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特別不正經的耳機體驗評測

昨兒個說手癢想整耳機評測,今兒中午咱們就搞起來。耳機這個圈子吧,戰火紛飛……我倒不是怕得罪誰,但不喜歡因為這點兒惹上一堆噴子。所以咱們醜話說在前面——我這就是把自己手頭拿得到的耳機,挨個擼一遍,寫寫感受。有些是我自己買的,有些是周圍同事的,這些耳機品牌相對單一,且很多都不在一個價位上,所以首先我們就把價格因素排除在外,且一般不涉及橫向對比(不排除為了描述效果和體驗拉幾個在一起扯);其次,我也不會寫什麼頻響曲線、動鐵、耳放、煲機之類的東西,這些在我看來都是扯淡,最終聲音說話;再次,耳機本身就是個性很強的東西,每個人的體驗、看法都不一樣,這裡只說我自己的感受。

綜上所述,這是一篇特別不正經的耳機體驗說明(看,我都不說評測了),算是寫著玩的,大家看一樂也就完了,最好不要根據這篇東西來選耳機,萬一不合適本文概不負責。

體驗環境設置

音源:iPhone 7 Plus(有線用轉接,藍牙直連);

軟體:QQ音樂、網易雲音樂(用能用的最高音質,我是付費用戶,這個不用擔心);

產品:Bose QC30、Bose QC 20、Bose QC25、Bose SoundTrue、JayBird Blue Buds X、森海塞爾 Momentum(小饅頭)、B&O Play H6、Parrot Zack 1、Libratone Q Adapt、Apple EarPod、AKG K7XX、AKG K121 Studio、Beats Solo 1;

描述方向:佩戴舒適度、主觀音質

全家福少一個QC 25

Beats Solo 1

咱們先從爭議大的開始。這個品牌的東西在耳機圈裡的口碑不太好,但在大眾領域受眾廣泛,很多人都很喜歡的。我司辦公室很隨意的就能找到很多Beats,這就很能說明問題了。這次是從設計美女那借了一個Solo。我自己曾經買過Beats Tour,是一款入耳耳機,現在已不知去向(媳婦的畫外音:敗家玩意兒你個!)。

從聲音來說,Beats Solo還是蠻平衡的,各方面算比較均衡,低音很強勁但下潛深度有限,力度不錯;整體音場偏窄,有些東西聽起來是糊成一片的,比如聽個Mr Big的《Arrow》,吉他貝斯鼓全擠在一起,不是很舒服。但你要是整個R&B,感覺就好多了,來一首《Booty Music》蠻爽的。怎麼說呢?感覺上解析力稍差吧?像交響樂、吉他掃弦之類的,它就還原的比較一般;但本身顆粒感比較強的,就比較不錯。所以它算是個性比較強的一款產品吧,就像Beats這個品牌一樣。看你喜歡什麼風格的東西,要是偏愛黑蜀黍風格的話,這玩意還是很不錯的。但對我來說,就不那麼合適,我平時是聽樂隊多一點,略難受。

舒適度角度來看,這種叫什麼造型來著?頭戴貼耳式的?面料沒問題,蠻舒服,但有點緊,戴久了,耳朵會有點累。有個說法叫「2B夾頭」,哈哈哈……

森海小饅頭

小饅頭,這名兒不錯,我都不知道有這麼個叫法。這個也是頭戴貼耳式的,貼耳的部分略有些硬,頭夾倒是不緊,但整體感覺也就那麼回事,而且這個橢圓造型會壓到耳廓上邊,帶起來不算特別舒服。

說聲音,小饅頭音場拉的算比較開,高音亮且甜,低音雖然不是那種拳拳到肉的剛猛,但整體厚度和下潛還是在,而且不糊,聽起來舒服多了,整體均衡性比較好,適應能力也更強,基本不跳,什麼都能表現的不錯,從AKB 48到Metallica都行啊。這個我可以小推薦一把,多了就不寫了,整體感覺挺好,價格可能有些高。如果戴的慣的話,值得一試。

這個玩意的來源是我自己買的,其實我真不太想寫來源這個事兒了,被媳婦看見了要罵我了……

AKG K121 Studio

AKG這個品牌我接觸的不多,這個是從我們首席架構師桌子上收集的……舒適度方面可能是我耳朵太大了?這個戴不嚴實,外形大小像全包,但實際帶上感覺像貼耳。

音色非常有特點,偏輕薄,低音很薄,雖然下潛還行,但力度就差一些,低鼓聽起來很飄,但貝司又很紮實,這耳機的調音很有意思。為此專門找了一首巴赫來聽,果然就不一樣了呢!舒展~~得勁兒~~弦樂美,管樂柔,各聲部還原到位,細節豐富。不過呢,總覺得差點什麼……聽起來感覺還是比較單薄。又放了一首原版的《Moon River》,人聲感覺還是很棒的,整體也挺好。感覺這真是一款Classic的耳機呢!不愧是首席架構師之選~

可能是iPhone推不動這玩意?

AKG K7XX

同樣是來自首席架構師的收藏,外形比K121更大……全包,但真的太大了,大到耳機下沿兒都到脖子了……封閉性就沒了。舒適度的話,頭夾有點緊,但重量不大,帶起來還行吧,還算舒服。

聲音和121很像,但音場更開闊。其實121最後那一句推不動,是我在聽7XX的時候補上去的,就是有這麼個感覺,於是又掛在Surface Dock上試了一下,感覺要比直接掛在iphone上好一些。特意聽了幾首Hans Zimmer的電影配樂,還是蠻不錯的,不是很好形容,就是那種整體很平衡的感覺。低音也有了,聲音不再那麼單薄,iphone上有點「空」的感覺也減弱了一些。

所以本來不準備說耳放的,但看起來AKG這兩款,還真的要給個耳放效果才會更好。我手頭並沒有,所以也就不推薦了。但耳放這個東西吧,這裡簡單說兩句吧。耳放本身個性也很強,膽的電的,前後怎麼搭,說道挺多的。除了推耳機,它還能起到修飾音色的作用。搭配耳機也比較講究。整體感覺,AKG這兩款耳機自己在音色修飾方面做的不多,也許配上合適的耳放有可能大放異彩。

剛才去歸還耳機,首席架構師同志默默的從抽屜里摸出一個USB解碼器……一般使用的話,AKG應該不會是我推薦的品牌。

Parrot Zack 1

它是一款具有主動降噪功能的頭戴全包式耳機,並且附帶智能手機App。這是我自己買的,後來被喜愛它的同事收掉了。

佩戴方面,這耳機很舒服,雖然很大,但設計的很棒,不會覺得重,而且耳機外罩柔軟適度。另外,這耳機功能也比較多。右側具有觸控功能,可以調節音量,跳曲,但必須藍牙連接才有用。它也支持有線連接。

音色方面,這耳機兩個極端——有電一個樣,沒電另一個樣。先說沒電,沒電爛如屎!難以想像的爛……但有電就不一樣了,高音甜低音沉啊,真真是大變身。而且結合App可以調整各種參數,你喜歡什麼風格都可以調。嫌麻煩呢?它有預調效果,而且會隨著固件更新有更新,這就很有意思了。

說起來呢,這家廠商比較有意思,什麼都做。比如無人機,比如插在花盆裡提醒你澆水的玩意。其實他們家做耳機的思路和傳統耳機廠商不一樣——他們是按照智能硬體的思路來搞耳機的,因此才有了這麼有特點的一款產品。

現在出二代了,各項特色全部保留,也包括價格,所以還是挺貴的。看個人喜好吧,這是比較另類的產品。我只在舊金山街頭看見過有人戴1代,2代國內見過幾次,很小眾。

B&O Play H6

首次接觸這個品牌,舒適度沒得說,罩子大小合適,耳機很輕,帶上不會有很大負擔,雖然耳罩不然,但算是剛好,長時間帶著應該也不會覺得累。它不是那種特別貼耳朵的設計,耳朵在罩子裡面還有比較大的空間,還是很不錯的。

音質方面,整體感覺還不錯,高解析,顆粒感強,音場較開闊。高音比較柔不刺耳;低音不算立體,有時候會有點糊;人聲聽起來有點靠前,在小野麗莎那邊尤其明顯。可能這就是整體平均的代價?基本上聽什麼都能表現的挺好,在某些耳機上聽起來特別炸裂的AKB 48 名曲《無限循環》在這個耳機上聽也沒那麼剛猛,還挺容易接受的,不用一開始就趕緊降低音量。柔和的高音加上不錯的解析,用這款耳機聽吉他solo爽的不行。

不知道這玩意多少錢,這個不是我的。清爽型,有點意思。

休息一下,回頭更新。

準備更,去掉了打分,既然是憑感覺來,打分就沒啥意思了。來,下一個!

JayBird Blue Buds X

這個是我買的,是唯一一款我買過的運動型藍牙耳機。現在我很後悔……舒適性,這玩意是個入耳式耳機,帶了三套耳塞,非常遺憾得是小的太小,大的太大,中號能塞進去但漲的很,而且因為材質的原因在耳朵里有點滑。另外,耳機有耳廓內的輔助固定裝置,也是硅膠的,號稱是為了適應所有人的耳朵,所以這個輔助定位器也給了三組,並且要自己裝在耳機上。這事兒其實比較坑,往好了說是可定製,往不好了說研發成本就低了,鍋甩給用戶,你們自己調去吧。反正我是弄來弄去的不舒服。效果就是跑步的時候一邊兒總往外掉……

音質……怎麼說呢?高音就像沒開抗鋸齒的3D遊戲,總有個絲絲拉拉聲音,說白了就是有點呲;低音倒是沒啥大毛病,畢竟入耳對吧;其他也就那麼回事,不咸不淡。跑步的時候帶著要是不掉下來呢,他就還行,畢竟防汗,連接穩定,我帶著它跑了個半馬,除了掉,沒毛病。前面也說了,音質就那麼回事,運動耳機,不要太較真就好。

就算是他們家那些能測心率的,也嚴重不推薦。

Bose QC 25

這玩意是我們15年公司年終抽獎的獎品,是我目前日常用的最多的耳機之一,最主要的原因是帶著舒服。罩子的大小簡直就是給我量身定製,剛好包住耳朵,又不會很擠,柔軟舒適重量適中。這方面有線的耳機要比藍牙耳機好很多,畢竟少了電池之類的玩意,能輕省一些。

聲音的話,這耳機也是兩個極端——開降噪一個樣,不開又一樣。只是它不開降噪沒有想Zack那麼糙……還屬於可以聽的範疇內。這玩意待機不太行,一節7號電池驅動的主動降噪引擎,如果連續開著,差不多7、8個小時就得換電池了。這在桌面使用時經常忘了關降噪,吃電池啊!不開降噪的話,聲音不通透,人聲如同戴口罩唱歌,低鼓如同塞了棉花……各位自行想像一下。但打開降噪,那就是另一個樣子了。解析度立馬提升一檔,聲音通透,Bose那個特有得舒適感就出來了。所謂Bose味,我個人理解其實修飾是比較多的,它蓄意的把聲音調到比較平順、舒適,不刺耳的程度,又不失特色,該有的都有,逐漸就形成了自己的特點。

另外,這耳機有針對飛機的轉接頭,在飛機上看片兒接起來挺方便的。這個可以稍微推薦一下,35出了,這個降價了呢。

Libratone Q Adapt

這是一款高科技產品,血統之類的就不說了,各位網上一搜就都有了。我對這耳機的印象就一個字——緊。它的頭夾很緊,貼耳設計,夾死個人了……因為太緊了,所以感覺很重。不推薦長時間佩戴,不過掛在脖子上的時候倒是還行。

聲音也是緊,就像沒打開,空間感不是很強。低音倒是挺重的,但有點散;人聲部分還行,本來說不提蔡琴的,但這耳機聽的我比較懵,就還是聽了一下,就是還行。風格上偏流行,太刺激的不行,試了一下Metallica和MegaDeath,我要Death……但聽一些流行歌曲、John Mayer什麼的,就還挺好的。

說了高科技嘛,所以就簡單說說。藍牙和有線兩種連接方式,藍牙部分帶控制器,可以直接控制音量、Siri什麼的,在耳機右側的面板上直接操作,三指單擊就可以暫停,順時針單指摩擦提高音量,逆時針降低音量;用手掌蓋住右側耳機,直接關閉降噪並暫停歌曲,你就可以聽見環境噪音了;此外還單獨配備交互按鈕一枚,可以調節最高4級的降噪等級。

哦,對了,也有App,有三種特色音色可選,但我從來沒選成功過……

Bose SoundTrue 1

Bose家的低端貨,不分蘋果還是安卓,沒有麥,沒有線控,純粹用來聽歌的。這個也是我買的,哎呀……為啥我有這麼多Bose呢?事情是這樣的,每年都要出差去舊金山幾次,每次都要陪他們去奧萊……去了以後他們逛的時候我沒事兒干啊,就跑去Bose的工廠店轉悠……

嗯!我們說重點吧。Bose的入耳式耳機是為數不多的,讓我覺得舒適的耳塞式耳機。我這耳朵也不知道怎麼長的,各種耳機帶著都彆扭,要不就塞不進去,要不就撐的難受。唯獨Bose家的入耳,帶著就像沒帶一樣。所以就這我就有加分啊!

聲音評價啊,Bose味明顯,還用多說嘛?不用了吧?就是Bose的特點,甚至說和25也沒太大差。就這個問題,我曾經和工廠點的印度大爺討論過好幾次,就是不同款之間的差異。總體來說,耳塞基本都是Excatly Same,遇到降噪款,印度大爺會直接說,它有降噪,但Sound Quality都是Excaly Same。所以我理解這就是Bose的特色了。

這耳機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作為運動耳機使用的,出汗反正也沒啥事兒,就是有條線比較的煩。

Bose QC 20 2.0

這是我買的……第一款Bose降噪耳機,還是入耳式的,為啥說是2.0呢?因為它是白色的!先出的版本都是灰黑色,這個是1年以後出的版本。但現在已經有點黃了……舒適度上,它不如SoundTrue,耳塞要比SoundTrue大不少,畢竟裡面塞了主動降噪的零件,有點撐。

降噪部分沒得說,我們家樓里有裝修的開電鑽,夫人都是帶著這個開降噪睡午覺的。另外降噪的開關,對音質是有影響的,具體效果參考QC 25就是了,幾乎是一樣的。此外,這耳機的低音比較猛,但略渾濁,算是個比較明顯的缺點,然後因為低音比較強勁,聽起來就有點擠。這耳機降噪有個半降模式,可以放一部分環境音進來,在室外環境來說,安全一點,不然你可能聽不見汽車過來……有點危險。

不用換電池,線上有塊鋰電池,USB充電,待機時間可以。現在降價了!因為出了QC 30!

Bose QC 30

出差回國上飛機之前,出手拿下……新品,藍牙降噪入耳式。耳塞帶起來接近Sound True,比較舒適,不那麼撐。但彆扭的是它有個脖圈,裡面是電池……好在設計的還算符合人體工程學,類膚噴漆,除了剛戴上有點涼,總體感覺還行。

QC 30配有App,降噪變成無極變速模式,可以通過App或是線控上的按鈕根據需要進行調整。然後,之前Bose降噪耳機開關降噪帶來的兩種音質問題,在這上就不存在了,因為只要通電就開降噪了,即便你降噪調到最低,也對音色音質沒啥影響了。另外就是之前QC 2.0過重的低音應該是調過了。如果用QC 25作為標杆的話,30比20更接近25的效果。

值不值得買?在我看來,這是目前最好的藍牙降噪耳塞了,無論是音質還是舒適度,如果你喜歡Bose這個風格的話,這絕對是最值得入手的產品。

美中不足是徹底沒有了線輸入,別想接飛機上看電影了,而且飛機上碰上較真兒的空姐,夠你受的;還有啊,造型比較奇葩,安檢的時候會多看兩眼……哦對,最近運動都是帶著個,出汗也沒啥事兒。

完。

本來還想說說Apple EarPod來著,現在不想寫了,它就那樣,有線的我帶著總掉……

基本上,到這就算完了。完全是個人感受,也沒有特別選試聽的曲目,完全是想要聽那個部分就找一首對應位置比較有特點的過來聽。我個人是比較喜歡Bose的聲音的,所以可能幾款Bose產品誇的有點狠,哈哈……AKG那邊我是不太了解,耳放差不多10年前還有一個,現在基本上也不那麼較勁了,所以不入那個坑,總體來說對AKG的產品是有失偏頗的。

這文本身不是針對發燒友的,12款產品,怕是沒有幾款能入得了發燒友的耳朵。但對於普通人來說,耳機什麼時候用?恐怕多數都是上下班通勤,或者在辦公室里不想被打擾的時候用吧?發燒產品在辦公室用合適嗎?這可能是個值得討論的問題。就好像我拿的那一對AKG,其主人配備了USB解碼器喲,專門用來推耳機的,辦公室可以這麼干,外出就比較麻煩。

所以這就是日常環境下的非發燒耳機的不正經個人感受,不要噴我……哦對,具體產品圖就不上了,網上有很多好看的圖呢。

推薦閱讀:

木之韻Ⅲ-JVC FW8入耳耳機測評 音質篇
兩隻黃鸝鳴翠柳——老人家 灰黃鸝耳機測評 音質篇
這群人還能重拾AKG的初心,繼承奧地利HiFi之魂嗎?

TAG:耳机 |