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晚期古典羅馬軍事體系發展簡述

晚期古典時代帝國軍事體系簡述

scholares(本意一群人,此處為宮廷御林軍)

comitatenses(野戰軍)

palatini(中央軍)

limitanei(邊防軍)

御林軍(兵冊人數3500人)

伊蘇利亞伯爵指揮官(兵冊人數1000人)

中央軍:

第一中央軍(駐新羅馬,兵冊人數22500人)

第二中央軍(駐新羅馬,兵冊人數23400人)

野戰軍/邊防軍:

伊利里亞軍事長官

直屬單位:伊利里亞野戰軍(駐瑟瑞姆,兵冊人數16500人)

下屬邊防軍:

第一麥西亞邊防軍公爵(兵冊人數6250人)

達契亞.里帕西斯邊防軍公爵(兵冊人數8000人)

色雷斯軍事長官

直屬單位:色雷斯野戰軍(駐馬西安堡/波利斯,兵冊人數27300人)

下屬邊防軍:

第二麥西亞邊防軍公爵(兵冊人數7750人)

西徐亞邊防軍公爵(兵冊人數8000人)

東方軍事長官

直屬單位:東方野戰軍(駐安條克,兵冊人數19500人)

下屬邊防軍:

敘利亞邊防軍公爵(兵冊人數4500人)

美索不達米亞邊防軍公爵(兵冊人數3750人)

腓尼基邊防軍公爵(兵冊人數7600人)

巴勒斯坦邊防軍公爵(兵冊人數7750人)

阿拉比亞邊防軍公爵(兵冊人數5750人)

奧斯瑞恩邊防軍公爵(兵冊人數4250人)

亞美尼亞邊防軍公爵(兵冊人數7250人)[後在查士丁尼時期組建亞美尼亞野戰軍]

埃及伯爵(駐亞歷山大港,兵冊人數15500人)[埃及雖設伯爵但是始終並未真正建野戰軍]

下屬邊防軍:

利比亞邊防軍公爵(兵冊人數12500人)

底比斯邊防軍公爵(兵冊人數不詳)

君士坦丁大帝將全國軍隊劃分為野戰軍和邊防軍,邊防部隊依然由邊防長官dux(公爵)負責,野戰軍由coms(伯爵)負責。不過不得不承認,君士坦丁改革初期,最高軍事長官(大將軍)依然存在,不過沒多久,最高軍事長官(大將軍)就被君士坦丁取消,取而代之的是步兵軍事長官與騎兵軍事長官這兩個平行的最高軍事長官。

尤里安登基後,又恢復了被取消的最高軍事長官職務,原軍政分離的體系再度被開始整合為軍政合一。

迪奧多西在東部挽救了被破壞的原君士坦丁體制,包括野戰軍-邊防軍體系,迪奧多西皇帝登基後,又取消了東部的最高軍事長官,指揮權重新被交給了務步兵軍事長官magister peditum和騎兵軍事長官magister equitum,軍隊的後勤軍需以及管理則徹底成為了大區長官與聖庫伯爵們的職責,帝國中央軍直接駐紮首都旁邊。

君士坦丁軍改後羅馬軍隊組織也隨機發生改變,舊時代的「軍團」體制被拋棄,原「軍團」(其實我並不想用縮小弱化這一詞,因為野戰軍/邊防軍的步兵軍團跟舊軍團兩者承擔的戰術任務完全不同)被徹底拆分,而新的野戰軍則由數個數十個1000-1500人的野戰軍步兵軍團,以及數個或者十數個500人左右的vexillationes(騎兵團級單位)組成,重裝騎兵被稱呼為(cataphractarii和clibanarii)而邊防軍步兵軍團規模則是250-500人左右,但是他們均是分散駐紮在各自防區內的要塞堡壘據點之內,因此筆者認為limatanei legions應當是作為一個後勤與協調單位而存在。

邊防軍雖然都是固定分散駐紮各國境線要塞據點以及城市內,但是依然大量得與野戰軍一起共同作戰,尤里安遠征波斯時期,大量的邊防軍被抽調出他們的駐地,前往東方隨野戰軍一起行動。而迪奧多西進一步精化軍隊體制的時候也在邊防軍內部建立了機動邊防軍(准野戰軍pseudocomitatenses)單位,以應對中小規模入侵騷擾。

【圖為羅馬邊防軍】

步兵軍團最基礎的戰術為小隊(dekarichia),由幾個什長指揮的戰術小組組成,以前的百夫長現在變成了ekatondarch,而其中最高級的軍官則擔任軍隊駐區的副指揮官。一名i軍法監察官larchjun負責監督低級軍官,並且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指揮軍隊。低級軍官包括dekarichai,pentarchai,tetrichai三種,都是從勇敢出眾的人中挑選的。

邊防軍薪資待遇和野戰軍一樣,但是裝備訓練等成本投入不同,因為他們的作戰方式不一樣,訓練方式也不一樣。

中央軍由御林軍scholai palatinai,駐首都由步騎兵統帥率領的兩隻中央野戰軍,以及首都城防軍numeroi,首都衛戍艦隊basilikon ploimon組成。不過scholae部隊也依然受到文官的節制,管他們吃喝拉撒的剛好就是宮廷大總管和國務總理大臣,不過這兩位高級文官可沒法調動這支部隊。

君士坦丁時期全國的最高軍事長官以下是步兵軍事長官和騎兵軍事長官,分別統管全國的步兵和騎兵軍事長官(magister),作為軍隊內部的互相牽制;五位司令指五支野戰軍的伯爵(comes),東邊三個(色雷斯,伊利里亞,東方),西邊兩個(特里爾與米蘭);君士坦丁堡和羅馬有兩個城防司令,跟著皇帝的還有一個禁衛軍長官(君士坦丁時代只有一個,而且還被剝奪軍權打發去管後勤)。此外,還有一系列的邊防軍,他們由公爵(dux)統帥。君士坦提烏斯二世-迪奧多西時代,為了加強野戰軍的反應速度,對野戰軍/中央軍進行了細化,東西部加起來達到了十個。

到了迪奧多西時期,東部有五支野戰軍,其中兩支駐紮在君士坦丁堡(中央軍palatinae),一支在伊利里亞,一支在色雷斯,一支在東方,此外還有一位沒有正式建野戰軍的伯爵在埃及。此外,還有一位禁衛軍司令和一位伊蘇利亞伯爵(鎮壓伊蘇利亞山區刁民)。迪奧多西皇帝在東部還廢除了除了埃及以外的所有野戰軍伯爵comes,並增加了三位軍事長官(即東方,伊利里亞,色雷斯)

到了查士丁尼皇帝開啟的那場偉大的再征服運動時代,東帝國在收復區域重建了兩隻野戰軍,即義大利野戰軍與阿非利加野戰軍,查士丁尼皇帝又為了更好應對不斷挑釁的波斯人,在原亞美尼亞邊防軍基礎上新建了亞美尼亞野戰軍(駐地為迪奧多西堡)。截止查士丁尼去世為止,東帝國總共有八位軍事長官(兩隻中央軍各一,色雷斯,東方,伊利里亞,義大利,北非,亞美尼亞)

雖然收復義大利,但查士丁尼並沒有恢復義大利禁衛軍長官。不過當時義大利和北非是有行政區長官的,直到莫里斯改革,義大利和北非行政區長官才與義大利和北非軍事長官合併為一人,也就是總督(exarch)。

而北非的所羅門他是以北非行政區長官的身份兼職了北非軍事長官[這點很重要,是兼職,而非是軍政合流],而納爾西斯則是以財政大臣身份掛臨時軍職。

不過莫里斯的總督區軍事結構依然沒有發生變化依然是野戰軍-邊防軍系統。直到君士坦斯二世時代,舊野戰軍依然存在,與早期的軍區農兵共存。

君士坦斯二世時期的東帝國,可見當時行省與軍區並存,農兵與野戰軍並存

【晚期古典時代羅馬野戰軍騎兵】

晚期古典時代的帝國艦隊

在消滅托勒密王朝之後,羅馬海軍不再有用武之地,處於長期衰落狀態,君士坦丁在西部稱帝之後,羅馬海軍開始重新發展。君士坦丁在內戰中多次動用海軍。據記載,在

324

年君士坦丁與李錫尼的決戰中,為了切斷李錫尼軍隊的退路,君士坦丁出動了200艘三十槳帆船(triakontoroi,即共有30個槳的戰船,單排槳,一側15槳),而對君士坦丁善用海軍早有準備的李錫尼則動用了350艘傳統的三列槳戰船(trireme),但是傳統的三層槳戰船敗給了輕便而快速的三十槳帆船。這種由君士坦丁時期首先啟用的快船便是日後德羅蒙(dromon)的始祖。

德羅蒙最早記載出現在阿納斯塔修斯皇帝在位時期,508年,阿納斯塔修斯皇帝派100艘德羅蒙進攻東哥特王國。隨後,德羅蒙成為帝國艦隊的標準戰艦。

5-7世紀的德羅蒙在君士坦丁時期的三十槳帆船基礎上做了一定的改進,船隻加大,一長30-32米,小槳換大槳,共裝有25對50支槳,每支兩名槳手划動(古典時代的戰船均為一人一槳,雖然現在對三層槳戰船的槳手安排仍有爭議,這裡沿用傳統說法),共100名槳手。此外,它採用了全甲板式結構、有別於古典時代戰船的半甲板式,以更好的保護槳手。

晚期古典帝國(東帝國)的軍事變革

我們都知道,軍事是政治的手段,從宏觀來說,軍事是實現一定政治目標的手段;從中觀來說,軍事是禦敵和安內的手段;從微觀來說,軍事可以是主要手段,也可以是主要手段的輔助手段。因此,我們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君士坦丁以後的帝國軍的根本性準則——『時而消滅,常常敲打,保持威懾』

所以在本文,我不會寫什麼「殺敵多少大捷多少」這種沒有營養的事情,如果單純把「軍事」和「殺人」綁在一起,那就真沒什麼好寫的必要了,許多人最基本的常識都弄不懂還有什麼好說的呢?

君士坦丁軍事體系的發展

在君士坦丁改革之前,自屋大維開始,羅馬有三次大規模的軍事調整。

第一次是賽維魯,在核心義大利又駐紮了兩個軍團但是軍事思路依舊未改變,依然是殖民軍氣息濃重的「裡應外合」式,以對內維穩為軍隊第一要務。

第二次是努梅利安,他在米蘭組建了一隻直屬元首個人的騎兵部隊,但是這是對元首個人安全以及本土安全的加強,而不是改變軍隊的組織和體系。

第三次是戴里克先,他把軍隊分成四個部分,每一個皇帝各拿一個,然後每一個皇帝身邊都組建一隻嫡系親隨軍團(如戴本人的朱庇特軍團)

而這事實上,「裡應外合」的軍事部署和思維依舊沒有發生根本變化,只是戴時期,這個「里」從義大利,變成了每位皇帝的行在。每一個正規軍團以及其伴隨附屬的輔助軍組成了一個個獨立的戰鬥集群。

而君士坦丁徹底改變了這一情況,他把過去的「戰鬥集群」徹底打散,分成了三個職責明確的部分。

第一部分即宮廷御林軍,用於保衛皇帝個人安全。不過禁衛軍與君士坦丁後的宮廷御林軍是完全不同的,御林軍因為僅僅是保衛皇帝個人安全,所以規模編製只有3500餘人,而禁衛軍的職責除了保衛元首個人,還有捍衛義大利本土的責任所以一開始規模就近萬。後來賽維魯和努梅利安又陸續擴張到了3.5萬人以上。

第二個部分是邊防軍,以及後來設置的准野戰軍,他們的第一任務是御外。

第三個部分是地方野戰軍與中央野戰軍,他們的首要責任是對於御外的支援/威懾以及安內。

而這樣做就把御外與安內做出了區分,在單純的御外或者安內的軍事行動里,不會讓其他的職能受到影響。不再像原來舊軍團時代一樣,把一隻部隊調走了,其整個伴隨附屬的軍隊就一起帶走,造成某地區防備空虛。

而君士坦丁軍事體系,如果從國內看,的確並非很多人說津津樂道的古典羅馬縱深防禦,但是將視線放到外部以及其操作細節,她的確又是「縱深防禦」的,只是這個「縱深防禦」從原羅馬本身國土,變成了外圍的帝國同盟/附庸。而這個手段則是通過外交來實現的,當然也包括暗殺/賄賂/色誘/分化等見不得光的細瑣動作。

所以我們看到,在羅馬自身發生大規模內部破壞之前,是極少有敵人可以突破羅馬的附庸帶-邊防軍要塞鏈條體系沖入羅馬國內的。

君士坦丁把軍隊隔絕了在政治之外,將軍事管理切為兩大塊。

其一是兵源招募和人事調動,這個被歸為中央。地方軍隊招募士兵不再由以前那樣由地方各個軍事單位組織自行招募而是由中央下派的官員統一解決。

其二是軍隊的日常開銷供養。軍隊所需的武器,糧草,被服,軍餉統一由禁衛軍長官負責(雖然是禁衛軍長官但是這貨就是一文官,甚至還可能讓公公來當)。而軍隊的訓練還有日常官僚依由軍隊將領個人負責,野戰軍是comes,邊防軍是dux。

君士坦丁對軍事權力的拆分似得無論是文官還是武官,都無法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和想法去支配軍隊,只能按照體制內的規則來慢慢玩。同時,軍事權力也不再是軍事長官的天然權力。唯有在得到中央政府的授權後,才可以在一定規定範圍內進行一定規模的軍事行動。當然,在特殊時間和情況下。比如鎮壓叛亂和應急防禦,行事是頗為寬鬆不過事後也要進行審核。而老迪奧多西被殺原因就是瓦倫丁尼安認為他擅自動用不列顛駐軍擊潰進犯蠻族有越權行為。

也就是說,君士坦丁不但完成了軍政的分離與職責明確,也將軍隊從政府的「監護人」變成了政府的狗腿子。

推薦閱讀:

『XX一水隔,XX兩洲間』我來到了山的那邊,卻看見了不一樣的風景:喬治亞
救贖與幻滅,4-5世紀西帝國軍政概要簡述」
文化博覽系列:朕的鬍子

TAG:罗马帝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