗朋友說,禪定修行很傻。然後我又跟他東拉西扯各種哲學,他又說我境界不夠,讓我跟他學。
講真,現在很多人偏以為,禪修,打坐,念咒子是修行的重中之重,好似只有這樣才是修行。只有這樣才是有道行,這未免有點本末倒置。不然佛菩薩為啥講這些浩如煙海的藏經?禪宗說不立文字,文字確是最多的。你道是為什麼?
附舊答案一篇:
作者:憨山門下
鏈接:初學者該如何讀一本佛經? - 憨山門下的回答來源:知乎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佛陀為什麼說我們是顛倒眾生?因為我們將外境和我,執為實有,而實際上外境和實我並無自性,只是因執而有,其性為空。
而修行修的是什麼?就是將這外境和有實我的認知,實證到外境實我皆非實有。這就是佛教的修行的目的。而通過什麼來修?不出聞思修三慧的修行。聞即是多聞正法,這裡的正法指的是佛法。思即如理思維正法。修即指的正確的聞佛法,正確的如理作意思維即是修行,當然也包括了止觀。聞思和止觀是不能偏廢的。現在我們網上許多人學佛說要實修。這點當然沒有錯。但是如果實修只是指如何修止觀,那我想說這不對。止觀是共法,佛教修道教修現在西方的靈性學一樣的修。而佛法的止觀不同之處在於以佛法為指導,而如果不明佛法,不看佛經,又如何修?當然只是修身養性,未嘗不可。而聞思的薰修,是一直以來佛陀在佛經中,所強調的。在唯識中看來更是如此。為什麼?我們之所以會執外境為實,執有實我,是因為我們無始時來每日每夜的薰習。我們可以仔細的觀察,我們的每個念頭,都建立在諸法實有的基礎上。而佛法的聞思的薰修就是要轉換這個慣性。觀察這一切,並無實有,觀察這一切都是虛妄。如入楞伽說:由自心執著,心似外境轉,彼所見非有,是故說唯心。這種慣性,無始時來,一直束縛著我們,讓我們不得自由,讓我們流浪生死,不得出離。所以唯識才說,你不於日夜中薰習,諸法的空性非實有,那麼永遠不可能出離。而不是單純的依靠止觀就能證的聖果,止觀是入道的增上品,止觀是為了更好的觀察到我法的空性,如果不加上二六時中的,如理思維作意,單純以為止觀可以證道,只怕很難。若以為止觀就是修行,那更不易於是大繆。所以說,什麼是我認識到的修行,即是三觀的改造。將實有認知轉為非實有。而怎麼去轉換,就是在日夜的生活中,一點點的去觀察,去認識這個世界的非實有性,去薰習。從每一個觀念開始。還要強調一句,我並不是指修止觀不重要。而是必須要有佛教的正理的指導下去修。
你旁友傻,真的。
復有二法趣向惡趣,復有二法趣向善趣,復有二法趣向涅槃。云何二法趣向惡趣?一謂毀戒,二謂破見。云何二法趣向善趣?一謂戒具,二謂見具。云何二法趣向涅槃?一謂為止,二謂為觀。
大正藏第 01 冊 No. 0001 長阿含經
根據你的話看不出來這位朋友不依照佛理,但是門派之見比較濃。唯識宗的名相系統很複雜,可以說是大乘佛法的修習原理。慧律法師說,大部分合格的法師都要了解唯識體系,這樣他才能給大家解釋一些尚未經驗到的問題。唯識宗也是一個派別,對知識量要求很高,了解一下也具有指導修行的作用。
我平時不在意什麼宗什麼派的,長隨佛學,三藏十二部,深入經臧,智慧如海。
依法不依人,以意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推薦閱讀:
※心經的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是指禪定嗎?
※什麼唯識,唯識與心理學有什麼聯繫?
※如何理解阿賴耶識?
※聲聞波旬魔王說法是什麼樣的一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